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何晓知 《求索》2011,(5):174-176
教育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高考人才选拔政策直接影响到教育公平的实现。本文通过对高考加分政策的历史回顾与分析,认为存在加分政策制定随意性大、范围界定模糊、加分幅度不一致及造假等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明确加分范围、规范加分程序、统一加分标准和强化监督审查,从而达到高考人才选拔更趋公平公正,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的公平。  相似文献   

2.
声音     
《创造》2010,(11):12-12
“坦率地说,我最担心的不是高考这件事,而是高考的命题如何体现考察学生的素质。问题在于,不能考那些完全靠死记硬背的就能考好的,考题有哪些,希望我们考试题目更加体现我们学生的素质。”——在我国,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一直存在,一直压到学龄前的娃娃,因而有人甚至呼吁取消高考。对此,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认为,在目前的状态下,完全取消高考来选拔人才可能有问题。  相似文献   

3.
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的人才选拔机制一直坚持“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原则,力求公平公正。为保持区域平衡,照顾广大农村和文化落后地区,教育部于1983年和1984年分别开始招收定向生和委培生,直接将指标拨到各个落后地区。这对缓减当时城乡失衡、地区失衡有积极意义。此后,随着委培生和自费生比例不断增加,计划内外两条录取分数线悬殊趋大,严重违背了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初衷。从1994年到2000年,教育部在全国高校推行招生并轨改革,由“双包”(包学费、包分配)变为“双自”(自己交费、自主择业)。同时,为保证高考的公正性,政府在命题…  相似文献   

4.
《时事资料手册》2006,(3):90-91
今年。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上海交大”)在上海试行高考招生“自主选拔录取”。“面试决定录取结果”、“学校说了算”、“高考分数第一次与高校录取脱节”等鲜明特点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本刊将两所学校自主选拔录取的过程记录下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尚未大众化、还在依靠高考成绩选拔人才的当下,教育部门三令五申禁止炒作状元也是一厢情愿。要真正做到不炒状元,就要打破唯高考成绩论英雄的教育GDP理念,先从升学选拔体制与教育评价手段改革开刀。  相似文献   

6.
杨柳 《今日广西》2007,(13):43-45
6月7日,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如期而至,全国有950万莘莘学子走进考场,迎来人生的首次大考。特别的是,今年恰逢恢复高考30周年。1977年任教育部部长,92岁高龄的刘西尧在接受媒体访问时掀开了当年恢复高考的内幕,带着我们回到那个真理讨论,拨乱反正,重写公平,选拔人才的难忘年代。光明荏苒,日月如梭,弹指间,30年过去了,  相似文献   

7.
《现代领导》2006,(10):23-23
为培养选拔好农村实用人才,抚州市确立了农村实用人才选拔“三看”标准:即看是否掌握了致富本领,有一技之长;看是否上规模,有效益,能否起到典型示范作用;看是否乐于奉献,有没有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热情。依此标准,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库,并将农村实用人才纳入科技人才奖励范围,一大批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受到表彰。  相似文献   

8.
微言     
《创造》2014,(6):11-11
@新华视点:高考结束,其热度不减。消除高考焦虑症需要考生和家长的理性,但更重要的是:社会建立完善的人才选拔机制,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格局;让年轻人的成才道路多元,消除普通人在社会晋升中的制度性障碍。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贡献之一,是肯定我国历史上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人才选拔制度。他说“考试本是中国一个很好底制度”,“举行考试的时候,将门都关上,认真得很,关节通不来,人情讲不来,看看何等郑重”。又说:“中国虽乞丐之子,凭考试取功名,实平等已极。”孙中山在这里所说的“平等”,当然不是指平民子弟“平等”地受到教育,而是指在统一的知识标准下,科举制毕竟为庶民子弟的入仕提供了可能,打破了贵族对政治的垄断。孙中山认为科举考试过程不是由皇帝一人垄断,主考官一经皇帝钦命就拥有至高无上的独立权,可以保证相对公平公正地为国家选拔人才。考试权独立,“是中国的良制”。  相似文献   

10.
军事人才精确选拔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军事人才的精确选拔,从本质上反映了世界新军事革命背景下军事人才选拔的发展趋势。必须确立信息透明、全程监控、多维考评、考任分离、及时反馈的人才选拔要求,尽快构建军事人才工作的现代化信息平台,科学地进行工作岗位分析,设立专业权威的军事人才测评机构。  相似文献   

