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易靖茗 《台声》2013,(7):90-93
在曾经的一位采访对象的介绍下,我得以认识了这位从台湾嫁到大陆的台湾新娘,她叫邱斐瑄。她很忙,但这位爽朗、热情的大陆媳妇儿,还是抽出时间让我们与她一起,分享她在大陆的生活,以及与先生的爱情故事。  相似文献   

2.
七月的一天,天空正下着淅淅沥沥的雨。防水宽沿帽,T恤短裤,白球鞋,11岁的杜丛周跟着爸爸妈妈,兴致勃勃地穿行于上海世博园浦东园区。这一家三口来自江苏,已是二进世博园。  相似文献   

3.
与世博园相连的卢湾区,在世博园大舞台上唱响窗口服务的“群英会”。一批行业窗口标杆进入了世博园,集聚服务名师高手各显神通,赢得了一个又一个口碑,成为世博园中的又一种精彩。这是卢湾区作为世博大客厅窗口形象的生动展示,也是上海窗口服务走进世博的最佳实践。  相似文献   

4.
阎崑 《台声》2013,(7):83-85
在上海中华艺术宫举办为期24天的“美丽台湾一台湾近现代名家经典作品展”圆满落幕了。由于位于世博园内的特殊位置,来中华艺术宫参观的游客流量创下了新高。据不完全统计,共有约10万余人观看了画展。这个数字,在全国台联举办的各类画展中同样创下了历史纪录。“美丽台湾”画展取得巨大的成功,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5.
《今日上海》2009,(11):2-2
今年5月,在上海世博园区,韩国国家馆举行了开工典礼,同时,韩国在上海世博园区还要兴建一座企业联合馆。为此。本刊记者特别采访了韩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金正基先生。  相似文献   

6.
郭雪筠 《台声》2023,(5):83-84
<正>作为在大陆长大的台湾人,彭翊如对大陆的看法当然不同于台湾本地年轻人。但她对台湾也并非全然断了联系,从小到大她每年寒暑假都回台湾,甚至在到达台湾法定打工年龄(16岁)之后,寒暑假还会在台湾餐饮业兼职。对她而言,这些年来周围的大陆同学对台湾的态度、台湾年轻人对大陆的态度、甚至是台湾上一代人,都因为客观环境变化,而改变了固有认知,或是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7.
那是一个雨后天晴的下午,在上海世博园内的“世博轴”上,一群游客正围着一位身穿长衫的鹤发长者。老人面对着享有“东方之冠”美誉的中国馆,时而凝视,时而动笔。这位正在素描者就是台湾著名的岭南派国画大师欧豪年。  相似文献   

8.
尹长东  姜南 《人大论坛》2010,(5):I0003-I0004
5月1日早上,世博园举行了隆重的开园仪式。早上9时左右,贵州馆迎来了世博园正式开园后的首批游客。  相似文献   

9.
路梅 《两岸关系》2013,(9):48-50
恐怕没有哪一届台湾金曲奖的“台语最佳女歌手”像2013年这样引起热议。上海姑娘李娅莎从谢金燕、吴申梅等众多台湾女歌手中脱颖而帆一举夺得闽南语歌后的大奖,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也包括她自己。  相似文献   

10.
《台声》2010,(4):42-44
上海世博会场位于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沿着上海城区黄浦江两岸进行布局。世博园区规划用地范围为5.28平方公里,其中浦东部分为3.93平方公里.浦西部分为1.35平方公里。可大致分为A、B、C、D、E5个片区,其中A片区位于浦东世博轴以东、云台路以东、白莲泾以西,集中布置部分亚洲国家和地区馆。台湾馆就位于上海世博园区A片区,紧邻世博轴和车站的出入口,是人潮往来的要道。  相似文献   

11.
刘大年 《台声》2011,(3):36-36
2月7日,台湾马英九当局在新春开年之际拨乱反正,让大陆回归“大陆”,虽说不上是新动作,但也是两岸关系的利好,对稳定两岸关系、发展台湾经济关系重大。  相似文献   

12.
两岸还没“三通”,医疗体制也没有衔接,这让在祖国大陆患病、受伤的台胞不得不忍受诸多不便。如今,厦门长庚医院移植了台湾的医疗服务模式。台胞患者到了长庚,就像回到台湾就医一样。  相似文献   

