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是通货紧缩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是通货紧缩。从实际方面说,去年下半年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无论是通过直接增加需求还是通  相似文献   

2.
现在国人已经充分意识到通货紧缩这个敌人的厉害。但“物有一弊必有一利”,经济学家提醒人们,通货紧缩不只有灾难的一面,经济萧条对经济增长也有“正面功能”。周其仁认为,通货紧缩景气低迷导致的企业重组和创新活动密集,驱动经济增长沿着结构更新、质量品质提高和技术、组织创新的路径前进,会以“不创新就是死亡”的方法逼迫企业家发挥潜力,结果是“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樊纲说,我们不能再象过去那样,采用放松流动资金贷款,给企业“输血”、“撒胡椒面”等办法,因  相似文献   

3.
经济视窗     
﹃平稳、较快﹄今年经济发展主基调展望今年宏观经济走势,经济学家们认为,尽管中国还面临着一些长期问题的困扰和短期矛盾的挑战,但平稳较快增长仍将是今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基调。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对国内52个经济学家的信心调查显示,57%的经济学家认为,今年的经济增长会在8.5%以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谢伏瞻认为,中国经济仍然处于本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今年还将是一个较快发展的年头。他说,经过一年多来的宏观调控,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趋于缓解,不稳定、不健康的因素得到抑制,薄弱环节得到加强,这些为今年的经济增长打下了较…  相似文献   

4.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在50—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以后,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滞涨”便是其中之一。“滞涨”在60年代还鲜为人知,但到70年代已经家喻户晓,到80年代,经济学家已经开始从理论上进行研究。然而,何谓“滞涨”?其历史性质如何?产生的原因何在?西方经济是否已经摆脱了“滞涨”等一系列问题,至今经济学家们仍在继续探讨之中。  相似文献   

5.
<正> 确保经济增长以转换人气,改变长期以来贷款向国有企业倾斜的习惯,下决心较大辐度提高工人工资并增加农民收入“当前我国经济最突出和最迫切的问题首推通货紧缩”。这是著名经济学家杨启先启先日前对记者者谈到的。杨启先先生认为,能否尽快扭转通货紧缩的局面,不仅将直接影响我国1999年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而且对2000年及以后几年我国的经济走势,是向好的方向发展还是趋于恶化,关系极大。记者者就如何结束通货紧缩听了他的通盘思考。记者: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这次通货紧  相似文献   

6.
管理经纬     
《粤港信息日报》载文称——经济周期出现“拐点”已是现实 中国的许多事情,是形势比人强。七月间,为中国经济喝彩之声不绝于耳,其中最响亮的一词便是“拐点”。 当然最雄辩地论证“拐点”的,当数国民经济景气报告。一月之前,大家还在听信着100个经济学家的判断,GDP可能是7.6%,可眨眼功夫,国家统计局已急匆匆地发布了上半年GDP增长8.2%的数据,给人一个意外之喜。 人说宏观经济景气,要看三大需求——投资、消费、出口,乃为宏观经济的“三驾马车”,在连续三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下,投资对工业增长的巨大拉动作用毋庸置疑。至于伴随亚洲金融危机的过去和国际经济大环境的转好,出口增势日益强劲,亦成为经济加快增长的重要因素。至于消费,更是让人时时感受着来自资本市场以及消费市场的脉动:一边是住房、原油等价格开始上涨;一边是彩电、汽车市场爆发“价格大战”及原油加工量出现两位数的增长,这都意味着经济的快速运转正从产业链条的最上端开始启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发电量已接近两位数增长,广东、上海等经济发达省市还出现了多年未遇的供电紧张。 库存发生积极变化,被一些专家学者视作经济周期出现“拐点”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国家发改委宏观院提交本报的权威报告预计,今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速将放缓,第三、第四季度同比分别增长8.6%和8.2%,全年经济同比增长8.8%,比去年回落0.7个百分点。报告认为,我国经济增长将继续有所放慢,这是符合宏观调控预期目标的合理调整,并不意味着我国经济未来几年将进入“周期性的低迷期”。报告称,有三大问题将影响下半年及更长时间的宏观经济增长:房地产增长预期明显下调,但能否实现预期中的“软着陆”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出口增长可能明显放慢,将对下半年经济增长产生较明显的压力;金融货币政策显示偏紧,将对投资增长的稳定性产生影…  相似文献   

8.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邱晓华认为:一九九六年我国经济紧运行与软起飞并存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邱晓华日前指出,1996年我国经济紧运行与软起飞并存,宏观经济有可能在继续收缩中保持适当增长,市场物价涨幅将继续回落,但幅度较为低缓。邱晓华认为,1996年我国经济发...  相似文献   

9.
“中国输出通缩论”是2002年底,美国著名的投资银行——摩根斯坦利公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首次提出来的,他在名为《中国因素》的世界经济报告中,将2002年世界经济的疲软归咎于中国向世界大量出口廉价商品,致使许多国家出现通货紧缩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提交的春季报告认为,200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将达7.5%左右,宏观经济增长将有可能继续保持较快的速度。根据预测,如果国际环境渐趋平衡的走势不出现大的反复,中国宏观调控继续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基础,各项宏观调控措施协调配套,进一步积极扩大内需,影响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的通货紧缩趋势在今年将进一步得到  相似文献   

