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ISIS利用网络进行恐怖主义活动,是我国国家安全的潜在威胁。国内恐怖分子利用网络大肆传播暴恐音视频,已成为暴恐活动多发频发的根源性问题,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面对日益严峻的网络反恐形势,必须加快构建网络反恐机制,防范和打击网络恐怖主义,维护国家安全。文章介绍了网络恐怖主义的类型,分析了ISIS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的特点,指出ISIS网络恐怖主义活动对我国反恐形势的影响,提出了打击网络恐怖主义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吴芸 《法制与社会》2011,(22):175-176
如今,各类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借助网络媒介迅速传播,影响力不断增强,给我国政府应急处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互联网已成为信息集散地和社会舆情放大器,网络舆情更是反映社情民意的风向标。近年来,网络舆情危机已引起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也有很大提升。人民网多次推出"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为地方政府打分。面对网络热点事件,我国政府还有许多应对不当之处,导致公信力下降,给政府管理带来负面影响。如何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已成为我国政府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暴恐案件呈现高位徘徊态势,暴恐分子最常采用的暴恐袭击方式主要是爆炸式暴恐袭击、砍杀式暴恐袭击、焚烧式暴恐袭击。这三类暴恐袭击多发于人员密集的场所,现场多会出现大量人员伤亡,原始现场破坏严重,现场情况复杂。通过分析这三类暴恐案件现场的特点,站在现场勘查视角下针对这三类暴恐案件现场分别提出现场保护、抢救伤员、紧急排险、实地勘验以及舆情控制等方面的相应紧急措施,并提出依托大数据背景,大力发展科技反恐,建设反恐智库的构想,以期提高暴恐案件紧急处置和现场勘查的效率,实现对暴恐犯罪的有力打击。  相似文献   

4.
崔杰锋 《法制与社会》2011,(24):169-170
进入2011年,网络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广泛地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发布信息或对事件进行评论。因为网络的即时性和交互性,为舆论事件的信息传播和信息点评提供了无可比拟的便利条件,这直接催生了众多网络舆情事件,使之热点不断。如‘躲猫猫”、“我爸是李刚”、“药家鑫撞车杀人案”、双汇“瘦肉精”事件等等。如何更好地引导和应对舆情,服务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根据工作岗位上的工作经验进行阐述,望能为我国的互联网舆情应对工作起到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自乌鲁木齐"7·5"事件以来,我国的暴恐案件呈逐年增长发趋势,发案数多,伤亡人数多,社会影响大,严厉打击暴恐犯罪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在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改革的关键时期,如何快侦快破暴恐案件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现场勘查,这个证据的直接来源,是破案的关键。本文通过阐述新时期暴恐案件的特征,在分析传统现场勘验工作存在的不足的情况下,结合大数据发展趋势,提出构建大数据支持暴恐案件现场勘查的基本构想,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社会治安形势总体稳定,但面临疆独等"三股势力"暴恐活动的严峻挑战,如何从巴黎暴恐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进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当前中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文章介绍了巴黎暴恐事件特点,分析了巴黎暴恐事件原因,提出加强中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用户越来越多,涉法网络舆情事件不断涌现,对社会政治生活形成多方面的影响。试图通过对当前我国涉法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与法律法规进行分析,探讨健全网络舆情管控的法律体系,管理控制与引导规范制度,完善我国网络空间的法制化、制度化的途径。其中,出台管控的法律是根本,健全引导的体系是关键。  相似文献   

8.
暴恐事件下,恐慌情绪的传播与传染病的人际传播相类似。本文通过构建传染病模型来研究恐慌情绪的传播规律,将民众分为恐慌情绪易感者、恐慌情绪传播者、恐慌情绪免疫者三类,利用MATLAB数据分析,研究民众在接触到负面信息后情绪的比例变化,并以此为基础,为政府提供有效应对恐慌情绪传播的策略:加强舆论引导,舆论热点转移;减少恐慌情绪易感者人数;降低恐慌情绪传播概率;提高免疫转化概率;建立案例库,实现预测预警预防。  相似文献   

9.
正继2013年"10·28"北京天安门金水桥暴恐事件之后,2014年,多起暴恐袭击事件成了这个社会不和谐的伤疤。"3·01"昆明火车站暴力袭击事件、"4·30"和"5·22"乌鲁木齐暴力恐怖事件、"7·28"莎车县暴恐袭击事件、"9·21"轮台县爆炸事件……暴恐分子在挑战人类文明底线和残害无辜者时,也在伤害自己。罪恶之后,暴恐分子的忏悔和眼泪无法终止自我悲剧,因为法律不相信忏悔,更不相信眼泪。  相似文献   

