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拜登政府执政以来,美国国内政治生态出现值得关注的新变化。首先,民主、共和两党之间以及民主党内双重极化同步加剧,不仅导致拜登所代表的政治中间主义路径无法构建推进其国内改革的政治共识,反而使自身陷入执政困境。其次,围绕2022年美国中期选举的政治斗争白热化,进而形成“中选大选化”的畸形态势并使报复性政治大行其道,进一步恶化了美国国内政治生态。再次,共和党的“特朗普化”趋势进一步确立,由特朗普背书的共和党内反建制力量在美国政治中的影响力日益上升。这些变化将对2022年中期选举之后甚至更长周期内的美国政治产生深刻影响,即政治精英进行选举动员的方式步入新阶段,两党整合方向呈渐行渐远之势,“文化—认同”因素超越“经济—阶级”因素成为美国政治演化的首要动力。  相似文献   

2.
张文宗  欧歌 《和平与发展》2023,(6):1-16+154+160-163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以战略竞争为名全面遏制打压中国成为美国跨党派共识,共和党的特朗普政府开启了遏压进程,民主党的拜登政府则予以延续和发展。在实施该战略的过程中,这两届美国政府在目标、手段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特朗普政府更为极端和强硬,单边主义色彩更浓,不惜对华发动全面“新冷战”;拜登政府强调与中国长期竞争,在遏压中国的同时注重“管控竞争”。这种差异与两届政府的人事特质,以及两党的竞选策略、意识形态和所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同有关。两届政府对华政策的差异,因包含一定的党派性因素而具有长期性。2024年大选后,如果共和党掌控白宫,美国对华政策将出现新变化。中国应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根据美国对华政策变化的国内政治机理,根据形势需要处理与美国不同政府、不同党派的关系,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3.
唐纳德·约翰·特朗普(Donald John Trump)是美地产大亨、娱乐明星,现任特朗普集团主席兼总裁.其家族移民至美,白手起家,是“美国梦”的典型代表.他性格特立独行,以口无遮拦著称.20多年来,他多次宣布角逐总统宝座,但最后都不了了之.自宣布参选2016年总统以来,特朗普在共和党蓝领基层选民中支持度很高.在斯科特·沃克、杰布·布什、马尔科·鲁比奥等传统共和党精英和本·卡森、卡莉·菲奥莉娜等非传统参选人均已折戟沉沙后,特朗普势头依旧强劲,持续保持共和党候选人提名战中的党内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4.
美国实施“全政府”对华战略,导致民主、共和两党在“以台制华”上形成共识,不断虚化掏空“一个中国政策”,严重损害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同时,美国两党在对台政策思想上存在一定差异。共和党的特朗普政府更极端和直接,而民主党的拜登政府“说一套,做一套”的两面性突出。民主党议员所提涉台议案相对较少,而共和党议员则在提出和推动涉台议案上更主动,部分共和党议员甚至抛出支持与台湾“复交”的极端议案。两党在对台政策上的差异,与两党在对华政策上的差异相一致,与自由派智囊的对台“战略模糊”和保守派智囊的“战略清晰”相匹配,与民进党当局游说重点的变化也有关系。未来十年,美国两党在“挺台”上的相互竞争将导致台湾问题总体上变得更加危险。2024年美国大选后,如果民主党继续执政将加快推动台湾问题的“国际化”,而如果共和党重新执掌白宫和国会将导致中美博弈更具对抗性。台湾“政局”的变化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台海局势,但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美博弈的烈度。  相似文献   

5.
2016年3月世界大事综述如下: 一、特朗普在美国总统初选中强势崛起.1日,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在“超级星期二”初选中大胜,一举赢下了7个州.加上此前的战果,特朗普共赢得了已完成初选的15个州里的10个州,远远领先于党内其他几位竞争对手.共和党主流派对特朗普的崛起极为震惊.3月1日共和党商界精英召开电话会议,决定加强资助反特朗普行动.  相似文献   

6.
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是一场共和党在任者与民主党挑战者之间的"非开放式"竞争。从选情态势看,特朗普谋求连任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特殊性共同增加了选举结果的不确定性。从总统政治、政党政治以及政治周期等维度考量,本次大选具有关键节点意义。在当前政治生态等因素的制约下,大选可能引发的政党轮替未必快速引发美国内外政策大幅度调整。在对华政策上,大选难以改变目前美国"竞争性对华战略"的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7.
刁大明 《现代国际关系》2016,(4):31-39,63,64
在2016年美国大选中,共和党初选领先的唐纳德·特朗普目前仍无法锁定党内提名,但其引发的"特朗普现象"已成为最大关注点之一.基于历史角度和现实角度的剖析,"特朗普现象"可以归纳为当前美国民众对政治、经济、社会状况以及国际环境等多层次不满、愤怒乃至恐惧之类民怨直接导致的、带有强烈"反智主义"与"偏执风格"的"本土主义"倾向.同时,美国初选制度、共和党政治生态、媒体议程设置以及个人特质等综合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强化着"特朗普现象".虽仍在发展之中,但"特朗普现象"已凸显美国目前面临的政治与外交困境.  相似文献   