11.
国家统计局海南调查总队近期就海南省2006年上半年经济形势问题对经济类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上半年海南省经济在宏观调控中继续保持平稳、健康、较快的增长态势,呈现出速度、质量、效益、结构相统一的良好局面,专家对我省今年经济形势继续抱乐观态度。一、专家对上半年经济形势表示乐观这次调查共发出问卷35份,回收调查问卷30份,其中:对今年上半年全省宏观经济形势表示乐观的有85.7%;认为一般的有14.3%;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专家景气指数为185点,处于较强景气区间。对今年上半年全省微观经济形势表示乐观有42.9%,认为一般  相似文献   

12.
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预计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7%,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但是,当前经济形势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通货紧缩压力不断加大。集中表现为,民间投资不振,居民消费低迷,银行信贷紧缩,物价持续负增长,经济增长下滑势头仍未扭转等。在此情况下,国务院研究室宏观经济司副司长丛明认为:我国要实行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丛明说,去年下半年和今年,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债资金为1500亿元,连同银行配套贷款和地方配套资金,对于拉动经济增长起  相似文献   

13.
趣味概念     
2004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美济学家爱德华·普雷斯科特和挪威经济学家费恩·基德兰德。原因是提出了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叫板(批评)理论”叫板政府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经济出现衰退就是市场失灵了要政府干预调节,而这两位学者的观点正好相反,他们认为经济出现问就像自然灾害一样是自然反应,不需要政府干预。他们的理论是,即府制定出最优的经济调节政策也有可能被瞬息万变的市场变量冲淡,只能放弃。举例说,有人以捕鱼为生,台风来袭,他无法捕鱼,意味失但在刮台风的日子里,他在家结网——做资本性投资……从表面看,灾日子里…  相似文献   

14.
焦点概览     
宏观调控下一步如何走最近,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对我国52位知名经济学家进行了问卷调查。宏观调控下一步如何走是当前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一些经济学家说,转变政府职能是下一步宏观调控的关键。学者们认为,本轮宏观调控源于各地政府强烈的投资冲动,而投资冲动又主要是各地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需要和GDP政绩观催生的结果。因此,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变经济投资型政府为经济服务型政府是下一步宏观调控的关键。在调控措施上,一些经济学家说,下一步应以坚持使用“以市场和法律为主导”的调控手段。但也有经济学家认为,…  相似文献   

15.
●基本判断 :我国目前的通货紧缩尚属轻度●办法措施 :短期扩大需求 ,中长期注重改善供给据 1 999年 1 0月 1 3日《经济参考报》报道 ,中国社科院特邀顾问、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在“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秋季座谈会”上指出 ,对当前我国经济中存在的通货紧缩现象 ,既不可不以为意 ,也不可估计过重。应从实际情况出发 ,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好改革和经济发展中的问题通缩目前尚属轻度刘国光在分析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时指出 ,我国目前存在的通货紧缩还是比较轻度的。对于这种判断 ,刘国光强调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 ,物价总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16.
1999年,在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下,中国经济仍保持了稳定的增长,但经济生活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2000年,在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下,加上外部环境的好转,经济增长有望止跌回升,但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尚需在多方面作出努力。 2000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分析 从国际环境看,首先,东亚受金融危机影响最重的地区除印尼的经济前景因受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尚不明朗外,韩国、泰国、马来西亚都已出现明显的回升。日本经济1999年将实现正增长,GDP的增长率2000年还有继续加快的趋势,多数经济学家认为…  相似文献   

17.
正4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GDP同比增长7.4%。比去年四季度7.7%的增长回落了0.3个百分点。尽管7.4%的增速高于此前机构和学者7.2%和7.3%的预测,但在数据公布之后,关于中国经济会否硬着陆以及是否需要出台新的刺激政策的讨论并未平息。从一些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来看,处在经济换档期、结构调整期和风险释放期的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的确很大。比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一季度同比增长8.7%,  相似文献   

18.
日前,在国管局中央国家机关后勤干部培训中心举办的“机关事务大讲堂——经济学家系列谈”讲座上,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就“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形势与未来发展前景”作了演讲,详细阐释了中国与欧美经济新常态的不同之处,并指出要正确认识“新常态”,促进中国经济更好发展.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 林毅夫指出,我国经济“新常态”指的是增长速度的变化,要保持一个合理的增长速度,就是经济增长的中高速.  相似文献   

19.
东亚国家行政改革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东亚研究逐步纳入学者视野并成为显学的主要原因在于20世纪下半叶东亚人创造的“东亚奇迹”和九十年代末发生影响巨大的金融危机。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经悲观地认为,“今天,政策制造者正在意识到,现代经济面临着一个根本的宏观经济困境: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同时在私有企业、低通货膨胀和充分就业方面长期地取得成功。[1]然而,东亚国家恰好在于它能够在自由企业、低通货膨胀、充分就业、持续增长等方面同时取得成功。在西方人认为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地方,东亚人实现并持续地推进着现代化。[2]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在政治方面,东亚诸国逐…  相似文献   

20.
《就业与保障》2005,(1):36-37
3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未来一个时期企业将“增加”从业人数。这是记者从2004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调查结果发布暨宏观经济形势研讨会上了解到的。不过,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同时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尽管从业人数保持增长,但就业结构问题突出。其中,技术人员、营销人员等熟练的劳动力需求强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