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王弼哲学,无论是从"无"在文本中的含义,还是从"无"与"道"的关系,都无法说明"无"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从王弼的整个哲学体系上看,仍是以"道"为本体。但"道"在指物时是指始成物时的"无为",而指人时是指人的言行的"无为",顺自然而为。王弼认为,只有抓住了"道"的这两种内在含义,才能实现"崇本举末"、"崇本息末"的最终目的。造成把"无"误解为本体的根源是部分学者或只从字面上理解,或是断章取义,而不能在王弼哲学整体的理论架构上把握"无"的意义和作用。这两者可能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余树苹 《求索》2010,(3):117-119
王弼的圣人观中最重要的观点是“圣人体无”与“圣人有情”。“体无”突出了圣人的玄性,“有情”则彰显了圣人的人间性。“无”为体,“情”为用,“无”是“自然”,“情”亦是“自然”,体与用的圆融,恰在于此。在王弼的圣人观中,体现的是魏晋士人将文化正统与价值追求融合的努力。外儒内道所导致的结果是,对圣人的关注由外在转到内涵,“圣人”不再是只有公共意义的摆设,而是活生生的有情有性的个体。这是王弼的独创,也是时势使然。  相似文献   

3.
张慕良 《湖湘论坛》2015,(3):135-139
王弼在具体讨论"有"、"关系"之前,首先认定的是万事万物的产生都是具有规律性及统一性的理性立场,并不能以"贵无论"来定义其本体论思想。同时,"无"概念在王弼的思想体系中也并不是一存在概念,而是属性概念。王弼只是用"无"来称谓不可命名的"道"、"一"的属性。对王弼本体论思想的再研究,对合理定位"魏晋玄学"的整体学派属性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弼在具体讨论"有"、"关系"之前,首先认定的是万事万物的产生都是具有规律性及统一性的理性立场,并不能以"贵无论"来定义其本体论思想。同时,"无"概念在王弼的思想体系中也并不是一存在概念,而是属性概念。王弼只是用"无"来称谓不可命名的"道"、"一"的属性。对王弼本体论思想的再研究,对合理定位"魏晋玄学"的整体学派属性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是“逻辑与思维”课程模块最后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单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教学目标,通过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而培育其科学精神。第十一课既要实现对创新思维概括性介绍的任务,又要实现阐释联想思维的含义和方法的任务。第一课时“创新思维的含义与特征”,创新思维的本质决定了它具有多向性、跨越性、独特性等诸多特征。这些特征的指向就是它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结果新。本课时引导学生全面立体地了解“创新思维”,开启逻辑与思维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实践运用。  相似文献   

6.
服务视点     
知识我国部分少数民族的含义达斡尔族达斡尔族史称“打虎儿”、“打胡尔”、“打虎里”、“达呼儿”、“打乌儿”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定名为达斡尔。“达斡尔”意为“耕耘者”。鄂温克族“鄂温克”是民族自称。该民族因历史上多次迁徙,造成居住分散,曾分别称为“索伦”、“能古斯”、“雅库特”等。1957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民族名称为鄂温克。“鄂温克”意为“住在大森林中的人们”。鄂伦春族“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是“山岭上的人”或“有驯鹿的人”。裕固族裕固族自称“尧呼儿”,史称“撒里畏兀”、…  相似文献   

7.
“无”是老子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它玄奥而精深,本 文试图通过对《道德经》中“无”的形而上含义的分析,结合 “无”提出的时代背景,以及在与西方关于“存在”及“本原” 思想的比较中,揭示老子的“无”在中国哲学发展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孔孟文化发展至汉代,儒家文化便失去了它的"根本",汉儒们把儒家附会以谶纬迷信,使得孔孟文化有形无质,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王弼便提出了他的"名教出于自然"的教育哲学思想.在王弼的哲学概念体系里,道、自然、本无等概念都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概念;德、名教、情等概念都是作用论意义上的概念.王弼的"名教出于自然"正是从这个体用论意义上提出来的.王弼从这一体用论出发,进一步探讨性与情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他著名的"以性统情"、"圣人有情"的性情论.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莎”。是指生长在沼泽地里的一种簟.《说文解字》中的“莎”是指多年生】.E本檀物。地下的块根称“香附子”。可入药。重庆市大渡口区检察院及市检察机关将青少年维权岗命名为“莎姐”.取其入药能够“治病救人”的含义。“莎姐”.是帮扶处于逆境中的未成年人的一群检察官……  相似文献   

