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高原:昌耀诗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诗人昌耀用“高原”意象 ,表达了对高原生命和高原灵魂的赞美与仰慕 ,也表达了对高原历史和高原现实的追索与反思。“高原”这一美丽的精神幻象 ,包含着诗人的人生追求和艺术理想 ,寄寓了诗人自我以及人类社会一种永远的心灵向往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农民,要想跳出“农门”,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城市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长安未贵,居大不易”——这虽说是唐代诗人顾况调侃初到京城的白居易的戏言,但也反映了乡下人进城立足之不易。可白居易毕竟能拿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瑰丽诗句,获得了大诗人的击节赞赏:“有才如此,居  相似文献   

3.
姜少勇 《政策》2004,(9):54-54
读书是一种享受。它不仅能给人以知识和力量,而且还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唐代诗人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写道:“寂寂寥寥杨子居,岁岁年年一床书。”道出了读书的乐趣;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马上、厕上、枕上”读书法,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4.
寻迹沃州湖     
沃洲湖是浙东唐诗之路上的一个重要景点,也是唐代诗人、墨客、高僧聚会最繁密的一块胜地。沃洲湖位于剡溪上游的新昌县城东15公里处。这里四环高山,遍布瀑泉。唐代诗人白居易称其为“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为目。”而诗人李白更是直以颂言“胜境美沃洲”。沃洲湖的驰名,多是因为人文之盛。自东晋始,以竺道潜、支遁为首的高僧和孙绰、王羲之等雅士,长期盘桓于此,结庐讲经,翰墨传情,引来了诸多名士的聚会。由于此地进退自如,除文士高僧流连之外,就连唐代的农民起义军也曾安营扎寨,至今还留有遗址。舟游沃洲湖,使我们感受到它…  相似文献   

5.
马年到了,马的各种话题又热闹起来。与现在不同的是,马在古代不仅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交通工具,也是人类朝夕相处、生死与共的好伙伴。唐代大诗人孟郊在诗中写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骑马疾驰,四蹄生风,诗人心中的抱负抒发得淋漓尽致。诗人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写道:“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西湖美景与风情可谓水乳交融、相映生辉。马因为速度快、耐力好,还广泛活跃在中国历史的各个战场上。  相似文献   

6.
《论语·子罕》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中国哲人凭借时间,化思想与智慧为生命的内在体验。中国诗学也凭借时间,领略生命的诗情与存在的感悟。时间感受,乃是中国诗歌艺术思维的一支敏感、深细的触角,深深探入生命的底蕴。中国古代诗人的时间感受,明显有两个系统:一是屈子型,以“主观时间”为优势;一是庄子型,以“客观时间”为优势。本文试从这一角度探究其中所蕴含的精神,探究中国诗与中国哲学之间的深层联系。  相似文献   

7.
杜甫作为大家熟悉的伟大诗人,因其集大成而被誉为“诗圣”,其诗歌因真实而深刻地记载当时的社会现实而被称为“诗史”。纵观其诗,其主要特色是“沉郁顿挫”。在《春望》一诗中诗人更是把“她”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此作品更显爱国忧民、意蕴深厚的沉郁之气。 《春望》写于唐肃宗李亨至德二载(757)春诗人身陷长安安禄山营时。《春望》是杜甫踬于长安的第二年春天为感时伤别而作,堪称一首爱国忧民意蕴深沉的佳作。后人评此诗“字字沉著,意境直似《离骚》”。而这个时期,是杜甫生活经历中最艰难的一段,诗人饱尝国破家亡的忧患痛苦…  相似文献   

8.
黄健 《求索》2013,(12):144-146
20世纪初,中国新文学界确立的人本主义文学价值观体系。其本质即为以进化论为思想理论基础、以人道主义为宗旨的“人的文学”观。胡适、陈独秀强调以人的真情和社会的理性理想为文学之本:鲁迅推崇“尊个性”、“张精神”的文学主张.并以此践行健全现代人性和现代人格精神的国民性改造工程:文研会作家提倡“为人生”的文学.坚持个体生命价值与人生终极意义的统一;创造社作家宣称,在文学“全”与“关”的表现中建构生命本体性的价值。20世纪初的这一系列文学思想主张型塑了中国人本主义文学价值观体系,为中国文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奠定了深稳的思想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9.
李世顺 《政策》2004,(1):57-57
清代诗人袁枚曾说过:“读书如吃饭,善食者长精神,不善 食者生痰瘤。”人都需要吃饭,但吃些什么,怎么个吃法,却是 大有讲究的。同样道理,人都要读书,但读什么书,怎么读书, 也值得认真思考。 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 此,一般人往往简单地理解为读的书越多越好,其实不完全是 这个意思。清代的仇光鳌在《杜诗详注》一书中,对杜甫的这 句诗曾作过如下解释:一曰“胸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笔有 神”;二曰“书破,犹韦编三绝之意,盖熟读则卷易破也”;三曰“识破万卷之理”。这三说,集中反映了对“破”字的不同理 解,概括…  相似文献   

10.
人生不短     
人们常说“人生苦短”。人生真的苦短吗?!是的,在中国的传统的人文思想里,人生是短暂的,渺小的。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豪杰,诗人墨客发出了对生命对人生的长吁短叹。在浩如烟海的这些文字里,稍有些文化修养的人都可以随口说出一些耳熟能详的诗文来。比如说,庄子说过,“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比如曹操吟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再比如,李白写过“君不见  相似文献   

