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A.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近两三年来,在当代中国一群最为敏感、最易歌哭的青年知识者中,正在产生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和思想潮流,那就是以永远的飘泊为其使命和归依的流浪精神。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一些青年诗人、艺术家放弃了安定的职业和居所,为着寻找创作的灵感和生活的真谛而到处漫游,例如“第三代诗人”中的赵野、郑单衣等人。在许多城市的街头,已不时能够发现由身挎吉它、即兴表演、具有相当水准的行吟诗人、青年画家、流浪歌手组合而成的松散游动的艺术小团体;②在继刑满释放人员、高考落榜者之后崛起于私营商界的  相似文献   

2.
3.城市环境中的青少年与暴力行为 30.有些人强调,政府正越来越关注青年的暴力行为。他们指出抢劫是一种特别令人不安的现象,这种现象特别是在大城市地区没有经济和社会地位的那部分人当中可以找到。这种罪行的发生,特别是街头抢劫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司空见惯的。据报道,流浪街头的儿童往往结成小集团来进行暴力行动。 31.镇压措施不是长期解决的方法。建设性的解决耍求社会和经济结构进行改革和城市有计划发展。由于不可能制止城市的膨胀,因此必须提供适当的教育、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3.
《行政论坛》2019,(6):108-114
在"棚改"中,扶贫的国家叙事与城市叙事介入个人和集体空间,"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诱致城中村改造呈现改造主体外部化、改造目标公共化、改造知识去地方化、改造结果士绅化等空间生产困境,大多数城中村常住人口居住处境改善程度有限。基于可持续人居目标,批判和导正空间异化的现实逻辑,政府应将空间正义作为价值导向,以房屋使用价值回归为焦点,通过包容性和整体性空间治理,促进城中村改造主体的多元合作共治、过程的包容开放、成果和收益的普惠共享,实现对弱势利益相关者的特别关注,构建空间再生产图景,实现既有企业家城市治理逻辑的突破与空间治理绩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基于参与式观察和结构式访谈,从青春消费的视角出发,对以夜店为代表的城市异质空间中的青年群体行为进行分析发现,以夜店为代表的城市异质空间属性迎合了青年群体的青春消费及由此带来的非正式社交和非主流体验的现实需求与文化象征;夜店作为一种"异托邦",其空间内部的青年群体行为被年轻人定义为一种反抗日常生活世界社会结构和秩序的"自我"表达,但却在消费主义逻辑的基础上被区分为"舞者""过客""坐客"等不同行为群体,并通过一种异质空间规则化的方式形成新的空间秩序和结构稳态,其核心是以青春资本为基础的青春消费。尽管城市异质空间为青年群体提供了社会文化建构的可能性,但它隐含的由青春商品化衍生的消费型社会危机值得关注,年轻人需要挖掘青春消费中的积极面向以促进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儿童通常被社会主流文化认定是依赖性的未成年人,但得不到成人社会充分照顾的流浪儿童却不得不独立生存。本文依据对49名流浪儿童的民族志调查所得的数据,描述分析了流浪儿童的生存策略。研究发现,流浪儿童能够机智地发现、利用可及的谋生机会,有意识地通过非正式经济活动、低风险的越轨活动、社会关系网络去积极谋生。在城市街头,流浪儿童常以一种能动的社会行动者的面貌存在,展现了令人瞩目的生存性智慧与个体能动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析了上海流浪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受害问题发生的动态机理。本研究发现,针对流浪儿童的迫害问题的频繁发生,不单只是加害者的非法行为所导致;流浪儿童在经济上对非正式的地下经济、甚至非法经济活动的依赖,在日常消费过程中与有犯罪动机的侵犯者的高度重合,以及有足够能力的保护者的缺席等因素的同时存在,增强了流浪儿童街头受害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近二十年来,近半数美国城市对流浪乞讨行为进行了相当严厉的立法管制。管制措施包括设置"禁讨区"、禁止"侵犯性乞讨"以及禁止占用城市的公共场所等。但关于是否应对流浪乞讨行为进行立法管制,美国国内一直存在广泛的争议。本文分析了美国城市限制流浪乞讨行为的举措及其对我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全球城市的空间转型是一个新功能关系转型与空间扩展的过程,是一种超越城市自身的特有现象。然而,全球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新的空间秩序",这一新秩序一方面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空间转型与资本入侵也会使得原来属于城市居民的社会空间逐渐被消费主义所占据,历史记忆的空间化过程中面临"失忆"与"伪忆"的风险。城市的空间转型与历史记忆保护形成了城市发展动力的差异,也形成了城市公共生活中时间和空间的冲突,这一冲突在全球城市建设中尤为突出。面对碎片化的历史记忆,我们需要对全球城市的历史记忆进行空间重构。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9年"全国城市发展指数"、2011年和2019年青年发展的相关调查数据,探究城市发展对青年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城市发展水平与青年生活满意度之间并非线性关系;青年的生活满意度先随城市发展水平而提升,城市发展显著促进了青年的生活满意度;但城市发展超出一定水平后,青年的生活满意度呈下降趋势,城市发展对青年生活满意度的促进作用不再显著;城市发展水平越高,生活于其中的城乡青年的生活满意度差异越大;城市发展水平同户籍、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微观社会人口学变量共同作用于青年的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范成杰  龚继红 《青年研究》2015,(2):85-93,96
本文聚焦华北平原李村的代际关系演变实践,将其置于农民"上楼"所引发的居住空间重构和再造的结构性情境下,分析居住空间再生产对代际关系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农民"上楼"前,通过系列分家的模式造就了父代核心家庭与子代多个核心家庭并立的代际居住空间格局,由此容纳了代际之间的张力;农民"上楼"打破了代际居住空间既有的生产过程和逻辑,代际之间的居住空间受到挤压,在此有限的空间中形成的刚性结构加剧了代际之间的张力,加深了父代对子代的依附关系,并将农民"上楼"的成本和负担转嫁到中老年父母身上。  相似文献   