10.
言意关系本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这对范畴在《周易·系辞上》中就已提出过。王弼通过对言、意矛盾的揭示,反映了对认识主体——人本身认识能力的考察。他承认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主体“可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不仅看到离开言、象就无法尽意,同时又认为言、象作为尽意的工具、手段是具体的、有限的。就人要达到对最后本体、最普遍原则的认识的目的来说,言又不能尽意。虽然王弼割裂了认识过程中由不尽到尽的发展,把言不尽意的阶段片面化、绝对化并与整个人类认识发展过程割裂,以至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但却对人的认识能力做了初步的考察。开了尽与不尽问题讨论的先河,意识到人的认识能力的认识范围和界限。把认识的中心由自然转向对主体的探讨,开始了对认识主体自身的反思,扭转了认识主体在认识中的被动地位。  相似文献   

11.
<正>一、教学内容分析“参与民主生活”是统编道德与法治九上第三课“追求民主价值”第二框。本框承接上一框“生活在新型民主国家”,确认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基础上,认识公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是实现其民主权利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必要途径。本框包含两目内容,第一目“行使民主权利”分析了公民参与的含义和意义,公民可以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等实践行使民主权利,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2.
“买卖”作为普通用语包括买和卖两个方面的含义,但对于刑法中“买卖”的含义要结合犯罪类型的本质以及刑法规范的目的予以确定,不同刑法条文中“买卖”的含义也不一定相同.非法经营罪在客观方面是一种经营行为,主观上以营利为目的,非法经营罪中的“非法买卖外汇”也必须被解释为是一种经营行为.非法买汇自用行为虽然破坏了国家对外汇的管理制度,但其没有营利的目的,不是经营行为,不构成非法经营罪.  相似文献   

13.
“意象”这一概念在文论与书论中,无论内涵还是外延,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书论中的“意象”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古典美学概念,来源于《周易》及王弼的“立意以尽象”的阐释。而文论中的“意象”则是一个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并有着浓厚现代主义意味的文学概念。它们的内涵迥异,但都由“意”与“象”两个层面组成。  相似文献   

14.
“意象”这一概念在文论与书论中,无论内涵还是外延,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书论中的“意象”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古典美学概念,来源于《周易》及王弼的“立意以尽象”阐释。而文论中的“意象”则是一个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而有着浓厚现代主义意味的文学概念。它们的内涵迥异,但都由“意”与“象”两个层面组成。  相似文献   

15.
有一家商铺开张,前来恭贺的画家刘忠信送来了一幅写意花鸟画.画的是枝头上缀满了鲜红的荔枝。这幅画的含义是“一本万利”:一根枝条象征“一本”,荔枝的“荔”与利益的“利”同音,密密麻麻的荔枝象征着“万利”。  相似文献   

16.
人类只是天地之间有限的存在,却充满着对无限的渴望。普遍性的追寻源自求知的本性,他们所期望获得的本就是对所追问对象普遍适用的解释,而不是对具体情境的回应。普遍的原理可以为现实世界提供指导,具体的经验则难以再现。以王弼为首的"贵无"派玄学鲜明地提出了"以无为本"的观点,展开了对普遍之"无"的追问。"无"和"自然"所具有的普遍特性,使得它们具有对"有"和"名教"进行解释和指导的作用。对普遍原理的注重,也使得王弼的玄学思想显示出超越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7.
“气象”、“天气”和“气候”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区别?可能有些人会将其混为一谈,认为反正都是天气呗!其实三者的含义有着较大的区别,相互间又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这年头不少词的含义在发生微妙的变化,比如“小姐”,经典的含义是对年轻女子的尊称,但现在这一称谓并不为女性所乐意接受。“安排”也是一例。你出差外地,或者有人求你办事,酒足饭饱之余,东道主提出要“安排一下”,其含义恐怕就不限于找个住处之类的惯常的安顿,一定还包涵着一些不便明言的内容。相映成趣的是,小姐闻听“小姐”,或许面有愠色;而先生得知“安排”,大多心生喜悦。“安排”什么?说透亮了,无非是进夜总会、洗桑拿浴之类的消遣娱乐。如果是纯粹的消遣娱乐,也就罢了,问题在于这些场所往往并不纯粹,所谓“娱乐娱乐…  相似文献   

19.
整个《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其所包含的内容有着严密的思想内涵。“政”与“刑”的思想只是这个体系中的一个纲目,本文就此作些探讨,敬请同仁指正。 一、《论语》中“政”与“刑”的含义剖析 1、有序无乱的等级政治思想 “政”的含义在《论语》中大致有:(1)政治之意;(2) 从政、为政、治政之意;(3) 政令、政策、法令之意。后两层含义将与“刑”的含义一起分析。 孔子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是春秋末年,等级制破坏,奴隶制解体,当时臣弑君、子弑父,诸侯僭越天子,陪臣僭越大夫的现象十分普遍,孔子对此十分不满。齐景公曾问政治于孔  相似文献   

20.
本议定书缔约方, 作为1974年12月13日在雅典制定的海上旅客及其行李运输雅典公约的缔约方, 兹协议如下: 第1条 在本议定书中: 1.“公约”系指1974年海上旅客及其行李运输雅典公约。 2.“本组织”与公约中的含义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