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东南亚华人与祖籍地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东南亚华人与祖籍地的联系一直十分密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的推行,对祖籍地是中国的东南亚华人来说,其发展优势是可以预见的.但从长远来看,由于东南亚华人大部分已加入所在国国籍,他们与祖籍地的联系主要表现在经贸和文化领域,而且,这种联系已逐渐成为东南亚国家与中国之间经贸、文化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云南逐渐从中国对外开放的末端转变为大西南对外开放的前沿.在与周边国家开展以经济合作为重点的交往过程中,云南积极推动澜沧江—湄公河、孟中印缅等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提升了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合作水平.在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合作中,特别是在2000~2010年的10年时间里,云南积极利用地缘优势,与毗邻的东南亚、南亚国家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通过双方、多方举办的"节庆活动""文艺展演""文化展会""学术交往""考察互访"等文化活动平台进行文化交流.多种形式的交流,是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文化交流的显著特点.云南与东南亚、南亚文化交流,对于我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理念,加强睦邻友好关系,促进澜沧江—湄公河以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沿线国家的经贸、文化、教育、旅游的开发与合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台湾和东南亚的关系与两岸关系及大陆-台湾-东南亚国家三方关系的互动有着密切联系.随着大陆实力的增强,因两岸关系对立而产生的东南亚国家不得不在大陆与台湾之间进行选择的政治难题已经消失,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为先导的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更从客观上弱化了台湾单独与东南亚国家发展关系的政策效应.由于以"东盟+n"方式参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将导致两岸关系的恶化和多方关系的复杂化,因此,台湾直接参与已经开始实施的"东盟+中国"合作框架将更有利于台湾的发展以及与此相关各方关系的协调.  相似文献   

4.
"和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也是中国自古以来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封建时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朝贡-宗藩关系曾经维系了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安宁.新中国对东南亚国家仍坚持"和为贵"的传统理念,提倡"和而不同".这一理念尤其体现在亚非会议期间中国所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求同存异"的主张上.中国与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也是建立在完全平等和互利共赢的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5.
东南亚各国高度重视5G技术对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着力推动5G技术在本国落地.新冠疫情虽然让部分国家推进5G速度有所放缓,但各国发展5G技术的意愿更加坚定.东南亚发展5G技术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广阔的市场,随着东南亚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诸多大型信息技术公司看好东南亚市场前景,纷纷加大对东南亚的投入.然而,美国执意将5G问题政治化,在东南亚封锁、打压以华为公司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扭曲生产要素配置,将经济、技术问题意识形态化,强迫东南亚国家减少采购中国企业的5G设备.同时,东盟缺乏在5G领域制定规则和制度的政治意愿,不够重视发展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未能通过务实合作抢抓5G规则的制定权,逐步丧失引领区域5G合作的主动权.在此背景下,东南亚各国在5G设备选用问题上,采取了不同策略.一些国家继续使用中国公司设备,个别国家转而使用非中国企业设备,部分国家试图淡化地缘政治竞争色彩.未来,东南亚国家会继续游走在中美之间,从传统的"两边不得罪"的政策取向出发制定5G政策.东南亚国家将加强东盟内部在5G问题上的协作,创制数字时代发展新概念,制定相关规则和制度,在数字基础设施领域引领区域发展.东盟还将以5G合作为契机,加强与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助推中国—东盟合作提质升级.  相似文献   

6.
九一一事件以来美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一一事件后,出于安全的需要,东南亚国家与美国加强了反恐合作,美国与东南亚国家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合作也有所加强.美国利用反恐使自己在东南亚的影响有所扩大,但东南亚地区原有的大国平衡关系没有受到影响.今后五至十年内,恐怖主义仍将是影响美国与东南亚各国关系的基本因素,东南亚国家会继续加强与美国的安全合作,但不会让美国肆意妄为.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揭示东南亚华人问题的变化与国际关系的变化两者之间的关联。当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由敌视与戒备进入合作比对抗更重要的新时期,东南亚华人在居住国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并且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济合作中的一个活跃因素。当然,中国也必须时刻意识到海外华人是处在居住国主权之下这一现实。  相似文献   

