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汉语共同语的体标记主要是三个体助词"着"、"了"、"过",它们分别标志持续体、完成体、经历体。而鄂东方言既存在与普通话一致的体助词"着"、"了"、"过",同时也存在三种特殊的"体"助词,即将然体、进行体和尝试体。将然体是指动作行为目前还没有完成,但即将要完成;进行体是动作行为或状态正在进行;尝试体是对动作行为或者事件的尝试。文章研究了三种"体"助词的句法格式、语义特征及其使用条件的基本特点并对鄂东方言"体"助词与语气词之间的区别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
炊烟和香火一早就冲散了淡淡的晨曦。四平戏第十三代传人张孝友在杨源村溪尾的廊桥边站定,气沉丹田,扯开嗓子试唱。伴着清新的河风吹送四方的是一种十分悠远、古朴的调子,高亢里夹杂着刻意压低的絮语,乍听是土音,土得掉渣,再一听又似"官话"(当地人称普通话称为"官话")。然此"官话"非彼"官话",乃是明嘉靖年间某地"官话",又经多方转韵,就连当地人听唱词也是稀里糊涂,但又依然津津有味。四平腔在这宁静的清晨里唱起来,俨然听在耳中,却总是似是而非,似土非洋,感觉永远都判别不出来是什么滋味,这就是被专家们称为"中国戏曲活化石"的政和四平戏。我想,可以这样评价政和"四平戏":大俗就是大  相似文献   

3.
罗庆云 《理论月刊》2012,(10):88-91
武汉方言属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话区,武汉方言中许多常用词语颇有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从使用的地域来看,它们似乎是土生土长的武汉话;但从传承的历史来看,它们却往往是古语词的遗留。本文选取其中的"模子"、"答白"、"捞摸"等词语13个,从使用现状、用字理据、来源流变等方面对其进行考释。  相似文献   

4.
除了"假、大、空",从存在的方式看,官话套话还有一个更能体现其本质的特点:它就像臭豆腐,虽然周围的人闻起来臭熏熏,可是吃的人却常常能够嚼出味道来。1月8日,《人民日报》通过微博发出征集令,广征"你最反感的官话套话",不到三天时间,这条微博就有  相似文献   

5.
<正>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政府网站普查的通知》,部署从2015年3月至12月,对全国政府网站开展首次普查。普查的重点是网站的可用性、信息更新情况、互动回应情况和服务实用情况等。众所周知,有些地方的政府部门官网成了"形象工程",常年不更新网页,或者"官样十足"、"官话连篇",对群众的意见置之不理,有的甚至关闭评论功能,使群众有话说不出。官网如此"任性",这是为群众服务观念淡薄、责任意识缺失、对待工作敷衍塞责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6.
胡琳  张显成 《求索》2015,(2):164-168
上古汉语具有"家畜猪"概念的词主要有三个,即"豕"、"彘"、"猪"。这三个词分别来源于上古方言和共同语,它们的共存体现了古汉语的层次性,它们的历史演变则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局面。根据出土简帛材料,这三个词的竞争始于战国末期。到了秦代,由于语言政策的变化,"彘"成为官方认可的正式用词,而"猪"则被禁止使用。这一变化使得"猪"在秦统一后突然在文献中消失,直至东汉才恢复使用。但由于"猪"一直作为通语活跃在口语中,因此最后取代"豕"、"彘",成为表示"家畜猪"的唯一形式。  相似文献   

7.
政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当一个地方有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不少群众想到找政协委员反映.这是和政协委员讲真话的品格分不开的.如果政协委员也像一些"官员"(不是所有的"官员";尽管有的委员本身就是"官员",但是许多"官员"委员并没有"官气")那样,只是说"官话"、说"套话",说"假话"、说"废话"、"打官腔"、不实事求是地"唱高调",如果政协委员遇到群众反映的棘手的问题不敢表态、在关键时刻不敢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如果政协委员只是明哲保身、不得罪人、遇事只说"三分话",只是做一个"好好先生",这样的政协委员就会使群众失望.群众会摇头叹气说:"没劲!"  相似文献   

8.
詹贤武 《新东方》2004,(12):27-33
"诚信"一词的产生,孕育于商朝晚期至春秋时期,形成于战国时期。现代汉语语境中的"诚信"基本含义是"诚实守信",这与古代的"诚信"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中国古代的文字使用,以单音词居多,因而"诚"与"信"最初是单独使用的。由于"诚"与"信"的意义和使用有许多相同相通之处,因此后来逐渐结合,形成了双音词"诚信"。它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精神之一。  相似文献   

