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0 毫秒
1.
美国研究型大学在跨学科人才培养上秉承卓越取向,在培养规模与培养质量上均居世界前列.从特点来看,跨学科人才培养贯穿本硕博三个层次、与创业教育紧密结合,采用国际化培养路径;从趋势来看,跨学科组织在研究型大学趋于中心化、跨学科教育受到政府与大学科研的双重驱动、愈发重视学生需求与遵循一定的就业取向,以及通过进一步实践去巩固其在高等教育系统内的引领地位.美国的经验对我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与机制创新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科研与成果转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国研究型大学是美国高等教育的皇冠,担负着精英教育和高水平研究的任务。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具有经费充足、注重基础与交叉学科研究、注重强势学科建设等特点。美国研究型大学十分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主要通过健全机构、完善法规制度、强化激励与控制等手段,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由此看出,我国研究型大学建设要抓住资金、人才和机制三个要素;促进我国大学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大学、政府、社会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3.
在跨学科研究中,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成员,运用各自领域的知识与方法,解决一个共同的研究问题.跨学科研究合作越来越普遍,如何构建高效的跨学科研究团队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跨学科研究团队的高效协作建立在四个要素上:有效的沟通交流、优良的组织成员、共同的组织目标、稳定的资金来源.同时,跨学科研究团队内部存在着多种博弈,包括学科文化的博弈、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的博弈、学科地位的博弈、学术评价制度的博弈.以跨学科研究组织SIO为案例,分析其变迁进程中发挥作用的要素,以及为减少无效博弈而采取的措施.由此,从两个方面提出构建高效的跨学科研究团队的措施: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的发展支持平台、营造支持性的组织环境.  相似文献   

4.
建设研究型大学,需要完善的学科制度作保障。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学科制度建设存在以下问题:学科评估制度存在缺陷,学科设置制度主体权力失衡,学科生长制度不健全。研究型大学学科制度建设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成本-收益”分析是制约研究型大学学科制度建设的主要因素,路径依赖是影响研究型大学学科制度建设的重要方面,合法性机制也是研究型大学学科制度发展不容忽视的因素。基于新制度主义的视角,我国研究型大学学科制度建设要以学术本位为价值取向,以诱致性变迁为路径选择,建立校际学科联盟制度,完善激励机制,为研究型大学学科制度建设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5.
美国有四千多所院校,这些院校有着几种不同的架构,比如研究型大学、文理学院、综合性大学、公立大学、私立大学等,这体现了美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多样性.太平洋大学是一所私立的、四年制、全国性的研究型大学,连续被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告列入全美100强大学之中.太平洋大学重视国际合作,特别是与中国的合作.美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及新的发展趋势:"非主流"学生增加;盈利性高校兴起;学生群体发生变化;高校越来越重视认证和评估;联邦研究基金大幅削减.  相似文献   

6.
以宾大、哈佛、MIT、斯坦福等4所研究型大学为例,分析了美国高校财务收支水平、经费筹措渠道以及财务管理制度.我们由此得到启示应拓宽高校经费来源渠道,加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研究经费的注入,加强高校内部财务管理.  相似文献   

7.
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政策背景。研究型大学应以观念更新为突破口,确立现代大学发展思想;以制度创新为着力点,积极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以基础学科研究为根基,构建高水平科学研究平台;以改革培养模式为总抓手,全面构建创新型人才培育模式。  相似文献   

8.
高校领导赴哥伦比亚大学等美国名校培训考察团通过考察哥伦比亚大学等美国名校,比较我国高等教育与美国高等教育在教学质量保障与控制、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上的差异,获知美国研究型大学实行的大学独立自治与协会协调游说相联系,政府宏观调控和社会舆论监督相配合,学术自由与制度约束相匹配,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相结合,关注学生发展,关心教师成长,保持学校特色和传统,重视教学质量与声誉等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力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并认为其对我国高校改革有启发意义和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9.
大学作为一个文化组织,其存在问题本质上是文化的问题。大学章程作为大学制度文化的载体,其内容构建必须以大学文化为基本价值取向,其组织实施要发挥大学文化的凝聚和激励作用。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章程建设研究需从大学文化与大学章程的关系入手,深入分析大学文化在大学章程建设中的作用,从文化视角积极探索大学章程建设从制度维度走向文化维度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0.
科研组织是随着知识生产的发展以及科学问题的日趋复杂而产生的.目前我国许多重点大学都面临创建研究型大学的挑战,而加强科研组织建设是其必然的选择.高水平的科研组织建设应强调以下几点:选拔和培养优秀的科研组织领导人、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不断优化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1.
扒窃行为的违法性内容是无法控制财产的紧迫危险感。以紧迫危险感为基础,公共场所仅指人流量多的开放场所;"随身性"的范围具体是指伸手可及的范围;认定扒窃不依据"技术性"。数额不是扒窃的特征,应确认扒窃是独立的盗窃行为方式;扒窃的既遂标准是财物"失控说"。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军事法学经过30年的繁荣发展,初步构建了完整成熟的学科理论体系,但研究中移植复制一般法学理论成果的痕迹明显,对军事法的"个性"或特殊规律性的揭示不足。未来军事法学的理论创新,在运用法解释学和法社会学方法继续"法内说法"的同时,需要将研究视角转向法外,即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深化军事法的研究,通过"法外说法"进一步对军事法的特殊性进行全新理论阐释和重构。  相似文献   