8.
作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因素和重要力量,中国和东南亚在清洁能源领域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的战略合作,为全球能源转型做出重要贡献.近年来,东南亚核电增量需求旺盛,中国核电发展势头强劲,为双方核电合作提供巨大机遇.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和东南亚核电合作不仅具备"天时""地利""人和",而且前景乐观.然而,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核电合作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由于东南亚的核电开发仍处于早期阶段,中国核电走向东南亚面临不确定性多、政治风险大和国际竞争激烈等严峻挑战.在后疫情时代,中国应制定东南亚核电市场开发的长远战略目标,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妥善处理与其他核电出口大国的关系,为世界经济绿色复苏和能源低碳转型注入活力和信心.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种变化不是靠恐吓和威慑达到,而是通过中国不断增强的软实力来实现的。以东南亚地区为舞台,中国从援助、外交、外贸与投资、机制建设、自由贸易区建设、关税减让、非传统安全合作、教育、留学生交换、中华文化弘扬等方面展示了自己的软实力及其魅力。当这些得到东南亚各国认可,中国的政策和做法得到理解和支持,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就获得了提升。中国在东南亚地区软实力的提升进一步密切了两者的关系,保证了中国和东南亚的共同安全。  相似文献   

10.
随着马来西亚留学政策的转变,中马两国教育交流合作得以广泛展开.中国大陆赴东南亚"跳板国家"--马来西亚的曲线留学,一度成为留学新热点.当代马来西亚中国大陆留学生作为沟通中马文化的载体,在总体素养、留学趋势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开展对当代马来西亚中国大陆留学生问题的研究,对丰富中国东南亚留学生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东南亚地区形势:2010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得益于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东南亚国家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要小得多,经济复苏的步伐也快一些.东南亚地区的"人民力量"运动此起彼伏,在一些国家,街头政治成为常态,这种状态不利于国家政治民主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实际是民主的反动.奥巴马上台后,美国政府加强了在东南亚的存在与影响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标志着中国-东盟关系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2.
浅议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国际贸易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东  栾雅钧 《东南亚研究》2001,(4):29-33,37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出口贸易上的关系 ,一直是是经济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根据目前比较流行的两种范式———“雁行模式”和“贸易竞争关系模式” ,对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解释。目前有一些学者 ,特别是一些国外学者比较倾向于用后一种模式来解释。这种解释从表面上看似乎存在一定道理 ,但若仔细分析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出口市场份额、出口结构及决定各国出口贸易的因素 ,就会得出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经贸关系更大程度上属于产业和技术引进的合作关系。良好的东亚经济关系和经济环境是该地区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前提 ,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不存在 ,也不应该存在货币贬值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东南亚金融危机与中国在九十年代初进行的外贸与汇率制度改革以及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根本不具有相关性 ,构建东亚地区贸易及货币协调机制是东亚地区寻求经济发展的一个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东南亚华人在中国软实力提升中的推动作用与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冷战结束以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深化,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有日渐增强之势.华侨华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移民群体,他们不仅在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政经合作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桥梁作用,无形中也推动了中国在东南亚软实力的提升.主要表现为通过对中国发展模式和先进经验的介绍和引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对中国外交政策与外交行为的支持与解释等方式,在促进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了解与认同的同时,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影响力.未来如何更有效地借用这一资源,减少并消除相关制约因素,促进中国软实力的建设与发展,实现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双赢,是值得进一步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东南亚华族的身份认同问题是二战后东南亚民族国家建构中的一个焦点问题.在东南亚现代民族国家的民族整合过程中,华族的身份由"华侨"、"海外华人"转变为"华人",这不仅仅是称谓的改变,其中包含了对他们政治身份、文化身份的重新定位.本文描述了华人身份转变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并从民族国家建构的理念来分析其中的原因;结合冷战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变化,探讨全球化进程中东南亚华族身份认同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建设面临一个不容忽视的挑战是其安全保障问题。虽然安全合作并非"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但"一带一路"能否顺利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安全环境密切相关。东南亚是"一带一路"海洋安全环境的关键性区域,"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中有两条涉及东南亚国家。一方面,海洋是中国与包括东南亚国家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的重要通道,各方都需要和平稳定的海洋安全环境。另一方面,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海洋非传统安全领域面临诸多现实问题的挑战,双方存在合作的必要性和基础。在海洋领土争端等传统安全问题一时难以解决的情况下,在海洋非传统安全领域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合作议题及方式,以海洋非传统安全合作的增量来培植各方的政治与安全互信,可为"一带一路"建设塑造良好的政治与安全环境。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合作平台,以构筑和保障海洋互联互通网络安全为合作目标,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可以从保障海洋航道安全、打击海洋跨国犯罪、实施海上人道主义救援和海洋自然灾害救助、维护海洋生态安全等领域做起,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海洋安全合作格局。  相似文献   

