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千年来,儒家文化已深深的影响了中国人,谈起中国人的思想文化,谁也不能避开孔子。本文简要的论述了孔子的"仁"与"礼"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礼"是在民俗基础上产生的用以调节和规范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人类文明长期演进的结果。在孔子思想中,"礼"有着重要的地位。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和那个时代的思想先知,能够对"周礼"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总结、继承和革新,既是客观的需要,也是主观的必然。  相似文献   

3.
浅论韩非"以法代德"的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非,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通过对当时社会各种矛盾现象的冷静观察,激烈抨击儒家学说,在继承并发展荀子人性论及早期法家"法"、"术"、"势"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法代德的完整的法治思想体系,为当时社会的统一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并对当今"以法治国"战略提供了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孔孟儒学的治国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治国思想理论,在人贵论基础上确立了人是国家社会的主体和根本的民本论.以"民本·仁政·德治"为治国指导思想,"德治为先,礼刑并用"为治国基本方针,"庶·富·教"为立国三大要素,要求治国者必须具备"政者,正也"的素质,采用"修己安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国领导管理机制.孔孟儒家的治国思想,对当今中国的德治与法治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孔子与"仁"的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  相似文献   

6.
熊燕霞 《法制与社会》2013,(20):171-172
孔子的音乐美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继承古代乐教传统的基础上,孔子主张以"仁"为精神核心,以"和"为审美追求,通过音乐的美感教育推动"德"的教育和强化"礼"的规范,注重以"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等方式推动音乐美育实践活动。在当前,深入探析孔子的音乐美育思想,对于音乐美育思想的发展和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孔子弟子、孔门后学的研究是原始儒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因为孔子的学说赖于孔子后学而传。"孔子殁后,儒分为八"的说法来自于《韩非子.显学》,本文立足史料并结合当时的历史和政治背景,进而重新审视和研究"儒分为八"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荀子和西塞罗法律思想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中华法系与罗马法系的不同,不能不研究各自的思想基础,从而不能不首先从荀子和西塞罗的法律思想出发,因为正是他们分别为两大法系的正统法律思想打下了第一块基石。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时的思想家。为满足当时各国封建君主寻求有利于新生产关系的治国之术的要求,荀子尽其毕生精力改造儒家之“礼”,修正法家之“法”,最终创立了以儒法合流为基础的一整套封建法律思想体系,但未为秦用。至汉时  相似文献   

9.
邵方 《中国法学》2004,(6):155-162
本文主要探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核心--礼的产生与秩序化,儒家因为对礼的追问而得出仁学思想。作者通过对儒家思想的追本溯源,认为礼的起源与礼所象征的秩序等级的确立和深化是儒家思想确立与完善的基石。作者通过对儒家的秩序和平理论;儒家思想中的礼与法;孔子"道德金律"的伦理学意义等几部分的论述,来考察儒家思想与礼制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0.
孔子德治思想的内涵丰富,它以道为基础,仁为核心,礼为制度,刑为补充。其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追求理想的"大同"世界。本文即是从道、仁、礼、刑、大同五个方面对德治的内涵展开阐述。  相似文献   

11.
“仁”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精髓,尤其是以“仁”为核心的法律观。孔子提倡“仁者爱人”,“为政以德”、“为国以礼”,他的以民为本、中庸之道、内仁外礼、德主刑辅、宽猛相济等观点都对后世政治和法律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春秋时期,狱政思想呈现出纷纭交织的态势,在狱政思想方面影响较大的人物主要有管仲、子产、老子和孔子等人。对狱政管理具有明显影响的狱政思想主要有郑国的子产提出的儒家和法家继承发展的“宽猛相济”思想,孔子倡导的礼仁结合思想,孔子主张的“德主刑辅’,和“为政在人”思想,其中,尤以子产的“宽猛”思想和孔子的“礼治”、“德治”、“人治”思想影响最大,这些思想对春秋时的狱政管理具有明显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 孔子和《论语》有没有法思想?能否从法文化的角度进行研析?现在已是不成为问题的问题了。不过,过去我们对孔子和《论语》的法思想研究大多注重其德主刑辅、以德去刑、以礼治国等方面,它是孔子和《论语》法思想的一个主要内容。笔者近日再读《论语》,却忽发奇想:它与我国民法文化有何关系?于是,思路竟折入其中。民法是商品经济关系的基本法。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商品经济不发达,当然不可能有成熟的民法。“重刑轻民”,早已是法学界对中国古代法特征的一个定论了。然而,古代中国毕竟还是有不发达的商品经济。春秋战国时的城市、市场、贸易和货币都有相当的规模。事实上,中国古代固然缺乏调整民事法律关系的独立的法典法,但这方  相似文献   