11.
环境犯罪学视角下街角青年易罪错空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改变空间环境中的犯罪要素可以达到预防和减少犯罪的目的,但目前学界尚缺乏物质环境因素与街角青年罪错行为关系的研究。以环境犯罪学为视角,提出街角青年"易罪错空间"概念,对街角青年罪错行为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空间物质要素通过影响街角青年罪错动机直接作用于其罪错行为的发生,空间非物质要素通过影响街角青年心理状态间接作用于其罪错行为的发生。基于此,根据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框架提出对街角青年易罪错空间可操作化的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2.
颜昌武  杨怡宁 《理论与改革》2024,(1):126-138+166-167
共同体蕴含情感性与空间性两个基本要素。既有的社区共同体研究较为突出社区认同等情感性要素而忽略其空间性要素,而今天的城市社区作为邻里空间,承载着各种关于空间连接、割裂与冲突的社区记忆,因而有必要把空间性带回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中。基于南方G市J小区电梯加装的田野调查表明:电梯加装不只是一个物理空间的生产过程,也是作为社会关系载体的社会空间生产的过程,还是作为精神空间的价值观念的再生产过程。在空间生产理论视角下,要营造好社区治理共同体,就要在强调社区物理空间特征的同时,重视社区作为社会空间在丰富社会联结方式、重构社会关系方面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视域下的城市社区"微治理"路径研究,既是对"微治理"场域下新媒体功能的多维审视,也是以新的媒体技术与互动传播模式推动社会治理的渠道探寻。基于新媒体与城市社区"微治理"的契合维度,提出新媒体视域下城市社区"微治理"实践路径,包括以新媒体拓展城市社区"微需求"表达渠道、以新媒体形塑城市社区"微参与"协商空间、以新媒体优化城市社区"微项目"运行路径。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斧头帮"这一典型街角青年帮派涉黑犯罪的田野调查,发现当下街角青年的组织结构形式、资金获取渠道、冲突处理方式、活动空间类型都有涉黑犯罪趋势,而"再嵌入机制"是其涉黑犯罪的主要动因。涉黑犯罪极易导致街角青年成为成人涉黑势力的潜在力量,这提高了他们交叉犯罪的几率,增加对其帮扶和矫治的难度,从而影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基于此,提出"打击与预防并举"治理模式,以减少和预防街角青年涉黑犯罪。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测量了流浪儿童这一社会边缘人群的主观幸福感.调查发现,尽管流浪儿童的生活满意度显著低于一般人群,并且时常为负面情感困扰,不少流浪儿童在街头也常保有积极的正面情感.  相似文献   

16.
以后现代女性主义为理论视角,研究青年女性的整形实践。基于深入访谈和虚拟民族志研究发现,社会互动和消费文化是使青年女性形成长相"丑"或"有缺陷"的自我认知并决定整形的关键因素。整形给部分青年女性带来生活的积极改变,甚至被青年女性视为对人生的自主选择和把握。然而,无论是从整形的标准还是从整形的过程和结果来看,整形给青年女性更多带来的是"虚假的自我"、主体的分裂和群体的分化。整形并不是女性所认为的"自我救赎",而是一种被迫选择。  相似文献   

17.
高勇 《青年研究》2007,(11):9-15
通过分析一项基于六城市的抽样调查数据,本文认为城市青年就业在经历着体制转变的同时,也经历了劳动力市场分化过程,处于次级劳动力市场中工作的城市青年比例越来越大,城市青年在一级劳动力市场与次级劳动力市场之间流动率比较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这一结论在社会政策层面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侨园》2016,(9)
正2014年8月16日下午,上海,一把吉他,一腔沙哑,一首自创的民谣曲风,拉开了红旗出版社新书《流浪歌手的回忆》在上海书展首发的序幕,引来无数读者驻足。这个带着浓郁自传色彩的歌手作者,就是刘健。同时出版的还有刘健创作的24首民谣。这部与众不同的奇书背后,是一个没车没房的中国穷小子与一位美联社女记者康瑞的爱情传奇……刘健说:"如今,有了心爱的妻子和幸福的家庭,牵手走人生,幸福而温馨。今后将在文字和音  相似文献   

19.
关于工业化与市场化的"双重转型"对城市资源分配规则作用的一个经典命题是:工业化与市场化进程是一个扩大自致能力以及减弱先赋因素对个体资源获得影响的过程。基于中国城市青年户住房产权获得的分析,结果发现:"双重转型"确实强化了青年自致能力与住房产权获得之间的关系,有较高教育文凭及专业技能的青年更可能拥有住房产权;"双重转型"减弱了制度层面先赋因素但却强化了家庭层面先赋因素对青年住房产权获得的影响,"80后"比"80前"青年因独生子女家庭结构这种家庭先赋因素更可能有优势地获得住房,但不可能因单位这种制度性先赋因素而更有优势地获得住房。自致能力与先赋因素对资源获得的影响力在"双重转型"背景下并不会呈现此消彼长的局面,在某些条件下反而可能同时强化。  相似文献   

20.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是政府的良心工程,然而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政策目前还处于一个低水平的阶段。存在救助对象范围不明确身份难甄别、权利义务失衡违规违法行为增多、救助经费短缺导致日常工作难维持、后续安置滞后引起循环救助、流浪乞讨儿童救助制度不健全等诸多问题。本文在对10个"救助站"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在分类管理、责罚落实、绩效拨款、服务提升、流浪儿童的重点救助等方面着力,从而将这项良心工程变成民心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