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前,在全国公安机关推进居民身份证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新修订的《居民身份讧法》明确规定居民身份证登记项目包括指纹信息。第一代居民身份证自2013年1月1日起停止使用。  相似文献   

2.
《党课》2011,(22):22-22
全国人大常委会近日审议居民身份证法修正案草案。草案规定公民申请领取、换领、补领居民身份证应当登记指纹信息。公安部副部长杨焕宁表示,在居民身份证中加入指纹信息,国家机关及金融、电信、交通等单位可以通过机读快速.  相似文献   

3.
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标志着国家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公民的个人信息保护有了强大的法律后盾。  相似文献   

4.
倪方六 《党课》2012,(12):123-124,128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的决定》,身份证信息中将增加指纹方面的信息,引起了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5.
正1.对个人信息保护专门立法。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是大势所趋。《个人信息保护法》应对信息发布和收集主体、信息公开方式、信息使用途径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定,以确保个人信息安全,建立个人信息保护制度;设定行为红线,对违法侵权行为作出明确的处罚规定。在网络暴力事件中,司法工作者难以根据现行法律进行准确评判,受害人也很难得到合理赔偿。2.实行网络后台实名制。近年来,网络的匿名性极大助长了网络暴力,对公民个人  相似文献   

6.
备受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经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该法的颁布实施,将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现行的居民身份证制度,为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便利公民进行社会活动,维护社会秩序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我国居民身份证制度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5年9月,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了《中  相似文献   

7.
2003年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经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予公布,自2004年1月1日施行。居民身份证法涉及到公民的人身权利保护,以及政府的管理权限与管理职能的问题,所以它的出台对更好地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对政府行政管理观念的转变与进步都有着特殊的意义,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掌握该法的主要内容,本刊就居民身份证法作如下简介。  相似文献   

8.
王磊 《实事求是》2014,(3):79-81
我国网络用户众多,随着网络实名制的实施,大量的个人信息记载于网络。这一方面对政府加强网络管理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也给了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大量倒卖公民个人信息案件的出现、以及"人肉搜索"盛行,正表明公民越来越被"透明",越来越难以保护自己的隐私。与此同时,我国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尚未出台,公民维权意识薄弱,现实中又无相应的执法机关专职负责监管。个人信息对公民而言是一项重要的权利,其保护一方面需要国家法律的规范,另一方面也需要公民自己的积极监督和主动维权。  相似文献   

9.
正个人信息泄露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涉及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个人信息泄露让个人信息被赤裸裸地摆在社会上,不仅严重影响到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甚至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滥用他人个人信息不仅是对个人隐私权的刺探,也涉及了人格权、财产权等问题。因此,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法律,在学界也已成为共识。一、我国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现状(一)个人信息保护的法理基础个人信息作为判断、识别一个人所有信息的一种自然与社会存在的基本依据,可以直接对自然人特定化。人格是一个人尊严和价值的体现,是在社会  相似文献   

10.
《理论与当代》2003,(9):52-53
2003年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经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予公布,自2004年1月1日施行。居民身份证法涉及到公民的人身权利保护,以及政府的管理权限与管理职能的问题,所以它的出台对更好地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对政府行政管理观念的转变与进步都有着特殊的意  相似文献   

11.
在侦查场景中,平台控制下个人信息数据的权利配置关系到相关信息能否获得保护、相应的取证手段是否属于强制性措施而受到规制,美国判例中呈现的第三方原则提供了一个解读的视角。该原则的理论基点主要包括公民对向第三人传递信息的行为自担风险,公民对存储在第三方的数据不具有主张合理隐私期待的权利基础等。然而,第三方原则已然无法适用于平台控制下的个人信息,原因在于信息主体与个人信息之间的联结在信息流动过程中并未被斩断。加之对第三方原则的全景式、本土化反思,可得到平台控制下个人信息数据权利配置的基本构造:一方面,以信息主体之于个人信息的人格权为内核,涉及隐私权、个人信息利益、通信秘密等权利基础;另一方面,对于平台而言,相关数据调取措施所造成的干预集中于平台的经营自由权,包括个人信息保护义务的克减与协助数据调取义务的课予,平台借此得以与执法机关积极博弈,构成个人信息保护的外核。  相似文献   

