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学界围绕人类中心主义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对于马克思是不是人类中心主义者也存在分歧。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观三个角度来看马克思的自然观,马克思不是单纯的人类中心主义者,而是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批判和继承,直到今天依然是指导人类实践活动的合理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2.
现代文明在带给人类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始料未及的负面效应———自然危机、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为此,只有确立科学的发展观,才能克服“人类中心主义”和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偏颇,进而建设兼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互补与共同发展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相统一的高级文明社会。这就要求,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确立“生态至上”的自然价值观,在人与社会关系上树立科学的社会价值观,在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上告别物质至上主义,在人与自身关系上确立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核心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在毛泽东时期的生态思想经历了一个由"极端人类中心主义"过渡至"生态人类中心主义"的心路。作为"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映,毛泽东在"大跃进"前后的生态意识是"向自然开战"──人作为绝对主体而征服自然、造福自身──的思想。它具体表现为:在本体论意义上,单向度的"人多力量大"之发展生产力的构思;在认识论意义上,单向度的"积极平衡"之发展经济的思路;在价值论意义上,单向度的人类利益视角之"改天换地"精神。这种生态意识指导下的实践对新中国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这促使毛泽东经过实践检验而扬弃"极端人类中心主义",改择马克思的"生态人类中心主义"。这具体反映在毛泽东的思维上:在本体论意义上,中国应该确立人口规模与"生产的自然条件"相协调的生产力发展模式;在认识论意义上,认知与实践要做到"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的统一;在价值观意义上,改造自然的活动应做到人的价值与自然价值的双赢。毛泽东时期的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新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源头,为以后的生态文明思想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前提。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路径的一种新的价值选择,需要人们更新传统的价值理念,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改变“主客二分”的狭隘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改变“唯增长型”的功利主义经济观,构建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观;克服利己主义和不平等的价值追求,树立注重共同利益和社会公平的社会理念;抛弃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确立健康适度的生活观。  相似文献   

5.
今天,一场旨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们纷纷举起价值理性的大旗,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深入反省技术革命的双重意义:一方面为改善和提高人的生存状态作出了贡献,同时又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革命的核心在于否定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树立一种崭新的生态意识,将以往只从人类的角度考虑与自然的关系,转变为从自然的角度综合地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个反省过程中,我们不妨将视野回望于中国古代圣哲.思索、总结、缕析一下他们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基本思想,对我们有着不可小视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社区矫正作为宽容刑罚观的产物,其犯罪学依据主要在于人们对犯罪、犯罪人以及犯罪人如何重返社会的认识步步推进:首先,人类对犯罪本质、犯罪是否正常现象、犯罪与环境的关系认识趋于客观,为科学的刑罚观奠定了理论基础,也回答了“犯罪人应不应矫正”的问题;其次,随着人类对犯罪人是否正常人、犯罪人“到底能不能改变”等认识逐步丰富,更坚定树立了“犯罪人能够矫正”的基本信念;最后,随着重犯累犯现象增多,人类对犯罪人如何重返社会的思考更趋理性,认为如果让犯罪人在社区中接受矫正而非禁闭于监狱与世隔绝,有利于其顺利再社会化和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7.
图腾崇拜是原始人类依赖自然的象征;人类中心主义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自然的愤怒与报复使人们认识到了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循环经济,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正成为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8.
公共行政观源自约束条件下可治理性寻求的日常政府治理实践,而“可治理性寻求=确定性寻求+灵活性寻求”。理性行政观擅长确定性寻求,和合行政观则以灵活性寻求见长。和合行政观在本体论上强调关系本体性;在认识论上主张复杂范式、关联思维、辩证逻辑以及三分法;在价值论上强调和的逻辑、各得其所以及允执其中。在政府行动层面,和合行政观强调以“讲求度”“阴阳互补”“关联主义”以及“变通主义”为方法。融合理性与和合精神于一体的“理性-和合”行政观更符合中国国情,更有利于朝向兼顾确定性与灵活性的方向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超越人类中心主义重构人与自然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有必要对工业革命以来,在人与自然关系上长期奉行的人类中心主义进行深刻反思,吸取其教训,消除其影响。本文揭示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实质、表现及其严重缺陷,阐述了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应确立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10.
梁春节 《传承》2014,(7):78-79
马克思主义在批判继承以往的理性主义的基础上,同时克服了其片面性和局限性,是对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积极扬弃,以真正的"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真正基于人类社会历史实践形成了科学的理性观,即实践理性观。实践的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而且马克思的新型理性观本质上就是实践理性观。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底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霍秀媚 《岭南学刊》2004,42(4):20-24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以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为基础,既造成对自然的破坏,也造成对人的本质的背弃。以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和人本科学主义为哲学基础,树立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实现人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12.
赵洁 《求索》2006,(10)
当今的环境问题源自于人类自身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正是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直接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环境问题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一个根本矛盾,人类实践能力的无限性与人类生存环境承受程度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本文分析了全球环境问题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将统一于人的发展这一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3.
环境伦理存在着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对立,人类中心主义主要从认识论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非人类中心主义往往偏重从本体论来看,这使环境伦理陷入困境。用和谐理念整合二者的合理之处,超越二者的对立,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过程中依靠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保障人与的自然和谐。  相似文献   

