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张棣 《岭南学刊》2006,4(6):66-69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活动中形成的,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国共产党在八十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以恢复中华民族精神为己任,自觉传承民族精神,增强了党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在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内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培育民族精神的载体,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2.
社会转型中的民族凝聚力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现代化而引发的社会转型 ,全面地改变着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 ,从而不断重塑着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结构和内涵。与传统相比 ,民族凝聚力有了本质的不同 ;社会转型中民族凝聚力弱化存在着多方面的原因 ;社会转型对民族凝聚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凝聚力之间有着密切关系。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内隐形态的本质要素 ,从内和外、本质和现象、核心和核外的关系看 ,民族精神处于内在和核心的位置 ,民族凝聚力是民族精神的外化和表现。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联结、互相渗透 ,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总体说来 ,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消长呈现一种正相关性。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 ,促进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 ;中华民族精神的丧失 ,导致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削弱。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 ,能振奋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削弱 ,则使中华民族精神沦丧。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整合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就是我们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4.
民族凝聚力在当代的升华,是通过民族凝聚力的内核构成与人文特征顺应时代的发展进行整合与演进得以实现的。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使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内核构成进一步合理化;邓小平的"一国两制"理论使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聚合机制实现了适应时代需要的更新;邓小平关于"对外开放"和"发展是硬道理"等理论,使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凝聚张力得到空前的增强;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人文特征实现了从"偶象崇拜"到"崇尚民主与法制"的升华。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确立了新的走向,将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作为社会意识体系和价值体系,它对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巨大的精神主导与支柱功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找到了新的起点和动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找到了新的支点;它提出的改革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夯实了基础;“一国两制”方针则为国家统一与民族凝聚找到了可行性途径。  相似文献   

6.
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创造了举世公认的发展奇迹。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获得新的时代内涵。实践证明,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固然有其历史基因,但社会制度的影响也至关重要。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充分发挥铸造了历史平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走向胜利的旗帜。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文化家园建设离不开传统民族文化作为依托,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以优秀民族精神文化为基本内核,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其内涵,拓展其外延,将民族精神文化与现代文明对接。逐渐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民族凝聚力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的一种综合国力.梁启超民族凝聚力思想为我们后人提供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昭示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坚实基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民族凝聚力是国家统一、民族富强的强大基石;经济基础是一个国家民族凝聚力的坚强后盾;爱国团结、自尊自强是民族凝聚力不竭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兴盛传承的根基,是一个民族得以安定集聚的精神内核,更是一个国家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从文化层面研究民族凝聚力,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把握民族凝聚力问题的本质,这对于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民族凝聚力是以民族为载体的文化认同,当代民族凝聚力提升面临着新形势和新的挑战。生生不息的文化生命力,能够增强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向心力。建设文化强国,就是要通过整合、聚集文化资源,以形成持久、强大的文化认同,使民族凝聚力获得提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量化,需要将复杂的理论问题简单化为可操作的系统,其中,最为关键的是需要设计出测评指标和操作方法。民族成员的凝聚倾向则是民族凝聚力的外在表现,这种凝聚倾向可以通过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国家和社会的热爱程度得到近似反映。本文在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层级结构作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民族凝聚力(民族成员凝聚倾向)的量化测评的指标体系,由此通过问卷调查方法,从一个侧面对民族凝聚力进行量化测评。  相似文献   

11.
略论国际意识与高校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韦鸿鹏 《桂海论丛》2004,20(5):94-96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提升国际意识是弘扬和培育高校民族精神中的时代要求,强化国际意识是弘扬和培育高校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因此,高校必须将国际意识的内涵渗透到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中去,没有国际意识的民族精神是狭隘的,是没有生命力的;有了国际意识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开放、充满生机的,也是强大不可战胜的。  相似文献   

12.
邓卫红 《桂海论丛》2003,19(5):71-73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就历史性而言 ,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传统。就时代性而言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必须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主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体现在民族成员的行动中 ,要体现在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要重在教育。  相似文献   

13.
论民族文化的内涵与创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民族文化是中华伟大文明和灿烂文化中的瑰宝。本文就什么是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主要内涵,民族文化的科学创新进行了探讨,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民族精神是民族意识的精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柱,具有整体性、认同性、稳定性、凝聚性、延续性和先进性的特征。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点是"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内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中华民族精神更是增强综合国力,实现党的十六大全面小康目标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5.
统一战线的主题是大团结、大联合,其根本任务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归根到底是要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要从正确处理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等五个方面的关系入手,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特色与优势,实施统一战线凝聚力工程,凸显“三个导向”,突出“三个重点”。  相似文献   

16.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通过对中外不同国家对文化实力的关注,梳理20世纪以来综合国力论的发展演进,阐述文化实力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经过党的十七大以来的五年实践,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达到了新的高度,这集中体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历史角度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从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从八个方面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8.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西南少数民族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传统体育活动。这些体育项目历史久远,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体现了西南少数民族勤劳质朴、顽强拼搏、热爱和平、尚武爱国的民族精神。传统体育竞技活动具有健身、教育、娱乐、交往、凝聚、道德等重要功能。这些功能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仍然具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社会的发展,国家在治理模式、治理主体和治理重心等方面都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在此背景下,警务现代化作为国家治理进程中变革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在警务内涵、警务形式和警务职能重心等方面亦进行了相应的变化与发展,实现了与治理进程的契合。随着国家治理进程的推进,警务现代化需要在警务理念、警务主体与警务方式上做出进一步的变革与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