12.
政策快递     
《北京支部生活》2013,(1):70-71
个人信息保护有法律保障 2012年1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决定》以法律形式保护公民个人及法人信息安全.确立网络身份管理制度,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义务和责任,并赋予政府主管部门必要的监管手段,重点解决了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立法滞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泄露公民个人信息,不仅要面临刑事处罚,还要承担经济赔偿、精神赔偿等民事责任,明显加重的处罚力度,对公民个人信息将会起到多重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生的"返乡大学生"信息泄露事件反映出高校学生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存在困境。目前信息网络法、教育法以及其他部门法虽可为高校学生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提供一定支持,但在法律适用和法律制度层面均存在不足。应当确立高校学生个人信息有限披露机制,出台《普通高等院校学生信息安全保护办法》,推动高校学生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优化。  相似文献   

15.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数字社会迅速发展,促进多元主体信息交流和资讯共享,给个人信息保护带来挑战。作为数字社会公民身份的基本表征,个人信息权既是数字公民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防范和控制数字权力异化的重要工具。实现数字社会个人信息权保护的价值追求,国家立法机关应秉持作为宪法价值核心的人格尊严进行立法,明晰个人信息权的规范内涵与保护机制;行政机关应遵循权力法定原则,严格基于法律保留、公共利益和比例原则处理和使用个人信息,并建立专门的个人信息权保护的监管机构;司法机关应通过法律适用和司法解释对被侵犯的个人信息权提供及时司法救济,填补法律漏洞,实现数字社会个人信息权保护的制度正义目标。  相似文献   

16.
新政新规     
《支部生活》2013,(2):51
个人信息保护国家标准2月1日起实施我国首个个人信息保护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于2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最显著的特点是规定个人敏感信息在收集和  相似文献   

17.
正近期,一批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新规开始施行。结婚离婚登记增加指纹认证时隔12年再次修订的《婚姻登记工作规范》中增加了结婚登记指纹认证环节,并要求离婚登记有独立场所,更好地保护个人隐私。此外,《规范》规定,婚姻登记处不得设在婚纱摄影、婚庆服务、医疗等机构场所内,上述服务机构不得设置在婚姻登记场所内;婚姻登记处不得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或者增加收费项目。民政部将通过执法检查等工作,对婚姻登记机关乱收费、搭车收费等问题严肃处理。  相似文献   

18.
随着大数据和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大量个人信息侵害行为涉及公共管理领域,需要对公民施以更加完备的个人信息行政法保护措施。从个人信息保护的自身困境来看,衍生性数据背景下个人信息享有者面临数据入侵、信息壁垒、多元主体利益冲突等困境。从个人信息保护的实践困境来看,传统保护路径中规制对象以私法主体为主,而公共领域的社会治理方式表现出逐渐明显的数据依赖,导致当前的个人信息保护措施面临法律规范缺位的困境。因此,应当进一步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的行政法规制措施,在明确个人信息受保护权内涵的基础上,构建数据财产权属主体的“二元模式”,并进一步明确个人信息受保护权相对于数据财产权的优先性。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个人信息遭泄露的事件频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困扰。令人欣慰的是,中国已开始探索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权的有效途径。个人信息网络买卖利益链2012年5月,南京警方接到举报,称有人在网上发布了一则离奇的招聘启事:"高价寻求南京地区男性帮忙,从邮局取挂号信,每封200元酬谢。"警方随即对这则不合常理的招聘信息进行深入调查,将一个买卖他人信息办理信用卡并恶意透支  相似文献   

20.
王梓臣 《唯实》2009,(7):53-57
为加大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增设了一个新罪。从学理上分析,本罪的罪名可以确定为非法传播、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在新法刚刚颁布之际,从刑法谦抑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当原则的进路,对刑事立法作进一步考量,以检验和总结立法的得失;对刑事司法进行理论预设,以期司法实践能更好地理解和适用本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