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邓玲 《理论导刊》2023,(1):22-28+58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十分重视工农、城乡关系。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城乡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推动我国城乡关系从“二元割裂”“统筹发展”逐步走向“融合发展”。中国共产党引领城乡关系发展进程中,社会发展规律是党引领城乡关系发展的根本遵循,对立统一关系是党引领城乡关系发展的方法原则,以人民为中心是党引领城乡关系发展的价值立场。展望未来,全面融合是新型城乡关系的发展之路,共促互补是新型城乡关系的形塑之理,乡村振兴是新型城乡关系的实践之力。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深度融合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琛  孔祥智 《理论探索》2021,(1):92-100,120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二者是互利共生的命运共同体,二者的深度融合是构建新型工农关系的题中应有之义。乡村振兴离不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当前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不高、土地资源存在错配状况以及农村资金净流出且存量不足,亟需注入优质城市要素以激发乡村活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为新型城镇化挖掘了新的人口红利、土地红利和资本红利。未来,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深度融合要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处理好“四对关系”,重点是破除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以小城镇为着力点构建新型工农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形成了党的创新理论。在新时期,党的创新理论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4.
郝时远 《瞭望》2022,(6):20-2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这条道路的实践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始终立足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国情;这条道路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  相似文献   

5.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在实现思想理论建设科学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相结,形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创新精神与实践品格的统一,是思想理论建设科学化的重要经验。提高思想理论建设科学化水平,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地位,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推动以人为本的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城乡关系从分离、差别到二元结构的固化,再至城乡关系的融合发展,这个历史进程部分地践行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二者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实现了首次互构。新时代的城乡关系已然出现了新的变化,而新马克思主义学派也继承更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重构了空间理论,进一步延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城乡关系的新变化与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动态演进之间实现了二次互构。基于二者双重互构的逻辑,城乡关系的融合与创新发展应汲取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时代精髓:尊重城乡发展的基本规律,规范资本与“人本”的界域;彻底翻转城乡不对等的理念,积极促成城乡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变革城乡融合发展的相关体制与机制,致力于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及向乡村领域的延伸;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及城乡融合发展的三元共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迈入新阶段。  相似文献   

7.
城乡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程中必须要认真处理好的若干重要关系之一。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城乡关系,都对城乡关系问题进行了较多的论述。中国共产党城乡关系思想历史演进的整体趋势是从以城市为中心、城乡分割、城乡分治向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转变。梳理、总结中国共产党城乡关系思想的历史演进和经验,对新时代我国推进精准扶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城乡发展一体化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战略,为我国处理城乡关系问题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对城乡关系统筹发展的认识与政策经历了几次重要的转变,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城乡关系思想与政策演进,对我们在新形势下探寻三农问题形成的根源,破解二元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22,(1)
成功的实践运动必须具备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建党、治党与强党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国共产党应对复杂问题的科学选择。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推进党内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遵循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连接是党内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根本方法,继承群众路线与群众观点的优良传统是党内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刘彦霞  张岚岚 《民主》2004,(11):10-12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和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其配套法规,作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法律保障,二十年来在促进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晁辛宁  王健 《学理论》2023,(4):75-77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事关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关键问题,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性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根本性问题,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实践中践行“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理论。  相似文献   

12.
赵旸 《学理论》2012,(25):30-31
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的历程,实际上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也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的基本过程.以历史发展的时间脉络为线索,梳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所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即国民大革命时期缺乏思想路线引领的阶段、土地革命时期初步形成的阶段和抗日战争时期正式确立的阶段.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原理、原则与中国的民族、社会实际相结合,通过不断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实践,丰富、深化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问题理论政策体系。在回顾与前瞻中考察中国共产党处理我国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可以发现,它有着独特的发展历程、理论形态和基本经验。着眼历史原脉、现实形态和未来走向,解析和总结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问题的理论政策和基本经验,对于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慧敏 《理论探讨》2024,(1):150-157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命题,赋予乡村振兴独特的思想内涵和意义空间,即以共同富裕为价值取向、以全面振兴为目标导向、以高质量发展为具体路向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乡村治理面临新的困境和挑战、乡村发展的民生供给与村民需求错位等,成为影响乡村全面振兴的症结和制约因素。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需要处理三大关键议题并作出路径安排:通过重塑城乡关系以释放农村生产要素活力,通过加强协同共治以激发乡村发展内在动力,通过精准谋划乡村振兴项目以挖掘农业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5.
60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历程与基本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熙国 《理论视野》2009,(11):19-23
新中国60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历了四个阶段:从1949年建国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初步尝试阶段;从文化大革命开始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遭遇挫折和艰难前行的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07年十七大前,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反思和探索中前进的阶段;2007年十七大至今,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全面推进阶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有三,一是必须做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工作,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特征;二是必须发挥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的重要作用,正确处理领袖、专业研究者和普通群众三者关系,充分发挥不同主体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作用;三是必须在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性,精髓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使各个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立足新时代,回顾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进程,分析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理论发展,总结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经验,对于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开创党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新局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论主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形成的创新成果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穿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始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处在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内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各阶段的理论名称不同,但理论主题是一致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从不同角度在不同层次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理论主题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认这一点,无论是发展理论还是推进实践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21,(8)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行,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早期以课程、社团、报刊、论战为阵地构筑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崭新空间,为新思想的荟萃提供了平台载体,为社会变革的孕育催生了新生力量,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宝贵经验。中国共产党坚持正面宣传和反面批判相结合、思想引领和政治引领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相结合。这启发我们应注重打造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完整链条,筑牢青年成长之魂、涵养青年成长之根、夯实青年成长之基。  相似文献   

19.
论农民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政府、社会、公民多元化主体也有着重要意义,不仅有利于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体现社会公平正义,改善政府多元治理,更有利于实现政府与市场上下互动共建城市的格局。通过对农民在城镇化中的基本地位、投资发展能力、生产要素构成、现有二元制度限制、均等化制度重点等方面的分析,从而提出中国新型城镇化应该坚持以农民为本的基本观点。坚持农民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主体,有利于实现城乡人口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更有利于维护公平正义,实现城镇化健康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20.
自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诞生以来的社会历史表明,凡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问题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能处理好民族关系,解决好民族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睦,否则就会影响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并最终损害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1]。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品质在中国的发展融合了本民族的特色,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为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