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事立法的现代化作为民法发展与变革的基本范式,是反映民法的发展与变革而体现现代社会的特点并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过程。中国民事立法的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开发以来我国民法体系虽已初具规模,但是现有的民法体系极不完备,存在体系化不足、体系违反以及行政权的不当干预等问题。鉴于大陆法系的法治传统,中国民事立法的现代化必然要求以现代化、体系化的成文民法典为载体,而未来这部民法典应当具备实用性、体系的开放性、规范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等特点。中国民事立法的现代化还要求实现科学化的目标,即民法的继承与移植,民法本土化与外来化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
刘云生 《法律科学》2007,25(3):34-45
采用历史解释学方法,致力于从六大关系比较中探讨中西民法精神之显性差异,认为在中国民法现代化转型期间固应吸纳西方先进民法理念与制度构架,但更应关注本土民法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3.
近现代中国民法系统移植和继受了大陆法系民法的原则、概念、制度和体系,并借此逐步抛弃其落后的封建成分,在先进的罗马法自然法精神、私权观念和私法精神的指引下不断实现自身的现代化。从某种程度上说,近现代中国民法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对罗马法精神的传承和对罗马私法内容和体系的继受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罗马法是近现代中国民法之源。未来中国民法应在把握与罗马法的源与流关系的基础上有选择的继受,实现对罗马法的理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民法现代化的进程不因我国民法源于德、法等大陆法系国家的现代民法而丧失其必要性。民法现代化需要有一定的市民社会基础,但民法现代化与市民社会的培育并非同一概念。自由和文化本位的渐进理性主义并不适合我国的民法现代化,现代法治政府建构的民法现代化模式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在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的大背景下,民法现代化理应符合形式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的全部要件,惟其如此才能彰显民法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我国民法的现代化势在必行。本文通过电子商务和现代民事主体的民事权利两个例子分析了民法现代化的思路和进程。并引发了民法现代化应不断与时俱进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一直在通过法律继受的方式从事大规模的民事立法运动,而理性、体系性是民事立法特别是民法典的生命,因此在民法继受过程中,应加以坚持和贯彻,以保证立法的科学性。遗憾的是,现行民法在继受中存在着若干体系性瑕疵,如法律行为概念体系混乱、无权处分与瑕疵担保的体系冲突问题等。中国在未来的民法继受中应着力解决以下体系性问题:保持民法规范之间协调无间;实现民法价值前后一贯;将规则或原则置放在民法典的适当位置;除概念性继受外,还应注重功能性继受。  相似文献   

7.
民法基本原则不单是狭义的民事立法的指导方针、民事活动的行为规范,还是民法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之高度抽象的表达。尽管社会各界对民法基本原则进行了不同表达,但将"平等"、"意思自治"、"诚实信用"、"公序良俗"和"权利不得滥用"确定为我国民法基本原则,却是难得的共识。  相似文献   

8.
法哲学视野中的民法现代化理论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法现代化的理论模式主要有从身份到契约、从契约到制度 (身份 )以及近现代民法模式 ,它们都有一定的不足之处。私权的社会化的结果是私法公法化、私法社会法化与私法社会化。民法现代化的核心观念与理论模式是私法社会化 ,其具体内容包括 :民法以社会为中心 ;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民法应注重对弱者的不对等保护。私法社会化并不是对私法自治的否定 ,它以私法自治为前提与基础  相似文献   

9.
华政新书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史》何勤华、殷啸虎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1 999年 1 2月出版 ,38.9万字。本书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华东政法学院民商法丛书之一。这是我国第一本关于新中国民法发展历史的专著。全书比较系统全面地叙述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土地与房产法、债权关系、婚姻制度与婚姻立法、继承制度与继承法、人身权法以及知识产权法的内容特点 ,并专章介绍了我国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的民事法律制度及其发展。此外 ,还从总体上对新中国民法发展的基本道路以及发展的展望作了专门研究。《当代中国与法制现代化》郝铁川著 ,…  相似文献   