9.
蓝明生 《传承》2014,(11):150-152
侗台语由古代百越民族的共同语——越语演变而来。对侗台语词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侗台语语源研究、侗台语稻作词与稻作文化的关系研究和侗台语核心词研究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微博舆境下主流话语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向帅 《新东方》2014,(6):54-57
微博等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舆论场的力量对比,削弱了主流话语的影响力,主流话语遭遇困境。求善重于求真是造成主流话语"弱势"的重要原因,而频频见诸报端和网络的雷人官话,让主流话语的公信力更加捉襟见肘。在微博时代,主流话语要想传达出"中国好声音",首先要改变以求善为主导的思维方式,通过政务微博培育主流话语公信力;其次要加强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让执政为民成为官员职业道德的核心;第三要立足现实,深化改革,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1.
杨孝青  刘仲林 《理论月刊》2015,(2):42-45,98
"创造"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出现很早,但几千年来并没有受到特别的关注而淹没在众多普通词汇之中。近代以来,在西学东渐的大潮影响下,"创造"思想从西方输入中国,受到不少学者的高度重视。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始,熊十力、张岱年等哲学家将《易经》"生生"学说与"创造"思想相接榫,构建了蕴含"创造"思想的新哲学体系,激活了中国哲学的创造活力。笔者认为,中国新哲学建设需要确立以"创造"为核心的"创学",并将其转化为大众的自觉实践。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古代的"个人"话语及其本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玉 《思想战线》2004,30(5):99-102
中国古代只有"民"的概念而没有"人"的概念,"民"作为概念和范畴其意义是在和"君"以及"社稷"的相互关系中确定的。人在中国古代始终是第二位的。中国古代的"爱民"与"重民"始终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中国古代的"民本主义"不是个人主义,也不是"群体主义",本质上是"君主主义"。中国古代的个人观念与西方的个人观念不是相近而是相反。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仝国斌先生关于动量词"回"与"次"的差异问题提出一些异议.我们认为:一、早在唐宋时期,动量词"回"与"次"就是一对近义词;二、强调[ 过程]是古汉语"回"的功能之一,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某些方言中得以保留了下来;三、现代汉语共同语中"回"与"次"在称量对象方面没有什么差异,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用方面.  相似文献   

14.
《小康》2016,(28)
正皇帝钦定的官话运动所遭遇的最大阻力不是一群道德败坏的士子,而是一个更现实的原因:钱。无论是创办还是维持一所社学,都需要持续的资金注入。而皇帝颁布上谕时,只是把推广官话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推给地方,却没有为其提供配得上它浩大声势的专项资金,在帝国严格的财政制度下,是没有多余资金用于这种突如其来的新兴地方教育机构的。  相似文献   

15.
论宪法中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衡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宪法中出现了"公共利益"这个词语,但究竟什么是"公共利益",至今没有明确的界定。为此,现实生活中出现了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存在衡量标准缺失的问题。文章从公共利益的含义界定着手,分析了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衡量标准,并寻求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衡量标准缺失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6.
《时事报告》2006,(6):8-9
卓越的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指出:“一国人民,如果语言彼此不通,那是一盘散沙,不是一个现代国家。推广共同语是国家现代化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先行工作。”他还说:一文明古国’要想成为‘文明今国’,不能不进行现代化的改造。‘现代化’必须以‘教育现代化’为基础,‘教育现代化’必须做好‘语文现代化’的准备。”周有光认为,“语文现代化”的首要目标就是普及现代共同语,学校、公共场所和集体活动一律说共同语,实行共同语和方言的“双语言”制度。  相似文献   

17.
<正>朱启钤,从晚清到民国,曾担任内务总长、交通总长、国务总理。他在晚清创办了"京师警察",他第一个提出:"修旧如旧"他也是营造学社的创办者。为此耗尽家财。直至今日,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主要成就和基本框架还是营造学社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正在中国古代圣贤中,老子强调"道"、庄子强调"通",庄子讲《齐物论》的时候提到"道通为一",说大千世界、林林总总从根本的存在上、本质上看都是相通为一的,都是整体的大道、天道的一部分。近年来,国家提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期讲坛特别邀请王蒙先生从中华文化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上进行讲述。中华文化的理想理想不可能完全实现,但这是文化的一部分。柏拉图的《理想国》,虽然没有实现,但是表现出  相似文献   

19.
正据考证,周代出现了现代春节的雏形,古代"春运"也应运而生。然而,受自然、政策,特别是封建时代"父母在不远游"等礼俗因素的限制,古时候人口流动的数量并不大,距离也不太远。与今天不同,古代春运的主体并非"外出务工人员",而是公务人士和商人。由于路途遥远、交通条件所限,古人春节也面临"回家难"。隋代诗人薛道衡的《人日思归》有云":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是河东汾阴  相似文献   

20.
叶宁 《求索》2012,(7):92-94
我国大陆学界将清末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称为"洋务派",而台湾则没有洋务派的称呼。文章对"洋务派"一词在不同时期的认识和使用情况进行了梳理,系统阐明了"洋务"一词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解放区史学研究中对于"洋务派"一词的使用情况,并认为"洋务派"一词的最终确立和普及则是在建国之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