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区警务是当今世界各国警务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一项以预防为主、重在治本的警务战略,其核心内容是把警察的工作重心由传统的事后打击转移到事前预防上,依靠社会公众的力量抑制犯罪,逐步实现社会治安的良性循环。这就需要公安机关全面实施社区警务战略,通过密切警民关系,加强警民合作,形成"全民皆警"的新格局,只有警民携手,在社区警务活动中,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及相互关系,并形成良好的互动,才能营造出"人人为警"的社区治安氛围,最终实现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人民的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2.
社区指由一定数量的居民组成具有内在互动关系和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的社会共同体。社区警务是指以社区为范围,以警民联手协作为手段,通过立足社区,与社区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以社会为主体的预防与控制网络,有效维护治安秩序和社会稳定的警务关系。社区与社区警务的关系是经济市场化导致社会组织社区化的必然的政治关系。必须树立新的警务观念,即定位在积极预防思路上的社区警务依托于警察与公众的合作和配合,警察由此从“反犯罪战士”的单一角色转变为“战士”与“服务员”的双重角色。  相似文献   

3.
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人在犯罪预防问题上陷入了一种悲观情绪之中,似乎没有任何一种措施可以抑制犯罪的增长。随即世界范围内的“社区警务”思想带来第四次警务革命。在经过20多年的实践后,在有效维护了社会治安秩序的同时,英国政府认为目前的警察组织效能与社区警务战略,也需要与时俱变、与世俱变,为了迎接全球化治安形势演变的挑战,必须采取全国性的警务改造策略与行动,为此提出了“警察改革法草案”(Po1iceReformBill)。这也是英国政府对公众提供优质的警察服务、减少违法犯罪、降低犯罪恐惧感,增进公众对警察信任感而推动警务改造的承诺和宣言,亦为英国政府推动政府公共服务改革的整体政策之一。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区警务是一种以治本为主、治标为辅、以社区和服务为导向的警务发展战略。其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警民合作原则。其基本特征是警务工作社会化、警民关系伙伴化、治安对策前置化、警察形象柔性化。  相似文献   

5.
为适应社会治安形势发展的需要,商丘市公安局积极探索社会治安管理的新模式、新机制,大力开展社区警务战略和治安防控责任区建设,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营建了片片“治安绿洲”。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推行社区警务改革之前,已经广为开展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对二者进行比较发现,它们在概念上彼此互相包容交叉,工作范围或是理论的包容分析都大体相当,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借用。综合治理政策要求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控体系,社区警务改革要求建立以警察为主导以全社区群众共同预防、打击犯罪为基础的治安体系,理顺二者的关系并将之有效结合,可形成一个以警民结合为基础,各街道、各社区、各组织团体、各政府机构等共同配合,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人防物防相结合的整体治安防范体系。  相似文献   

7.
警务改革的原动力-犯罪现象与警务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 ,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犯罪形势 ,世界各国对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犯罪 ,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并在世界范围内揭起了第四次警务改革 ,即以“主动警务”为特征的警务革命———社区警务。使警务活动从管理型向行动型转变 ,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使警察与社区和居民之间进一步保持直接的接触 ,使警察能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知识 ,发挥才智 ,与社区居民一道共同寻求解决社区治安问题的办法。鼓励有关警方采取多种多样的巡逻措施 ,不同程度地满足公众在安全和秩序方面的特殊需要 ,从而实现警务方式变被动式为主动式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8.
社区警务不仅是一种警务方式,更是一种警务理念。社区警务的核心是改善和密切警民关系,通过服务群众,实现社区警务社会化,达到治安稳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实施社区警务战略若干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施社区警务战略 ,必须认识社区警务理论与实务的两大内涵 ;必须认识实施战略对我国警务变革的要求 ,即派出所警务、巡警勤务、公安指挥体制的变革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区警务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治安基层基础工作及社区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实施社区警务要结合中国国情,处理好社区警务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治安基层基础工作以及社区建设的关系;在内容上围绕构筑社会治安防范体系,管理社区户口,做好社区服务工作以及推动社区治安产业化建设进行。社区警务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消除模式化、教条主义和“唯社区警务论”等不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1.
简论盛行美国的社区警务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60年代以前,美国警察的主导策略是“事件为中心的治安策略”,这引发了警察亚文化的发展及警察与民众关系的恶化。从70年代起,“社区警务”或“以街区为中心的治安策略”被提出,其核心是改善警察与群众的关系,特别是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这也就要求警察组织内部改革,即观念的更新、放权和平民化、知识化。对社区警务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社区警务只是哲学上的事,没法落实到工作中去,二是至今没有任何数据来证明社区警务的有效。  相似文献   

