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泽东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是从理论上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 ,建立和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以及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大问题 ,从而架起了从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桥梁。在建设新民主主义的实践中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又发生嬗变 ,并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形成所谓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是毛泽东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前途、性质、地位、任务、及长期性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理论认识。这个理论经过了孕育、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在…  相似文献   

2.
黄黎 《世纪桥》2004,(2):10-13
一不可否认的是,新中国建立以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与毛泽东的认识出现了反复和曲折。毛泽东曾在中共七大报告中指出:“在中国,为民主主义奋斗的时间还是长期的。没有一个新民主主义的联合统一的国家,没有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经济的发展,没有私人资本  相似文献   

3.
1940年 1月 ,毛泽东在著名的《新民主主义论》中 ,系统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理论和纲领 ,把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内容 ,把中国共产党所要建立的新中国是怎样的一个国家 ,勾画出一个清晰的轮廓。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无疑是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思想 ,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的一次飞跃。但是 ,这一社会理论也存在一些颇为重要的不明确之处 :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时间多长以及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条件是什么 ?社会主义革命如何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衔接 ?正是这些不周全之处成为建国初…  相似文献   

4.
从 195 2年下半年开始 ,党和毛泽东放弃了新民主主义充分发展的构想转而提出立即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战略 ,从客观原因方面来分析 ,一是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面临困难 ;二是两大阵营对立的国际政治格局和苏联因素的影响。从主观原因方面来分析 ,一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认识存在偏差 ;二是对列宁过渡时期理论和社会主义目标模式缺乏成熟的认识 ;三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中两个革命相互衔接与发展新民主主义存在矛盾 ;四是存在急于消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前后,刘少奇在探索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道路过程中,从中共工作重心转移、新民主主义工业化及工人阶级实现自身解放历史使命等多维视角,深入阐述了如何认识和处理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工人和农民等重要关系及其对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的影响,勾画出新民主主义城乡关系的多雏历史景观,丰富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基于毛泽东对资本主义认识的分析,其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成因是:解放前他并未牢固树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对发展资本主义的必要性认识不够,解放后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发生偏差,夸大了其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前后,一些认同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经济学家由探讨新民主主义经济问题出发,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特质和普遍性等宏观问题发表了独到的见解,如有的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有的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并非为中国所独有,具有世界普遍性等。这些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理论,但长期为学界所忽略,应该加以认真揭示和再认识。  相似文献   

8.
正毛泽东所谈论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有许多方面来源于列宁、斯大林和共产国际关于一些落后国家可能走上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认识。但是,其中更主要的是毛泽东的独创:一是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崭新的概念。二是指出革命成功后将建立既与资本主义不同,又与社会主义不同,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有独立社会形态意味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在这个社会中,  相似文献   

9.
新民主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两者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面对的是不同的时代主题,但在精神品格方面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总体上看,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执政理念、治理模式、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属于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范畴,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这些方面都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超越。站在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认识高度,对于当年为何"提前"结束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问题,也就有了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雷小倩 《党史文苑》2011,(22):28-32
从1948年9月至新中国成立前,刘少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必要性、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标准及其社会主要矛盾、国营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和平竞争以及建立消费合作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这些观点一方面丰富和完善了党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一方面历经实践考验更显理论价值。分析这些创见对于目前落实科学发展观,探求有效的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都具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小康社会和新民主主义社会都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发展问题上符合中国实际的独创性设计。小康社会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关注点和社会性质有所不同,但二者又互相关联。小康社会以新民主主义社会为参照系,二者同为中国特色的锻造。  相似文献   

12.
罗平汉 《理论学刊》2008,4(5):25-29
按照中共领导人原来的设想,中国需要经过一二十年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后,才能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步骤.1952年秋,党内领导层开始酝酿过渡时期总路线,并于1953年秋正式提出,中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苏联模式的影响,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的急切向往,对农村可能出现的两极分化的过度担心,对私人资本主义负面作用的过度害怕,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被提前结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公民意识的生成条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意识作为一种现代社会意识,是公民对公民身份内在价值的认定,它是现代民主政治确立和发展的思想先导,更是民主政治有效运行的文化支撑。公民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生成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在当代中国,市场经济为其生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条件,政社分化为其生成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民主政治为其生成提供了必要的制度条件。  相似文献   

14.
公民意识的普遍觉醒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推动力量。在我国,公民意识薄弱主要表现为:法律信仰欠缺、民主意识淡薄、权利责任意识缺乏等,其原因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的封建专制集权统治以及礼俗社会的伦理精神,抑制、抵制和排斥了公民意识的生成。在我国现阶段,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夯实公民意识生成的物质基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为公民意识的生成提供制度保证;不断强化公民意识教育,为培育公民意识提供思想保障。  相似文献   

15.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民主主义论中所确定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任务是经济建设,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任务与主要矛盾具有二重性。对这种二重性的正确认识,为今后党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关于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政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6.
中国梦是多维度的中国梦,但不管是政治维度、经济维度、文化维度,还是社会维度和生态维度,最终落脚点始终是新时代"以人为本"核心理念下中国的最高价值: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遵循的最高纲领和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7.
党政关系是我国发展民主政治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虽经长期探索,至今没有彻底解决.思考我国的党政关系必须从新的视角注入新的理念.从政党比较的视角,通过与自己历史比较、与本国现实比较、与苏共比较、与西方政党比较,进一步认清我国党政关系特点、本质和基本思路,是研究我国党政关系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的成立打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成为世界民族主运动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世界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彰显出新中国成立的国际意义;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社会主义中国对和谐世界的建设将成出更大的贡献,这进一步显示出新中国成立对世界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背后是一种全新的革新机制。这种机制在中国过去任何的制度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前所未有的,建立这种机制的压力和经验几乎全都来自外部世界。为了适应这种全球化所导致的由内生型改革走向外生型改革的挑战,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层面都进行了创新,但从进展看仍然面临从外部到内部的不平衡问题。为了迎接全球化条件下的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思想文化多样化的深刻挑战,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必须真正着眼于长远进行理论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在90年奋斗历程中经历了三次历史性伟大转变,即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