13.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毕生最为重要的发现,它是马克思分析社会经济问题的重要“武器”,也是马克思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范式。在对“经济事实”进行经验抽象的古典范式和对“经济行为”展开主体想象的思辨范式的积极扬弃中,马克思确立了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并借此展开了对“物质的生活关系”的科学解剖。以唯物史观为内在思维方式,马克思科学地确定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任务,并深刻回应了困扰人类已久的“历史之谜”。由此,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在本质上才堪称“一门历史的科学”,马克思“历史科学家”的称号也才名副其实。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继续秉承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立足“中国大地”,以当代“中国事实”为逻辑起点;解释“中国道路”,以回应“中国问题”为理论任务;体现“中国特色”,以“社会主义”为发展原则;服务“中国人民”,以引领“时代潮流”为责任担当。以此为基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4.
一、术语的界定 实地研究这个词,如果翻译成“fiekl research’, 的话,在社会科学界有一个比较狭义的界定,在不 同的学者那里,它有时候也被称为“田野工作 (field work)”、“定性研究方法(qualitative meth- od)”、“解释性研究(inte甲retative researeh)”、“个 案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5.
论地役权的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役权是物权法定原则下,最具灵活性与变动性的他物权。当事人双方通过订立地役权合同,规定了地役权主要内容。其中地役权的范围关乎地役权人行使权利的方式和限度。然经济的发展、需求的提高,地役权范围必随之变动。地役权人是否可依照变化后的地役权范围来行使权利,关系到供役地的利益,亦关系到地役权的存续。在"禁止权利滥用"的原则下,如何在物权法定原则与意思自治原则之间进行协调,是讨论地役权范围变化的核心环节。  相似文献   

16.
抵押担保是实践中常见的一种防范债权风险,保障交易安全的债权担保方式.由于抵押关系中不转移担保物的实际占有,在同一物上设立多个抵押权成为可能.抵押物变卖时,并存于同一抵押物之上的数个抵押权以什么顺序获偿涉及抵押权能否实现以及能够实现的范围,由此引发了抵押权顺位的问题.我国《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和《物权法》就抵押权顺位的规定均提之甚少,而抵押权的顺位实则蕴涵着抵押权人可能获偿的利益,对抵押权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影响着抵押物所有人的再融资,所以,对抵押权顺位的研究颇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科研管理制度是保障科研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依据,能有效规范科研管理工作方式、加大科研成果产出。针对公安院校科研制度建设不完备、激励机制不足及制度落实不到位等现状,需要从加强科研制度的建设和管理、突出科研制度的激励机制及保障科研制度的落地生根等方面建立健全公安院校科研制度。  相似文献   

18.
军事经济法学是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在我国经济发展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提出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政治建设上依法治国、依法治军方针的确立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目前国内学界在这方面研究才刚刚起步。前期研究主要是在一些军事法学著作中把军事经济法作为军事法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门法进行了专章介绍。如莫毅强、钱寿根、陈航主编的《军事法概论》(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夏勇、汪保康主编的《军事法学》(黄河出版社,1990)、图们主编的《军事法学教程》(法律出版社,1992)、…  相似文献   

19.
隐私权研究     
近年来,人们更加关注精神权益方面的保护,隐私权成为权利主体关注的焦点之一。但理论上对隐私权的认识还不统一,法律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有待商榷的定论。民法作为"人"法是隐私权得以保护的基础,"从身份到契约"的历程也是隐私权独立的历程;在隐私权的保护中要协调公权力与私权利;从比较法的视点来完善我国的隐私权立法,通过不同法律文化和法律价值的比较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现行民事再审制度在具体设计方面存在着诸多弊端,从立法宗旨,到再审发动主体、再审程序,都值得反思。重构民事再审制度,应当考虑终局裁判的司法权威,又保证错误裁判的可救济性,兼顾实体公正和程序安定,公权力慎重介入和充分保障当事人的处分权利。在此基础上,对民事再审制度和程序进行健全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