14.
张飞舟 《河北法学》2005,23(9):87-92
中国古代曾以"乐"为法,以"乐"治国."乐治"的原理是和--同--化人--移风易俗--治国安邦.对"乐治"思想的反思、探究,可为现代治国方略引进一种新思维,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先秦诸子中法家和儒家是塑造中华法律思想史的两个最强大的力量,儒家主张"礼治"、"德治"或所谓"人治",而法家则崇尚"以法治国",很明显,法家更注重法律在政治和社会中的作用.在中国法律思想发展史上,法家先驱管仲在<管子>就最早提出了"以法治国"的概念:"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其字面意思是说,统治者治理国家,自己的权威不必要建立在更多的基础之上,只要不政出多门,仅仅运用法律,就会象人们举手抬足那样,轻而易举地治理好国家了.  相似文献   

16.
李青 《法学家》2004,(1):130-133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法治"思想是由群星灿烂的众多法家人物所共同撰就的,它反映了处于"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的法家理念和他们所设计的与先秦儒家奉行的"礼治"完全不同的治国方略,是体现法家思想成就的最高形式,也是法家学派被称为"显学"的突出标志.即使在秦王以后,法家所奉行的法治精神,依旧长远地影响后世.  相似文献   

17.
儒家文化向来推崇"和为贵"思想,主张"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提倡在均衡中化解矛盾,求得和谐与发展。那么在孔子看来,"和为贵"何以维系?"和而不同"何以可能?人际间如何把握"和为贵"才能"和谐"呢?孔子的人际和谐思想又为当下的我们求得"共赢"的共同发展给出了怎样的启示?本文将对此做简要的论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他法律思想的出发点。和孔子“仁”的思想密切相关的,是他的“德教”思想。一、以德服人。孔子主张“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力”就是暴力、刑罚。孔子曾经把“力”和“德”加以对比,认为“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在这里,孔子虽然没有完全否定“政”与  相似文献   

19.
陈鹏飞 《法学杂志》2015,36(2):87-94
礼治是先秦"天人关系"中人的因素彰显后形成的一种以礼治国的方式。先秦诸礼中,丧礼最具活力,它在形成中孕育了尊亲、爱人的人伦精神和权利义务相对应的法律思想,沟通了生养死葬之礼,具有凝聚及和睦家庭、宗族的自治功能。随着宗谱被确立为国家纲纪,服制辅助君统和分封制,确保了君统承嗣有序及边疆稳定,还推动着大宗法社会向"士农一体"化的小宗法社会过渡。先秦服制不仅为后世治亲以安邦构筑了总思路,也是涵养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20.
管仲法律思想的核心是“修旧法 ,择其善者而业用之”(《国语·齐语》)。这里的“旧法” ,指旧礼法制度 ,既包括礼 ,也包括法。“业” ,即改造创新的意思。这是管仲在齐国进行内政改革的指导思想。管仲的法律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一、“四维不张 ,国乃灭亡”西周时期 ,经过周公制礼 ,使礼上升为国法 ,成为奴隶社会两种法律规范形式之一 ,起着法的作用。姜尚建齐治齐 ,坚持“以礼治国”的思想传统。管仲任齐相之后 ,继承了这一传统 ,非常重视礼在治国中的作用。他在《管子·牧民》篇中说 :“国有四维 :一维绝则倾 ,二维绝则危 ,三维绝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