14.
《上海支部生活》2012,(12):43-43
答: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强化公众参与意识,提高公众参与能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决定成败。目前相当多的人的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工业文明时代,在对待人和自然的关系上,把自然作为人改造,甚至征服的对象,结果就是人类以征服者的姿态自居,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不断强化。若不破除这种陈旧的思想观念和意识,代之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思路并见诸行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生态主义思潮围绕如何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找寻人的真实需要与树立健康生活方式、树立生物多样性伦理和建构保证生物安全的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等问题进行了反思,其价值和意义在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应当树立人类与自然有机联系的生态哲学世界观和自然观,倡导生态法律法规和生态道德价值观建设并重的生态治理观和生态文明建设观,并在科技创新和科技生态化的基础上,实现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绿色化。  相似文献   

16.
赵卓煜 《理论月刊》2013,(2):172-175
中国传统生态观与西方生态中心主义生态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从世界观方面看,西方生态中心主义主张的"自然整体观"、"物种平等论"与中国传统生态观主张的"天人合一"观、"民胞物与"论相契合;从方法论角度看,西方生态中心主义主张的"循环经济"模式与中国传统生态观的"阴阳五行"太极模式相契合;从实践观看,二者有诸多相通的"清洁生产"观念和行为。研究二者的契合性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赵晓勇 《世纪行》2008,(3):14-14
一、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与人和社会及环境共同受益、和谐发展的平衡意识与理智行为。中国现代企业的社会责任应广泛涉及树立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实践和追求“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的建设者精神。发扬“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扶危济困、共同富裕、义利兼顾、德行并重、发展企业、回馈社会”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8.
1992年的《生物多样性公约》,强调了对物种灭绝的担心和主张保护濒危物种。但随着环保运动的深入,另外一种倾向却值得注意,那就是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和保护手段不加鉴别的支持,形成“凡是濒危物种都要保护,凡是可延续濒危物种的手段都可采用”的舆论氛围。笔者认为,环境保护应采取“无为而治”的保护政策,不应过度介入自然演进过程。人与自然、环境保护的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历来有生态伦理观和人类中心主义之争,人类中心主义中又有强、弱人类中心主义之别,不过主张“人是万物的主人”的强人类中心主义现在已被否定。生态伦理…  相似文献   

19.
张治忠 《求索》2014,(12):77-80
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进程中蕴含了三个方面的价值维度: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人与自然和解的视角出发,以“类存在主义”取代“人类中心主义”,从价值观的角度辨正了“内在价值”的合理界定;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在中国的演进过程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这个理论核心的“同一式’’发展的逻辑进程;从对“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绿色发展的相关概念的哲理辨析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价值实现途径必须是基于全社会对节约观达成一致共识,形成一种节约型的、全新的社会生活方式,才能最终达到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社会发展目的,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黑格尔是第一个使现代性成为问题的人。他从思辨和理性的角度观照了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失落以及现代文明的历史意义问题,在其艺术观、历史哲学和精神现象学中表达了一种矛盾的反思意识。他使对文明与人性冲突关系的现代性批判在张扬理性的思路上发展到极致,黑格尔本人也由此成为疏远人类的存在本源最远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