12.
创建和谐警务社区,社区平安是目标,社区服务是关键,警务得力是保障。实践证明,全力推进和谐警务社区建设,必须围绕社区的治安实际和群众需求,不断强化社区警务建设,健全五大机制,推进社区警务工作"五化",将社区打造成零距离服务群众,近距离防控犯罪的平台,实现警察形象柔性化、警民关系伙伴化、警务活动社会化的新型警务模式,有效提升社区居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同时要做到理念创新,在建设和谐社区警务区的进程中,必须坚定不移地树立"以民为本、服务至上"等六个理念。  相似文献   

13.
适应社区建设和公安工作发展方向,开展社区警务建设.保定市和平里派出所着眼现代警务工作发展方向,制定了以控制和减少犯罪为出发点,以发动社会公众参与为基本点,以构筑有效的防控机制为立足点,以密切警民关系为着力点的社区警务发展战略,有效增强了对辖区社会治安的整体驾驭能力和控制能力,初步实现了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中国50年警务模式的变迁非常相似于西方历次警务改革的轨迹和变革方向,即政治警务模式逐渐过渡到专业警务模式和反应式警务模式,最终向服务与权变警务模式靠拢。我国目前社区警务的推进必须关注以下问题:正确理解社区警务的概念、政府在社区警务战略中的作用、警察在社区警务战略中的定位、社区组织的健全与自治、社区认同感的培养、社区治安意识蕴育与强化。  相似文献   

15.
社区警务与社区治安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的社区治安控制是开展社区警务的根本目的。社区警务是否有效,取决于社区治安控制手段和目标的一致性。对社区治安的预测必须转化为社区警务的决策,才能为社区治安控制提供支撑,实现社区治安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建设“平安泉州”的重要措施之一。社区治安是社会公共安全体系的微观基础。新型的社区公共安全工作模式就是要在社区、当地政府和警察之间建立一种互助伙伴关系,关注社区实际问题的解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社区公共安全服务、维护社会治安。社区警务正是适应了这种新型的社区公共安全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7.
社区警务战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首先,社区警务战略贯穿了服务宗旨,坚持了群众观点,强化了公众参与意识,是我国公安工作路线的深化和发展。其次,社区警务战略与世界警务改革的走向趋同,顺应了世界警务革命的潮流。第三,社区警务适合我国国情,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解决我国严峻治安问题的治本之策,是新世纪我国警务改革的重要内容,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共青城市公安局结合辖区社会治安形势和区位特点,开展“邻家警察”社区警务,对社区警务工作进行新的改革与尝试。“邻家警察”社区警务具备维护社区安全、帮助居民解决困难两大功能,能弥补派出所警力紧张的不足。“邻家警察”社区警务面临民警年龄小、经验少、任务重,民警群众工作薄弱整体素质不高,“邻家警察”创建活动未全面铺开等困难,需要把握“邻家警察”定位,大力加强群众工作;改善“邻家警察”社区警务运行机制;加强“邻家警察”社区警务规范化建设:加强各警种问协调沟通,提高“邻家警察”社会化程度。  相似文献   

19.
论社区警务在我区反恐维稳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警务作为一种全新的警务理念,对传统警务工作方式提出了挑战。我区社区警务在反恐维稳的整体工作中还是薄弱环节。社区民警缺乏反恐情报搜集意识,社区结合部控制力弱。缺少系统科学的反恐情报搜集体系和研判机制。应加强对“社会人”、出租房屋及社区结合部和社会死角的管理。完善社区警务机制,提高情报搜集能力,打击和压缩恐怖组织活动空间,以有效发挥社区警务在维护警民合作、社区治安秩序、预防犯罪及反恐维稳工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是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内容,创建新型社区警务模式对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有重大的影响。现行的社区警务运行模式存在警察服务意识不强,执法过程不够透明,警民互动不够等问题。创建新型社区警务模式应在警务公开机制、警务工作前移、提升警察服务理念、建立警民互动模式等方面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