11.
科举制度废除百年后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制度是盛行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国家官吏选任制度。科举以其相对开放和公正的考试取才的方式,突破了古代宗法制度对人才选拔的垄断,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科举集政治、教育及文化于一体,不仅是一个政治制度和教育方式,而且还是一种文化现象。科举开世界职业文官治理之先河,是人类古代文明的结晶。进入近代,科举制度从内容到形式都走进了死胡同,尤其是科举制度与科举考试的规范化与程式化,促使其走向极端封闭与衰亡。不过,作为一种曾经行之有效的教育考试制度,科举并没有因为被废除而丧失其内在的合理成份。科举制度为选拔人才奠定的可以操作的制度体系,从整体上保证了选拔工作的进行。这些合理内涵后来为西方所引进,融合进入它们的文官考试制度之中,成为西方官员任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娄雪华 《湖湘论坛》2003,16(5):94-94
毛泽东同志指出 :“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 ,主要地是出主意 ,用干部两件事。”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 :“善于发现人才 ,团结人才 ,使用人才 ,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强调 :“人才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党的三代领导人对如何用人及其重要性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各级领导干部如何选好人才既是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 ,又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需要 ,因此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选好人才的重大现实意义 ,切实为党的事业造就一批又一批接班人。选拔人才 ,领导干部处在决策者、实践者的重要地位。因而领导干部要善…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传统的党政领导人才选拔模式,总结出人才选拔的三个主要环节--民主推荐、谈话考察、民主测评在原有模式下的流程及其弊端;提出了在电子政务环境下的党政领导人才选拔的模式与流程,并分析了其特点,论证了其理论和技术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王安石的人才思想十分丰富,其“任贤使能”、“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等人才思想对于我们培养、管理、选拔和使用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党政领导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创新是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核心问题,本文在总结党政领导人才选拔任用工作的成就和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制度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角度,探索了完善党政领导人才选拔任用机制的方向与途径。  相似文献   

16.
高考是通过严格而又公正的方式选拔人才的根本手段,也是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主要选才方式。虽然恢复高考35年来,高考本身所暴露的问题日益增多,但这些都是枝节而非主干和根本问题。只有在坚持并更加严格规范高考的前提下,去进行高考改革,即在保证公正基础上不断提高高考效率,更加科学地选拔优才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这次乡土人才的选拔,严格按照“公开选拔、平等竞争、注重实绩、逐层筛选、分层管理”的原则进行。在各乡镇乡土人才选拔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下,严格按照组、村、乡、县各级乡土人才的基本条件自下而上、逐层选拔。县人事劳动局于近日对全县乡土人才选拔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  相似文献   

18.
高考要增加奖励分了!就是有的考生的品德、精神、名分、称号、功绩以及其它获奖,都可以折合成分数计入高考成绩。甚至这类奖励分的发放范围已经超出了考生本人,如有的地方父母遵循了计划生育,便可获得20分的高考奖励分由其独生子女继承。对此,笔者的“忧患意识”是:奖励分是不是问题分?这个问题,首先是由中国的人才史提出的。中国的人才选拔任用的历史,实际是一部探索实验的历史,颇为曲折复杂。最早是公举制,如部落首长。之后是荐举制,美名曰禅让,从尧经舜到禹。后来便成了世袭制。下面还有分封制、军功爵制,等等。但暴露的弊端越来越多,以…  相似文献   

19.
列宁的青年人才思想十分丰富,其中,他对青年人才的作用及提拔青年人才的办法论述得非常详细,不仅认为青年是革命胜负的决定性力量、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青年总是首先投身到忘我斗争中去的”,而且,在选拔青年人才方面,列宁也以身作则,并从制度上进行了探索,不愧为俄国青年人才开发的总设计师。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睢宁县委组织部为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确保在更宽广的领域里发现和选拔人才.拓宽人才选拔任用渠道。专门下发红头文件.设立“毛遂论坛”。论坛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开办:一是在《睢宁党建》网站设立网络版,以实名自我举荐介绍,就相关议题发表意见,阐述观点。提出建议.或具实名向“书记信箱”、“部长信箱”发送电子邮件:二是定期举办“毛遂论坛”现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