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正为进一步弘扬岭南文化,加强粤台文化交流,开展文化统战工作,以文化艺术为平台,通过文化软实力来增强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凝聚两岸共识,2013年9月下旬,广东中华文化学院"两岸同心?书画同源"书画摄影文化交流团赴台湾进行交流和考察。参加此次文化交流的人员基本上是第一次到台湾,在此之前大家对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情况只有间接认识,了解不深。通过交流考察,看到了一些实际的情况,认识  相似文献   

2.
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优势。泉州是闽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日益频繁,泉台两地文化交流逐渐升温。发挥闽南文化的优势对于促进泉台文化交流与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当前,要通过创新文化交流模式,整合对台文化资源,建立经常性交流机制,抢救、保护、普及和传承本土传统文化,拓宽文化合作领域等途径,进一步深化泉台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3.
2014年12月15日-21日,应台湾世新大学邀请,省社院组织"2014辽宁中华文化学院赴台交流参访团"赴台进行文化交流。参访团以省社院副院长梅晓山为团长,来自全省社院系统的领导、学者12人进行了为期5天的文化交流。参访团听取了台湾世新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舍我纪  相似文献   

4.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深化闽台文化交流可以从政党交流这一渠道、文化项目这一抓手、台湾青年这一对象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发挥福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文化优势,积极促进两岸文化认同,为祖国和平统一奠定思想和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西安回族书画艺术的两种形式,讲述了有关西安回族书画艺术今昔的一些人和事,重点谈了谈改革开放以来西安回族书画艺术的现状与新气象;从书画艺术的侧面反映出西安回族热爱中国与伊斯兰两种传统文化以及追求高雅文化生活情趣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6.
<正>为丰富两岸文化交流活动,打造文化交流体系,经市委统战部、市台办批准,我院于3月9日至3月16日组团赴台参加"第二届双清海峡两岸书画展"。本届画展由台南市文化主管部门主办,台南市归仁文化中心、台湾双清文献研究学会、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天津市黄埔同学会、天津市发展海河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河北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闽台文化同根同源方面,来论证海峡两岸共同的根脉造就共同的命运,共同的文化缔造共同的家园。闽台文化是大陆对台工作文化统战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提出了深化闽台文化交流的对策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闽台文化交流,早日实现两岸文化认同与和平统一。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构成民族认同的核心要素,文化交流是增强两岸认同意识、坚持和平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路径。云南包括茶文化在内的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为对台文化交流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中尤以普洱茶文化为盛。普洱茶在台湾传播和发展的历史悠久,普洱茶文化辐射力强,不但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与云南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息息相关,与云南的现实社会发展关系密切。鉴于对普洱茶的共同爱好,以及云南和台湾在普洱茶文化和产业上各具特点,若以普洱茶开展经贸合作,不仅前景广阔,且能带动发掘出两岸的合作潜力,共同携手弘扬中华文化,牢固经济和精神的纽带,为和平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促进琼台文化经济交流与合作,今年8月,我省利用保亭县举办2011年中国(海南)七仙温泉嬉水节的机会,举行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授牌仪式,同时举办一系列两岸少数民族文化交流活动,特邀台湾少数民族文化参访团来琼参加。台湾少数民族文化参访团分两批于8月3日和4日抵琼参加活动。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符桂花、符兴分别在  相似文献   

10.
以福建连氏源流研究与对台宗亲联谊成果斐然为例,阐述寻根活动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闽台连氏宗亲联谊的对台统战平台大有可为,并提出在厦门市建设连横纪念馆、在福安市建设闽东对台文化交流中心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提出对“民族文化自觉与向心力”的研讨议题好得很。民族文化的自觉性解决好了,民族的向心力就会增强,民族的向凝聚力就会越来越大。这符合本会的宗旨。今天,文化自觉这个问题,值得反思。自古至今,中华民族文化主心骨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精神传播世界各地区,许多华族、华人对中华民族文化都很自觉、自信、自强。尤其是新加坡的龙的传人,表现得尤其出色。台湾、香港也不错,合为“亚洲四小龙”的“三小龙”。  相似文献   