16.
连波 《当代亚太》2019,(1):88-117
随着中国的崛起与亚太地区权力转移的推进,东南亚国家在崛起国中国与霸权国美国之间的战略取向也越来越清晰。"制衡"不可取,"追随"代价大,更多的东南亚国家如缅甸和菲律宾从"追随"域外大国的阵营加入"大国平衡"的阵营,"大国平衡"逐渐成为更多东南亚国家维护战略利益的最优选。领土争端、政治体制、贸易相互依赖程度以及霸权盟友的可获得性是影响东南亚国家对崛起国和霸权国战略取向的四个单元因素,它们塑造了东南亚国家可能的战略行为,其中的任何一个发生变化都可能改变其战略取向。但是,考虑到次地区层次上面临的安全风险以及体系层面的战略环境,任何战略取向的改变都需要一定的地区和体系条件。在东南亚具体的次地区环境中,东盟逐渐成熟的地区安全机制以及域外大国的竞合型关系为更多东南亚国家逐渐放弃"追随"战略转而偏好"大国平衡"战略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7.
张帅 《东南亚研究》2021,(3):114-135
2018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的现象便引起各方关注,这与此轮中国制造业转移的大规模和高质量带来的深远影响有关.中国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本是受东南亚与中国经济关系、全球工业化扩散等中长期因素影响的正常经济现象,但中美贸易争端和新冠疫情暴发等多种外部因素叠加,可能会加速制造业外移,使中国面临"产业空心化"的局面.而中国经济以及制造业在应对疫情中的良好表现,又使对局势的判断和应对进一步复杂化,为中国进行内外调整,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制造业有序转移,强化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产业分工关系创造了"窗口期".  相似文献   

18.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流行,给国际社会造成了巨大冲击.为应对疫情带来的挑战,东南亚国家携起手来,团结协作共同抗疫,虽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造成的"东亚悲剧"阴影对东亚区域仍产生消极影响,但东南亚国家能够超越发达国家主导的"新区域主义",积极推行"开放区域主义"的合作理念.运用超越"雁形模式"的"平轴模式"概念,可以更好地解析东亚国家强化区域认同,加强互信互助,推动联合抗击疫情的制度化区域合作进程.而泛东亚的"胡桃模式"概念,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东盟+中日韩"合作内核机制及其与区域外重要国家协调的外壳机制构成的双层跨区域合作的复合型框架的建构.在共同的公共卫生危机面前,中美两国应建构一种"双核模式",以防止滑向冲突,积极地相向而行,共同管理好太平洋这台巨型电脑.新冠疫情中的种种乱象预示着西方主导的平面全球化行将终结,东南亚以及东北亚区域的机制化合作将有助于加强亚洲各区域的聚合,促进世界形成区域间相互连接与合作的立体性网络化全球社会.  相似文献   

19.
"9·11"事件以来美国东南亚政策的调整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红甫 《东南亚研究》2004,(4):69-71,91
自"9·11"事件以来,为了配合其全球反恐的战略需要,美国着手对其东南亚政策进行调整,并与东南亚国家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恐合作.本文主要分析了"9·11"事件以来美国东南亚政策调整的背景、内容以及美国在东南亚加强军事存在对中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金杰 《南亚东南亚研究》2020,(2):123-135,154,155
斯科特的《逃避统治的艺术》一经出版即获得了学界的诸多关注,成为东南亚研究必读书目之一,但同时也受到学者们不同角度的批评。《逃避统治的艺术》重新定义了"Zomia"即东南亚山地的区域研究内涵,并指出二战前该区域内存在着一种山地居民为免于国家统治而从生计方式、政治结构、历史和宗教等方面建构的"逃避"机制。尽管我们可以指出斯科特使用史实的错误(如坚持"南诏泰族说")或缺失,也可以批评他忽略了历史变迁的复杂性,但其研究的独到之处依然值得我们借鉴。从方法论来看,斯科特在长期消化文献材料的基础上大胆提出理论假设,这是学术创新的必要路径。斯科特继承了利奇关于克钦人"贡萨"—"贡劳"社会结构的学术遗产,激进地建构了东南亚山地居民以"逃避"为核心的生存模式,堪称西方无政府主义人类学的一次宏伟实验。"Zomia"研究范式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比如应该勇于跨越边界,从关系主义视角来考察研究对象。通过中国西南和东南亚—南亚地区的比较研究,以交互性和流动性为中心考察其历史与当下的政治经济与社会人文形态,探求新的知识生产格局,有望成为中国人类学和民族学作出新贡献的"民族志学术区"。最后,在"post-Zomia"时代,处于各民族国家包围下的山地族群如何在现代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通过与国家部门和主流社会持续的遭遇、协商和妥协来寻求自身的发展空间,将会成为今后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