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庞学新 《新东方》2001,10(3):49-52
当代中国的道德转型实质上是由传统德性论向现代功利论的转型,对传统德性论的依赖明显地被置换为对现代功利论的关注。道德转型直接缘起于传统德性论的困境,是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伦理需求,而市场经济则以其特有的形式奠定当代社会道德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2.
张喜平 《新东方》2002,11(4):27-31
现代性伦理学的维度旨在消解道德本体论和构建现代性伦理学。它包含两个方面的课题:其一,现代性伦理学的转型,在揭示道德转型的背景中,指陈功利论的不足和困境,提出道德转型的本质是传统德性论向现代性伦理学的转型,它表现为从本体论向主体论的转换。其二,现代性伦理学的建构,则从分析当代西方现代性伦理学的方案入手,提出现代性伦理学建构的若干设想。  相似文献   

3.
陈伦华 《前沿》2005,3(10):195-197
道德究竟是功利的还是非功利的?传统伦理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功利主义和道义论在此问题上各执一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既有功利性又有非功利性,前者是道德的一般本质,后者是道德的特殊本质。把握道德本质的功利和非功利二重性,对于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的理论定位和价值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田浩  李一宏 《求索》2008,(11):94-96
当代伦理学理论体系中存在两大困境:道德起源原则标准上的功利论与道义论的对立,道德行为评价依据上的效果论与动机论的对立。当代伦理学理论力求化解矛盾达成统一,于是有“集体主义”和“动机与效果统一论”。本文认为,这没有走出理论的困境,且在道德实践上有误导。正确的选择是在道德起源原则标准的问题上应坚持功利论而反对道义论;在道德评价依据的问题上应坚持道义论而反对功利论。  相似文献   

5.
论道德的理想本质与现实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道德的本质应该把握两个维度:道德的理想本质与现实本质。道德就其理想本质来说,是一种服从和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力量和精神追求;而就其现实本质来说,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两者的辩证统一为我们思考道德问题上的人性论与社会论、理性论与经验论、绝对论与相对论、德性论与规范论、义务论与功利论等一系列重要关系提供了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6.
在希腊时代各种冲突的德性观念中,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始终据于中心地位。然而,自启蒙运动以来,由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传统被摒弃,德性已经退居边缘地带。为寻求摆脱道德困境的出路,麦金太尔在追溯以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的德性传统的同时,提出了他自己的现代德性论。而麦金太尔的德性论亦是对亚里士多德德性传统的复归和充实。本文旨在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德性传统和麦金太尔的德性理论的分析,厘定德性的概念,对西方德性伦理进行有益的梳理。  相似文献   

7.
儒家德性论     
中华文化的道德智慧集中在儒家伦理思想和道德实践中,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儒家道德文化实际上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春秋时期由孔子创立,后经孟子、荀子发展而成的原生形态的思想体系;另一种是汉代“独尊儒术”之后被意识形态化、世俗化的儒家思想。在此我们论述儒家德性论当然尽可能从儒家道德文化的原生形态中领悟道德智慧,提炼思想精华。儒家德性论内容博大精深,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多个层面的解读,本文仅就儒家德性论的几个核心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8.
在“新理学”体系中,冯友兰自觉区分了普遍的道德与特殊的道德。因而,在论及现代化问题时,他主张基本道德是无所谓现代化的,并批评了中国近代的道德革命思想。现代化与道德转型的分离,使他陷入了“中体西用”论的误区,无法合理地解决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型问题。  相似文献   

9.
论休谟道德评价理论中的“非动机论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休谟伦理学思想中的道德评价理论,有些国内学者认为休谟有动机论倾向,而在休谟本人的早期文本《人性论》第三卷《道德学》之中,也不乏对"动机"甚至"善良动机"的论述。休谟的道德评价理论中并没有什么动机论倾向:一、休谟道德评价理论的初步提出就与动机论不兼容;二、休谟对正义之为德性的论证与动机论不协调;三、休谟道德评价理论的完整提出与动机论相冲突。  相似文献   

10.
张传有 《思想战线》2011,37(2):59-63
中西方早期的伦理学都是德性伦理学。由于民族文化及传统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德性伦理学存在着种种差异。西方德性论对"德性"概念有着严格的界定,而中国却缺少对应于西方德性各德目之种属的概念;在德性的来源问题上,西方德性论强调德性不是本性,本性是德性的基础,德性是本性的固化和优化,中国德性论则把德性与本性直接相等同。然而,中西德性伦理学也有一些相通之处。在德性的培养方面,中西方都强调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以及社会法律制度对德性养成的作用;在具体德目的分类上,中西方都把某些德性与特定的社会层级相挂钩;中西方起主导作用的伦理学都是理性主义的德性伦理学。对中西德性伦理学的这种比较,可以为中国传统德性伦理学在当代的复兴提供某种理论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社会性别理论关系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指出,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和社会性别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理论与实践的需要;文章论述了这一比较研究的意义和可行性;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社会性别理论的相同之处和差异及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构建人力资本理论的劳动价值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通过研究人力资本理论同劳动及劳动价值理论之间的关系,构建人力资本理论的劳动价值论基础。本文认为,劳动价值论应是人力资本理论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并从资本的特性、资本产生和运营的条件、资本的增值过程等5个方面论证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3.
李淑梅 《理论月刊》2002,(12):96-97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有人提出用“知识价值论”取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本文认为,知识对价值创造有巨大作用,但不能成为价值创造的源泉和主体。知识不能创造价值,知识价值论不能取代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劳动和价值创造特点的研究,提出了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是社会主义剩余积累论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15.
内生或内源性发展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80年代,在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等发展社会学的主流理论纷纷陷入困境后,一种内生或内源性的发展理论(模式)诉求在发展中国家出现.在解构主流发展理论发展主义话语的基础上,内生或内源性的发展理论寻求一种由发展地区内部来推动和参与、充分利用发展地区自身的力量和资源、尊重自身的价值与制度、不照搬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模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趋同论"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多党合作中趋同具有必然性,但这种趋同是以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不同为前提的,其实质是一个不断求同存异的过程。准确把握同和异的辩证关系,是正确认识趋同论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7.
公安工作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接触实际,了解实际,研究实际;要善于抓住特点做工作,从省情、市情、县情、乡镇情出发,吃透情况,研究特点,抓好工作;要注意把握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研究透大环境大背景,把形势任务的要求变成实际工作;要切实端正工作指导思想,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劳动和价值创造特点的研究,提出了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是社会主义剩余积累论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19.
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六大”,我党关于小康社会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关于小康社会的标准进一步提高,这是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基本实现现代化过程中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产物,是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对社会发展理论认识的又一次飞跃,也体现了我们党在对小康社会理论认识上产生了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