10.
夏如 《法制与社会》2011,(19):119-120
涉检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其背后的推动力系网民对涉及检察工作与检察形象相关网络事件所持有的态度、立场、信念和价值观的演变。因而,化解涉检网络舆情危机的出路,关键是正确研判网民个体和集体心理作用网络舆情的趋势特点,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使检察机关主导网络舆情的变化发展,将网络舆情的导向限制在可控范围内,从而维护好检察机关的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11.
李海防 《法制与社会》2013,(26):200-201
如何有效应对涉警网络舆情,是公安机关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通过陕西"房姐"事件的梳理,对涉警网络舆情的特点和形成规律,以及公安机关在舆情应对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如何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和优化处置模式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究。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对近几年来发生的热点案例的分析,得出刑事案件网络舆情有涉案人员的"标签化"、案件侵犯客体的集中化、案件情节的复杂化等等特征,然后分析其传播过程,最后以特征与传播过程为基础和切入点,为司法部门应对刑事网络舆情提出自己的意见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舆情对社会的影响持续上升,给安保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与挑战。首先,从安保环境、安保要人、安保执勤队伍等三个方面分析了网络舆情对安保工作的影响;进而,深入探究了安保工作中存在的网络舆情风险因素,认为"安保主体和安保措施"是网络舆情产生的源头和根本;最后,有针对性地给出五点应对措施,分别是树立正确对待网络舆情的态度、提高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进一步改进安保工作形式、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加强网络舆情引导五个方面,为安保部门应对网络舆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网络舆情群体事件逐步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在社会热点问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将在研究网络舆情特点的基础上,论述检察机关应对涉检网络舆情的现状及措施。  相似文献   

15.
网络舆情是人们通过互联网传播个人或群体对各种事件、现象,人物的认知、评价,受世界观、价值取向、文化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难免带有诸多的个人主观判断和倾向。提高涉检同络舆情的应对处理能力.是当前检察机关在促进社会和谐、推进检察工作科学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问题。检察机关要通过采取规范执法行为、建立完备的预警系统、实行检务公开等举措.提高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16.
涉检网络舆情,一般是指网民通过互联网对涉及检察机关的事件、行为、问题等发表言论,可能或已经对检察工作或检察形象产生重大影响,并进而形成具有一定倾向性意见的汇总。通常情况下,检察机关受到网络舆论的极大关注,是由负面新闻或不利言论引起,诸如云南躲猫猫事件、广西赵作海案件、内蒙女检察长豪车事件等涉检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因应对与引导不力,一度使检察机关陷入被动。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引导。  相似文献   

17.
汪邻 《法制与社会》2015,(4):143-14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舆情的影响力正不断增加.近年来网络舆情事件多发频发,并呈现出多种新特征.通过合理分析当前网络舆情事件现状和网络舆情事件引导面临的困境,政府应不断提升公信力,建立健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畅通网民利益诉求通道,合理引导网络舆情事件,不断探索引导网络舆情事件的合理对策.  相似文献   

18.
刘伟 《政法论丛》2023,(4):148-160
热点事件极易滋生网络谣言。谣言的认定应注重两个区别,一是“科学质疑”与“非法造谣”,二是“善意传播”与“恶意传谣”。热点事件网络谣言的内生逻辑是吸粉引流的“流量驱动”,其行为的结构链条为:社会公共话题领域内的基础性热点事件+不良心理动机的虚假信息发布者+主动配合或被动接受的当事人+虚假信息制造与传播+有意或无意的网络受众+真相揭秘舆情反转。热点事件网络谣言的应对规制主要包括,对“人”采取网络禁言与失信惩戒措施,对“事”进行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细化规定,有权机关与部门应坚守法治底线,构建法治化通报制度,完善奖惩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9.
暴恐活动犯罪分子是各族人民的敌人,严厉打击暴恐活动是有效预防恐怖主义犯罪的核心,严厉打击暴恐活动是宗教和谐的保障,严厉打击暴恐活动是加强民族团结的基础,严厉打击暴恐活动是保障民生的需要。严厉打击暴恐活动必须依法进行,严厉打击暴恐活动必须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20.
王勇 《青海检察》2010,(1):48-50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正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主要渠道。我国网民已达3.38亿人,居世界第一,规模庞大的网民通过网络表达个人意见和意愿,形成一股巨大的网络洪流,使互联网成为“放大镜”和“加速器”,一个细小的案件,一起微小的事件,通过网络的“传播”,均可能引发巨大的网络舆论效应,进而形成公共事件。如何妥善应对政法网络舆情,提高司法公信,已成为一道严肃的新课题,本文从基层政法机关的角度出发,对如何应对政法网络舆情的冲击,提出初浅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