12.
《理论前沿》2008,(21):F0004-F0004
阿郎一笔,原名张树成,艺名张艺,黑龙江安达人。现任北京华夏名人艺术书画院艺术顾问,广东联华书画艺术交流中心艺术顾问,北京“为了山里的孩子”文化发展中心爱心大使。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台湾同胞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文化在争取台湾民心,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进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价值。在新的历史时期,通过加强闽南文化研究、密切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加快载体建设、注重发挥民间力量,进一步弘扬闽南文化,对于促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增进共识,争取台湾民心,增强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和两地同胞同根同祖的感情意识,切实推动祖国统一大业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贯彻2010年全省统战部长会议精神,加强粤台文化交流,开展文化统战工作,经中共广东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周镇宏批示同意,我院于2010年10月18日至27日,组织了以我院副院长鲁开垠教授为团长、汕尾市市委常委、市社院院长陈少菲、我院副巡视员周强为副团长的首次全省社院院长赴台文化交流考察活动,交流考察团一行19人。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30年广东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从“文化沙漠”说的自辩到“文化北伐”说的自恋再到“文化广东”论的自信二三个不同阶段。对“文化沙漠”说的驳斥和自辩,具有文化自卑的心理。“文化北伐”论,是内地学人对广东文化的鼓励,对新文化精神出现的期盼,也是对改革开放程度相对不足的内地文化的自我批判和超越;对广东人来说,既有文化自卑心态,也有文化底气上升的自信。“文化广东”的提出,既要回应市场经济的正面冲击和负面影响,也要树立新的广东形象、提振广东文化精神,是广东文化发展到更高阶段的底气十足的自觉选择。当今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的协调发展,成为新阶段发展的自觉追求: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的融通.成为新的发展观的具体要求:“主力省”、“试验区”、“先行地”.[11成为新的战略目标:其间始终闪耀着文化自觉精神的光芒。广东30年来的巨大成就的取得,是文化精神烛照的结果,在未来的发展中,广东也不能离开文化精神的烛照。在文化精神的烛照下.广东的未来发展将有更为深刻更为人文的跃迁。  相似文献   

16.
西川满台湾民俗题材文学:“文化殖民”神话的潜在证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日据时期来台的日籍殖民作家西川满搜集、整理、创作了一些台湾民俗题材文学.被他认为是"日本南方异国情调"的台湾民俗文化现象,大部分和闽南文化高度近似乃至完全一致,其实质是中国大陆文化向台湾的延伸与发展.西川满的台湾民俗题材文学恰恰成了台湾与中国大陆、台湾民俗与大陆民俗、台湾文化与炎黄文化血脉不能被斩断的反证.违背西川满的初衷的是,其台湾民俗文学文本客观上变成了"文化殖民"神话的证伪书.  相似文献   

17.
四川与台湾在文化上具有共通之处,积极发挥文化纽带作用是两地增进了解、扩大共识的重要载体。基于两地文化共性的灾难救助文化、国宝熊猫文化、国共抗战文化、民族宗教文化、古蜀三国文化、统筹城乡文化等四川特色统战文化是开展相关工作的重要力量。要推进统战文化建设,促进文化交流、文化教育、文化研究、文化活动的相辅相成、相促相融,形成稳健有力、持续长效的工作机制,使文化真正成为大陆地区与台湾同胞之间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18.
文化认同是民族、国家认同的基本前提,国家、民族认同则是维系和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台湾文化与大陆文化同根同源,在本质上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台独"分裂势力,台湾民众和大陆的文化认同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进而导致民族和国家认同的模糊。因此,海峡两岸必须批驳"文化台独",加强文化交流,增进文化认同,进而促进两岸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最终达到两岸和平统一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石窟艺术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等为主的“五大文化”为名片,以创作文艺精品为品牌,进一步加大文化交流力度,着力增强天水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和传播力。  相似文献   

20.
文化认同是个体或群体对于自己所属文化体系的倾向、理解、认可及实践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过程。学术界就文化认同问题大体有原生论和建构论两大观点,而建构论主张想象和群体记忆是由社会或政权所人为建构的。文化认同是身份认同的基础。台湾当局通过建构主义理论给台湾青年建构了错误的认同取向,其经年累月的影响和无法自圆其说的解释,导致了台湾青年的文化认同迷茫。近年来,随着惠及台胞"31条措施"深入落实,两岸经济社会不断融合发展,由祖国大陆主导台湾青年文化认同重建工作变得可能、可行。在探索实践路径上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台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通过大陆高校教育阵地、借助大陆各地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和青年台胞朋友圈等方式,重新建构台湾青年的中国历史记忆和中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