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利用问卷调查,得出大学生就业偏好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影响以及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和大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文章认为,由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使得大学生就业市场在城市农村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体制内与体制外单位之间彼此分割,一方面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种种限制,另一方面造成不同行业、地区就业单位收入相差悬殊,从而使得大学生在找工作时趋向于在大城市、东部地区以及体制内单位中选择。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善我国现有的二元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就业能力与职业素养需求调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纲 《新东方》2009,(12):46-49
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更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党中央国务院、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加大了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支持力度,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较好的客观条件。同时,教育工作者也需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继续加大对大学生就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研究,以期帮助大学生从主观条件上增强个人实力,从而成功就业。  相似文献   

3.
从根本上说,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是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我们在看到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和大学生就业制度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进步。传统的高等教育体制和大学生就业制度,导致了教育事业发展缺乏应有的活力和效率,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培养结构僵化。存在着部分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教育体制、专业结构、就业制度、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具体看,当前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2008年1月1日,我国《就业促进法》开始生效实施,又恰逢2008届大学生毕业就业高潮排山倒海般地涌来,《就业促进法》与中国大学生毕业的就业现实,这场矛盾冲突大戏如今正充满悬念地展开。  相似文献   

5.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先锋 《前沿》2010,(15):115-11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原本突出的就业问题更加凸现。本文在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凯恩斯就业理论,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的产生背景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恩平  牛冲槐  郭伟军 《前进》2009,(11):36-38,55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我国社会广泛关注的又一重大就业问题。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研究,大多数学者分别从需求、供给及供求匹配三个角度来进行,大体上有三方面的归因:从需求角度看,是就业岗位总量不足和结构偏差;从供给角度看,是就业观念、就业偏好影响与就业能力不足,核心问题是就业能力不足;  相似文献   

7.
目前,世界金融危机使我国原本就突出的就业问题雪上加霜,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劳动力供给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失衡。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解决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的就业问题。要认真落实国家促进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关系,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农民工失业问题、城镇低学历青年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8.
纪萍 《民主与法制》2014,(26):50-51
2014年,727万怀揣梦想的大学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大学生就业难,其中女大学生就业更难。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为:一、我国就业形势总体严峻,这是大背景。二、劳动力供需总量失衡,产业结构失衡,欠发达的第三产业不能给新生劳动力包括女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三、传统的社会分工模式和落后的性别观念,影响着女幽拘就业发展。四、高校部分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存在差距,难以满足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需要。五、对就业市场的法律监管、纠察力度不够。  相似文献   

9.
从人力资本产权看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变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对大学生一直都实行"统一分配"的就业政策,从未出现所谓"大学生失业"的现象。从1995年开始,我国对大学生就业体制开始进行改革,由"统一分配"改成了"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本文试图从人力资本产权理论角度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现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0.
就业乃民生之本。从衣食住行的生计层面上来说,农民工、大学生均享有公平就业的权利。但大学生作为我国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代表群体,他们的就业始终都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压力,全社会有必要对大学生的就业进行理性思考和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1.
李廷荣  刘兆征 《前进》2012,(4):50-52
当前,就业问题已成为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而大学生就业更是就业问题的焦点。多年来,山西大学生就业困难重重。2011年,山西应届毕业大学生达到17万余人,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严峻。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只有把握好就业的机遇,充分认识到面临的挑战,才能更好地实现就业。 一、新形势下山西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机遇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陶锋  宋建 《青年探索》2010,(2):30-34
在当前金融危机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影响的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目益突出,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包括高校本身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如何更好地服务大学生就业成为摆在高校共青团组织面前的一个新课题。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强化服务大学生就业的职能,不断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服务大学生就业的能力,在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搭建就业平台、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他们接受了长达十几年的学校教育,最终要步入社会为国家和人民作贡献。但是,当前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出现矛盾,一方面大部分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和艰苦行业急需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纷纷选择发达地区就业,形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婶局面,需要我们多方面正确引导和处理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14.
黄菊 《传承》2010,(30):130-131
2010年,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对如何提高新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出了四点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建议。即建立大学生就业实训见习基地,开展专业第二课堂活动,强化就业指导与服务,鼓励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  相似文献   

15.
高飞 《青年论坛》2008,(3):42-44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趋严峻,面对沉重的就业压力,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创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戏剧性地陷入了困境,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应该是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能否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现状及原因的分析,提出了走出大学生就业困境措施——健全大学生实习制度,并阐述了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杨平 《淮海论坛》2006,(4):44-44
我国每年将有近万名贫困大学生就业出现困难。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艰辛,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也在某种程序上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不可低估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8.
眼下,虽然已临初春,但还是春寒料峭。面向应届毕业生的各种招聘会也正开得热热闹闹,然而奔波在求职路上的大学生们仍感到就业的艰难。众所周知,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一个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新阶段,大学毕业生人数成倍增长。2002年,已有145万学生毕业,2005年,将有212万大学生毕业,2004年又将有250万毕业生,2005年将达到275万。在今后几年,每年都将有200万人以上的毕业生。但是,在当前和今后若干年内,我国总的就业形势仍将相当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总体难度会进一步加大。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以多种形式和灵活方式实现就业,鼓励和提倡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就成了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形势政策教育。为此,我们特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和官员,一起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以引导同学们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文嘉 《青年探索》2012,(1):64-69
对大学生群体就业意愿及其就业择业的行为分析,应包括专业选择、继续升学意向、基层工作意向等多个方面。根据调查,广东大学生就业观念比较理性、切实,但当前“求职难”和企业招聘难的矛盾依然普遍存在。相关行政部门应针对大学生就业的特性,制定和完善相关就业促进与优惠政策,培育公平就业的市场,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20.
俞伦 《今日浙江》2009,(11):44-44
针对当前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奉化市专门出台了在特殊形势下扶助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制订了“八个一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方案,逐级建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目标责任制和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主导作用,力争大学生全就业。主要做法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