13.
谭颖 《两岸关系》2014,(9):55-56
正"我发现很多朋友到台湾个人游,只有短短的几天,基本上是走马观花。我想写一本书,告诉大家怎么透过在台湾看到的景点去理解台湾,认识台湾,让大家知道现在的台湾人都在想些什么"——廖信忠因为《我们台湾这些年》一书走红的台湾青年作家廖信忠住在名人荟萃的上海静安区。邻居们谁也没有想到,这位来自台湾的"邻家大男孩"居然是畅销书作家,蜂拥而至的媒体都冲他而来……融入上海,成为"她的一份子"廖信忠,1977年出生在台湾士林,台北长大的他对大陆有着深深的好奇。2005年他退出兵役,摇身一变  相似文献   

14.
突然间,台湾就像泄了气的球,经济持续萧条,股市“跌跌不休”,每天有540家工厂无奈地关闭了它的大门,台湾老百姓的消费激情已经熄灭。“趋近幸福”的本能,使台湾老百姓作出选择:哪里日子好过,就去哪里……于是,在台北桃园机场,人群熙熙攘攘,川流不息。航空公司听到的最多声音便是:给我个座位,我要去上海。一个叫夏怡的上海女子,因在台湾电视上教台湾人学上海话而迅速窜红,成为台湾演艺圈里的明星。人们在学习她那甜美的上海话时,也渐渐地认识了上海,了解了上海。还有的因喜欢她而喜欢上了上海。上海台商陈彬的《我的上海经验》一书,畅销  相似文献   

15.
<正>"山水心灯",散发着中华韵味,饱含着东方禅意——上海世博园里的台湾馆,这盏夺目的明灯,正用它的光与美,为世人祈福,为两岸和平祈福,为世界美好祈福。日前,本刊记者亲身探访了这盏"山水心灯",并采访了台北世贸中心董事长王志刚与上海世博会台湾馆总馆长叶明水,以求深入了解台湾馆的动人与精彩。  相似文献   

16.
顺着上海延安高架往世博园区行驶,在卢浦大桥上,出租车司机特意把车速放缓,凝视窗外,台湾力国企业董事长王国达感到豁然开朗:浦江两岸,5.28平方公里的沿江带上,两百多个世博场馆星罗棋布。然而并非所有人都知道,这一切令世人赞叹的宏伟景观,都是从一个意大利女孩的“跑题”开始的。  相似文献   

17.
修菁 《台声》2023,(5):68-69
<正>读初中时一次到大陆交流参访的经历,让台湾青年陈深册认定,“这将是我可以长期发展的地方,不仅因为这里民风友善,也因为这里更能找到家的感觉。”从大学本科、研究生到就业工作,他选择在上海不断深耕,现在他是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一名临床心理医生。“抱歉回复迟了,过年回来因为新冠疫情防控政策放开,入院病人人数大增,刚上班就很忙。”2023年新春后的一天深夜,笔者手机微信收到他的留言。这位台湾青年医师的“登陆”心路,也由此向笔者打开。  相似文献   

18.
台湾歌星蔡琴和她的歌曲是与上个世纪80年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对于像记者这样60年代出生、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长于大学校园的听众而言,记忆深处的蔡琴总让人联想起初恋和温柔。  相似文献   

19.
世博园卢森堡馆入口,“金色少女像”前游人如织,少女微微向前欠身,双手捧着橄榄枝圈,高举过头。“太美了!”“听说是卢森堡的国宝呢!”不为众人所知的是。这些世界级的国宝展品只要入境。哪怕只是临时巡展,都要按进口物资办理相关海关手续。“整个世博园相当于一个临时的海关监管区.而这个监管区又是如此特殊,不可有丝毫差错。”作为此次世博会“上海方面”最前沿、也是压力最大的部门之一.上海海关副关长陈旭东站在世博园内望着如潮的人流.笑容一点也不轻松。  相似文献   

20.
《上海支部生活》2010,(12):37-37
五月中旬某日,新西兰领事馆向上海世博园区税务所发出邀请,为了表达对世博园区税务所工作人员的感谢,代表新西兰参展方特邀请两名税务工作人员到领事馆做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