8.
喧嚣一年多的美国大选终于尘埃落定.“造反派”和被精英视为“不靠谱”的特朗普成功逆袭,凭借选举人票多数而当选下一届美国总统.选举反映出美政治、经济和社会深层矛盾,特朗普未来执政面临诸多考验.  相似文献   

9.
《和平与发展》2018,(美国中)
2018年美国中期选举,既是特朗普政府的"期中考",也是美国2020年大选的前哨战。在美国政治极化和社会分裂加剧的背景下,两党的斗争异常激烈,选举的"政治暴力"之烈、竞选花费之巨、选民动员程度之高均为近几十年来所罕见。选后,共和党维持对参议院的控制权,民主党则夺回了对众议院的控制权,美国政治生态发生新变化。选举的结果表明,民主党的"认同政治"获得一定成功,但共和党的"特朗普化"仍在继续,美国自由和保守的政治力量仍处在激烈的"拉锯战"中。在新一届国会,控制众议院的民主党将加大对特朗普的制衡力度,并尽力阻挠特朗普和共和党的议程,未来激烈的政治斗争可能进一步撕裂美国社会。  相似文献   

10.
从尼克松时代开始,美国商会一直是中美经贸关系的积极务实推动者.2017年,美国商会对华情绪出现显著变化,首次施压政府对华采取强硬措施.商人出身的特朗普上任,共和党控制参众两院后,美国商会在美国内政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政府重视倾听其利益诉求并延续其思维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利益诉求或将直接体现下一轮美国对华经济政策的主攻方向.将美国商界的经济理性注入特朗普的“公平贸易”,以加强贸易执法做法力求在核心问题上有所斩获,施压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调整核心产业政策,确保美国投资者在华获得“公平”投资机会.美国商界对华情绪变化背后原因复杂,分析美国商界对华态度演变及影响,进而掌握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变化,对中国政府准确制定对美经贸政策、维护中美关系大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04年的美国     
2004年是美国的选举年。布什与共和党在大选中经历过非常困难、非常激烈的阶段,但最后却获得了一个“不折不扣”的胜利。这一过程仿佛就是2004年美国内外形势的一个缩影,尽管麻烦、困难不断,但回头看,美国又在“9·11”事件后的战略轨道上,向前迈出了重要的步伐。一、内政贯穿全年的竞选和选举活动,构成了2004年美国内政的主轴。围绕大选的喧嚣与骚动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2004年大选是继2000年之后又一次争夺非常激烈的大选。尽管选情激烈,布什与共和党却有些出人意料地取得了一个“不折不扣”的胜利。布什在选举人票方面以286∶252获得胜利…  相似文献   

12.
在2016年的美国大选中,特朗普当选新任总统.其在竞选中的对华言论部分反映出美国社会基层对中美贸易的不满.以反映下层民意而当选的特朗普会如何应对未来中美关系的合作与矛盾议题?目前,特朗普及其外交团队和共和党主流在中美贸易层面对中国态度强硬;在安全议题上更加倾向单边主义和军备发展,增强美国在亚太地区制约中国的力度,中美关系在核心热点问题如台湾、南海等问题上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从特朗普实用主义的外交思维和不按常理行事的外交风格看,中国不应对特朗普的上台抱有幻想,而应做好中美关系在未来短期内可能出现震荡的准备,防止中美关系走向失控,同时应该本着“争取最好,不怕最差”的原则,采取主动行动,与美国就中美合作与分歧议题进行再协商和定位,为巩固甚至提升两国关系创造机会.  相似文献   

13.
2015年10月29日,美国威斯康星州联邦众议员、2012年大选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保罗·瑞安(Paul Ryan)当选美国众议院第62任议长.瑞安是共和党预算与税收政策的设计师,其形象清新、思维敏捷、观点明确,在党内有较高声誉. 个人奋斗获得成功 少年丧父、自立自强的瑞安是靠个人奋斗获得成功的典范.他从国会山的收发室做起,一步一步奋斗到众议院议长,成为共和党少壮派新星.  相似文献   

14.
随着特朗普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战略文件,相关安全政策付诸实施,其安全战略的基本态势逐渐清晰。特朗普的安全观和政策举措,共同构成执政初期安全战略的主体。特朗普的安全观建立在其自身对世界“霍布斯主义”认知的基础上,同时融合了共和党现实主义安全观的基本主张,反映了军工企业及军人群体等背后主要利益集团的核心诉求。特朗普的安全政策仍处于成型中,在军事战略、新空间战略和地区安全战略三个层面举措较多,相关布局较为系统,集中折射了其安全理念。在军事安全层面,在重塑美军优势的核心目标下,扩张性的态势表现明显;在新空间战略层面,进攻性、军事化的特征尤为突出;在地区安全战略层面虽然在手段上有所变化,但总体延续了防御性战略。特朗普的安全战略调整未来仍将面临诸多限度,包括财政制约、同时应对两个大国难以兼顾、建制派的牵制等。特朗普的安全战略将加剧中美在安全领域的对抗态势,两国在军事战略、新空间战略稳定以及南海问题上的对冲和深层矛盾或进一步发酵。安全关系的上述变化将给中美“竞争”增添新变数。  相似文献   