11.
谢遂联 《求索》2007,(4):176-178
唐代主要诗人几乎都与都市有着紧密的联系,反映诗人都市经历及情感的唐代都市诗自有其研究之价值。本文以唐代涉及都市的诗歌为切入点,对唐代诗人的都市心态做一番梳理和研究。都市作为一个名利场,往往使诗人于其中感受到多重苦闷并由此导致了诗人山林田园情结的产生。但是,对于个人社会价值的追求又使诗人难以彻底逃离“衣冠所聚,身名所出”的都市。最终他们只能沿着佛、道两务途径以平衡内心紧张状态。  相似文献   

12.
“昆明池水汉时功, 武帝旌旗在眼中。织女机丝虚夜月, 石鲸鳞甲动秋风。………………”①这是唐代诗人杜甫颂美汉武帝开发祖国西南边疆的著名诗篇。汉武帝继承了秦始皇的法家路线,粉碎了儒生公孙弘“盛毁西南夷无所用”②的谬论,于公元前120年在长安西南“作昆明池”,“以习水战”③,准备讨伐“扰陇西巴蜀”④的“西南夷”奴隶主势力。诗人通过描写昆明池景色的壮丽,使人们眼前呈现出两千年前“汉习楼船”,锐意经营边疆的一派波澜壮阔的宏伟图景。“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秦末农民革命风暴摧毁了赵高复辟后的秦政权,为西汉王朝继续推行法家路线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汉承秦制”,西汉王  相似文献   

13.
禅意也是一种诗意。中国诗歌在唐代达到顶峰,同时也是禅诗不鸣惊人之刻。越来越多的禅僧加入到诗人的行列,对诗歌是一个福音。从那个时候起,以诗人禅,以禅入诗,已经普遍。如果说,诗歌是一种土壤,是一种天空,禅意可能就是某种生命的种子,是某个生命的翅膀。它不是无物,也不是空穴来风。它有厚厚的积淀,本自天成。它使得诗歌在这里衍生成出了一种活脱空灵而又机趣天成的意趣来。  相似文献   

14.
张敏 《前沿》2014,(21):74-75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内在根据。大学精神最为鲜活也最为本真地体现在大学学人的身上,即大学师生之间的精神交流以及内在生命的成长。大学学人是大学精神的营造者和守望者,应持守“为学术而学术”的独立精神、“兼容并包”的自由精神、“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以及“以真理为友”的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5.
唐代是道教崇拜炽烈的时代 ,唐时的文学深深地沉淀着道教的文化内涵 ,唐传奇中的道教审美意象 ,是其浪漫主义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那一时代文人的人生理想、社会体验和审美趋向的象征。仙人、仙境是唐传奇小说中出现最频繁的意象 ,也是唐文人的人生理想、社会认识和审美趋向的集中体现。神仙思想的产生早于道教。当人类意识到死亡的恐惧和悲哀的同时 ,也就产生了生命永恒追求。《山海经》中就有“不死之山”、“不死之国”、“不死之民”的记载 ;战国时燕齐一带的人们相信海上有仙岛仙山 ,其上有令人长生不死的仙药 ,齐威王、齐宣王、燕…  相似文献   

16.
吴中蕃是明末清初黔中遗民诗人,历经明清两朝,两仕两隐,其诗歌呈现出“以诗为史”的特征,从中可以窥见他以天下治平为己任的经世思想。从诗歌创作和人生选择来看,吴中蕃所坚守与践行的经世思想可概括为:“士志于道”的儒士精神、“大一统”的民族思想、“民胞物与”的经世情怀。吴中蕃的经世思想是中华民族大发展大融合所积淀的文化精神的体现,不仅具有历史的价值,在当下仍有赋力乡村振兴人才建设、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传承》2016,(3)
在古代这一特定时期,我国城市中的社会心理主要体现为治与乱。以唐代为例,我们应该从城市地理空间、城市政治文化和城市市民生活空间三方面具体认识当时的城市社会心理。而城市心理在各方面具有不同的体现,长安与洛阳表现在为盛世的城市气度,而睢阳表现为非常时期的城市精神。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九叶"诗人辛笛以其知识分子和诗人的双重身份而存在。辛笛先生的诗"抒情"气质见长,70年的诗歌创作为对象。他诗中的艺术形象充满了对祖国、对生命以及对诗歌艺术追求的热爱。在20世纪中国历史变动的大时代中,当人生面临社会现实困境时,如何努力把个体生命融入时代的知识分子实践者和思想者形象;以及当诗歌艺术面临被挟制的创作困境时,又是如何在时代的潮流中坚守艺术信仰、保持自我的艺术创作者形象,以期揭示辛笛作为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所彰显出的精神形象内涵及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9.
倪爱东  姜飞 《中国人大》2012,(14):46-47
“安得广厦千万问,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唐代大诗人杜甫发出的期盼是让所有人安居乐业的感慨,也是历朝历代老百姓的梦想。而确保居者有其屋,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近年来,国家已将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  相似文献   

20.
浪漫精神是海子身上最为明显和突出的精神气质 ,而且这种精神气质在他的诗歌文本中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和呈现。可以说 ,正是这种浪漫精神给海子的诗歌写作提供了强大的能量来源和内驱力 ,从而保证了他旺盛不衰的创作激情。也是这种浪漫精神 ,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海子诗歌的审美价值。本文所说的“浪漫精神”可以理解为诗人对个人理想生存环境和个性的充分张扬的追求。2 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 ,海子在当时的中国诗坛上是逆流而动的 ,占据诗坛主流的“第三代”诗人崇尚的是以主体消解与自我亵渎为主要目标的后现代主义式的写作风尚。在这种背景下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