10.
马俊驹 《中国法学》2020,(1):106-125
中国民法的现代化进程,特别是数次编纂民法典的曲折而艰辛经历,印证了中国学习和借鉴西方近现代民法的理性依据,以及中西法律文化整合的历史必然性。从性善与性恶、整体与个体、契约与身份、人情与法律、社会转型与弘扬传统美德等相互排斥又相互关联的法律文化理念和价值体系维度看,民法是保护善意人之法、聚个体间合作之法,民法不能忽视对身份关系的调整,具有辩证的情法观,道德精神是民法内在价值的根基。实现民法和传统文化、民法和现代文明的良性整合,需寻求他们之间的共通处和结合点,建立既尊重人性、彰显权利,又崇尚社会公益、弘扬社会公德的民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民法是私法,它以规范私主体、私权利、私行为、私责任和自力救济为主要特征;民法随时代不同而有不同特征,作为私法传统民法的基本特征在现代社会已经被大大地修正。现代民法实质上是已经商法化、甚至公法化的民法。但是,由于中国缺失民法传统。因而尽管世界民法已经走向现代民法.但是,中国的民法仍然应当坚持公私法的划分,在民法是私法理念上建构中国的民法,同时在确立民事主体地位、明确民事权利的基础上,建立限制权利行使,规范主体行为的商法、经济法体系。这样的定位对于中国法律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赵金龙  郑薇 《法学评论》2005,23(5):103-108
当代民法的特征主要体现于民法的部分调整内容独立化、民法对人身权益的重视、民法国际化趋势、民法基本原则和具体制度的变化以及民法渊源等诸方面,中国民法典的制定无疑应体现这些特征。  相似文献   

13.
评我国法学界对诚实信用原则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我国法学界对城信原则内涵、地位、功能的阐述 自民法通则确立诚实信用原则以来,法学界对之的解释并不一致。关于其内涵及其在民法中的地位,大致有如下观点:第一,“语义说”。认为此原则是对民事活动的参加者诚实不欺、守信用的要求。佟柔先生就持此说,他同时分析到此原则还涵盖民事活动应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的道德性较鲜明的要求。它是民法中的一项“弹性原则”,是为了增强民法灵活性与应变性的。这个观点也代表了80年代的主流观点。第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民众的民法观念存在对民法知识掌握和运用不够、民法权利意识不强、对民法缺乏正确评价、对民法的信仰不够等四个方面的缺陷,其主要原因在于部分民众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民法制度的实施效果不良、缺乏发达的市场经济和独立的市民社会及传统民法观念的影响。民法观念的现代化是民法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我国民法观念的现代化必须以民法精神为指针,实现四个转变从重刑轻民观念向民刑并重观念转变、从身份等级观念向人格平等观念转变、由国家全能观念向私法自治受限观念转变、从重义轻利观念向重权兼义观念转变。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现代化是体现由传统到现代发展的一种趋势和过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经过程。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水平的发展以及法制社会的形成,民法现代化也成为我国民法符合理论和逻辑的一个必然发展阶段,对我国民法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以及进程进行研究对我国民法的改革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方法论在民法中的误读出发,剖析目前民法界在方法论方面所存在的误区,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方法论的演变与中国民法的发展,阐述了目前民法学者对方法论的认识,由此提出了民法应坚持方法论,且是多元化方法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商品经济社会是民法存在的基础。没有商品经济,民法就无立足之本,无存在之必要。作为与商品经济紧密相连的民法,在市场经济中得到了真正体现自身价值的机遇,但同时由于我国民法脱胎于计划经济,使中国民法面临着重塑的思考。制定中国民法典,实际上是在做一项法律移植工作。民法现念的移植,以民法是私法的观念为最要著,这也是制定民法典时最基本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8.
何勤华 《法商研究》2004,21(1):119-128
在中国古代 ,既没有独立的民法部门 ,也没有独立的民法学科。近代 ,随着民法的传入 ,西方民法学也开始进入中国。民法的著作、教材、资料汇编和民商法教学都有初步的发展 ,出现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民法学者和民商法学研究成果。经过法学界的共同努力 ,中国近代民商法学的框架体系已经确立 ,民商法学的风格也已经形成。但由于民法典及各单行民商法律颁行时间不长 ,学术研究总体上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各领域的深入挖掘、研究还不够。  相似文献   

19.
微观民法制度的现代化,离不开民法制度现代化之事实、价值、逻辑标准的宏观指导。我国民法制度之现代化,须以涵摄民事生活事实为基础,以人类利益中心主义为旨趣,以概念规范化与内容体系化为依归。  相似文献   

20.
所有现代欧陆民法法典,不论是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抑或是继承两民法典之法典以及参考两民法典之法典,均设有民法总则之规定。中国最近有制定民法总则的计划,并已提出建议稿,但此前已经有了9个单行之民法法律规范,构建了松散型的民法典体例,而民法总则属于一体型民法典之构成部分,这就需要对以往民法法律规范重新整合。结合中国民法总则草案建议稿,对民法总则应加以规范之内容,以及法律原则、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法人、民事客体、法律事实、民事责任等具体规范加以分析探讨,以期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民法总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