15.
今年以来,美国大选如火如荼,精彩纷呈,右翼共和党内的“特朗普现象”和左翼民主党内的“桑德斯崛起”引发世人关注,凸显草根民众对精英政治的“完美逆袭”.在欧洲,向来高举“自由”、“平等”、“博爱”大旗的法国惨遭史上最严重的系列恐怖袭击,巴黎在流血,尼斯在流泪,整个法兰西笼罩在悲恸和恐惧中.长期以来对欧盟“三心二意”的英国在入盟(前身为欧共体)43年后举行全民公投意外脱欧,不仅引发首相卡梅伦闪电辞职的政坛强震,而且导致英镑急剧贬值,全球金融市场因此加剧动荡.即使是二战后一直注重反省、内敛低调的德国,其国内也因为是否应继续开放国门接纳以百万计的叙利亚难民潮发生激烈争论,两度连任、当政超过十年的政坛女强人默克尔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当前,民粹主义、保护主义、排外主义正席卷整个西方社会,折射出民众对国家发展前途的迷茫、对精英政治的愤懑、对经济前景的悲观、对社会治理的不满.透过西方社会“综合性失调”病症探究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可以发现其形成并发展至今的历史轨迹、基本逻辑和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6.
2008年美国总统初选中,原本不被舆论看好的亚利桑那州联邦参议员约翰·麦凯恩出人意外地在共和党内获得总统候选人提名。作为越战老兵的麦凯恩被誉为共和党内“特立独行”的人士,是防务和外交政策上的强硬派和社会政策上的温和派。2000年大选时,麦凯恩曾是共和党最热门人选,最后败给现任总统布什,现在以71岁高龄再次参选,  相似文献   

17.
2012年11月6日美国举行四年一度的总统大选.现任总统奥巴马击败了共和党候选人的挑战,成功连任美国总统.此次大选结果无疑将对未来美国内政和外交政策产生重大影响.这次美国大选,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关注: 首先,民主党虽然继续保持了总统职位和执政党地位,但共和党在普选票的得票率上并没有和民主党拉开差距,共和党在众议院的多数党地位依然稳定.大选过后不仅美国政治和社会"两极化"趋势继续存在,共和党对民 主党执政地位的立法和社会制衡依然强大.  相似文献   

18.
特朗普在主流民调长期落后、精英阶层普遍持怀疑态度的情况下,在选举日实现大逆转,为戏剧性的美国大选画上了句号.有学者提出特朗普现象是美国民主制度的失败,但事实上这是民众切身利益诉求的最终反映.民众利益诉求决定一国的政治,选票只会投给符合选民利益的参选者.特朗普能够胜选,究其根本,是因为其经济主张击中了美国普通民众对现状极为不满的痛点,而其反主流的成功者经历和非政客身份为他贴上了与众不同的标签,让民众看到了改变的希望.  相似文献   

19.
特朗普政府非洲政策以"新非洲战略"为框架,涉及经贸、反恐和援助三个方面,其在具体内容上基本延续了冷战后美国历任政府的做法,主要变化反映在战略层面,即借助非洲遏制中国。美国在非洲总体利益低位徘徊和特朗普个人对非洲的轻蔑态度是美国非洲政策"不变"的决定因素;而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则是其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特朗普政府非洲政策将给中国和非洲带来不利影响,其实施也面临着美国国内国际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20.
2000年以来,拉美裔逐步成为美国选民规模最大的少数族裔,在历次大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以2000—2020年间的6次美国大选数据为基础,观察美国拉美裔选民在大选中的投票情况,发现其半数以上保持着对民主党候选人的认可,1/4稳定支持共和党候选人,但支持率存在较大幅度摇摆,这主要取决于拉美裔选民的政治取向变化。据观察,影响拉美裔政治取向的主要因素有宗教因素、政党认同、议题因素和候选人因素。其中,宗教因素和政党认同总体较为稳定,对拉美裔政治取向具有长期性、基础性的影响。而因为议题和候选人因素容易随着政策更新和候选人更替而产生变化,其对拉美裔政治取向的影响具有短期性与波动性,有时会抵消宗教因素与政党认同的影响力。拉美裔政治取向的变化不是由某一个因素单独主导的,而是四个因素相互渗透、综合作用的结果。虽然拉美裔总体倾向于支持民主党,但共和党在政治取向上对部分拉美裔选民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吸引力,共和党若能使议题与候选人选择更符合拉美裔的偏好,必将获得拉美裔更高的支持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