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情注土默川     
1994年初春,作为一名民革党员,在土默特左旗人代会上,我被全票选为政府副旗长。转眼几年过去了,我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对自己的工作丝毫不敢放松,时刻将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并竭尽所能解难除忧,由此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及相关上级部门的好评。虽在体力和脑力上都感到辛苦,但能为第二故乡人民多做些好事实事,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心愿。一、扎根边疆,报效土默川在共和国成立的礼炮声中,我来到了这个世上。隔年,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的关照下,随父母从香港来到北京,生活在祖父彭泽民先生身边。祖父是著名的国民党左派…  相似文献   

2.
韩燕 《人大论坛》2012,(4):43-43
总算来到了梦想中的海滨小城,这里风景独好,徜徉于海天之间,心情格外舒畅。令我心动不仅是美景,也有美景,这里的海鲜出了名的好吃,但也出了名的“黑”。如果是我一个人,是不敢去海鲜店吃饭的,但我是跟团出来旅游,这么多人,有什么好怕的?  相似文献   

3.
张国焘之死     
1949年冬,一个寒冷的日子,张国焘携带着妻子和三个儿子离开台北,来到了香港这个既非共产党又非国民党统治的地方。在张国焘看来,这是唯一明智的选择。他对友人谈起他离开台北的原因时,这样说:“住在台北麻烦,国民党不时找我出反共的主意。并不是我怕共产党,不敢出主意,只是我出的主意,他们执行得非驴非马,共产党把这笔账记在我的头上,划不来。”这或许也是一种解释吧。  相似文献   

4.
常常看到某些专家学者和媒体说中国百姓消费观念落后,不敢消费,不会消费,更不敢贷款消费。还编发故事佐证说:中美两个老太太在天堂相遇,美国老太表白,住了一辈子好房,来天堂前一天才还清贷款;而中国老太则说,省吃俭用苦苦攒了一辈子钱,刚买新房只住了一天,就来到天堂。且不说故事是否荒谬,但不少人在“汽车成为领航消费品”、“银行存款7万2千亿元”的叫好声中,头脑发热。但我认为启动内需不要忘了国情。  相似文献   

5.
宋放 《中国妇运》2002,(5):17-17
在儿时的记忆中,康克清这个名字好似一个童话中的人物;在我上学读书时,她出现在我所读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故事书中;真正地了解和认识康大姐,是在我大学毕业,来到妇联工作以后。当时,我被分配在儿童部工作,为了尽快熟悉业务,我多方查阅资料,了解儿童工作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其中《蔡畅、邓颖超、康克清论儿童少年与儿童少年工作》一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  相似文献   

6.
孟宇曾有过一份工作,三年前从黑龙江省某专科学院毕业后,在一家保险公司做保险推销员,个月800多块钱的工资,干了5个月他就辞职了。“交了房租和伙食费,兜里几乎没剩下几个钱,每次同学聚会,我都不敢去,实在是囊中羞涩。”孟宇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相似文献   

7.
张俊如 《乡音》2014,(4):52-52
初识《乡音》是在2008年,那时,通过参加公务员考试,我从原来的工作单位来到滦县政协。刚到政协,我对政协知识知之甚少,更不知道政协工作应该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8.
一个警卫战士心目中的刘少奇记得那是我们从西柏坡来到北京不久的一天,组织上突然通知我,要调我到刘少奇同志身边当警卫员。说实在的,刚开始工作那阵子,心里还真有点担心和拘束,恐怕工作出了差错,挨首长的批评。但没过多久.就觉得少奇同志是那样平易近人,没有一点...  相似文献   

9.
时代呼唤民主时代需要科学焦润明1993年7月,我从北京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后,来到辽宁大学工作。不久,光荣地加入了九三学社。从内心感受上讲,我完全是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感召下入社的。我是学中国近代史专业的。从九三学社的历史中,我看到了永远是那么光彩夺...  相似文献   

10.
品茶三味     
我来到统战部门工作已经有20年的时间了,从青年到中年,有彷徨、有失落、有收获、有感动。回顾这些年来走过的风雨历程,我的内心充满着作为一名党的统战工作者的使命感与自豪感。  相似文献   

11.
拜谒赵朴老     
1993年,我从家乡安庆市来到北京,由全国政协常委、全国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李默庵将军推荐,在中共中央统战部华文出版社工作。毕竟是一个人独自在北京生活,日子一久,感到非常孤单,于是我想到了朴老。因为朴老是我叔祖段松亭的舅舅,我应称舅公,论亲缘关系,是我在北京唯一的至亲,我盼望着能够前往拜谒。我写信给老家的松亭叔祖,告知我的心情。  相似文献   

12.
《中国保安》2012,(19):27-28
我是武装押运战线上的一名普通员工,从事押运工作已经8年了,现:是天津保安华宝护卫押运有限公司第:五分公司的一名车长。我非常喜爱、珍惜这份工作,在这份工作中我感觉自己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实现。每天我和所有的押运员一样,在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的时候就来到了单位,  相似文献   

13.
用摄影机记录西藏的变迁次登[藏族]1951年4月11日,因工作需要,我从老家四川巴塘来到西藏,当时我还不满11岁。因为是藏族人,我作了一名翻译。我们先到了昌都。稍作休整,又开始了西行。一路上克服了重重艰险,步行全长达2760公里,于1952年初到达拉...  相似文献   

14.
尽管我并不是大学一毕业就分配到妇联,尽管我从未想过做“婆婆妈妈”的工作。但,我还是来了,来到了妇联。一干就是16年,而且“跳板意识”愈来愈淡泊。有人问我在妇联工作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妇联是一片绿洲,帮助我走向成熟;妇联的清贫磨练了我的意志;妇联的忙碌培养了我的勤  相似文献   

15.
我在2008年初来到沈阳市和平区南京南社区任残疾人专职委员。上任之初,我对残疾人工作一无所知,面对工作不知从何下手。在社区阎书记、同事们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我逐渐地熟悉了残疾人的各项工作。从残疾人的档案入手一项一项的熟悉,然后通过走访社区残疾人了解他们的需求,倾听他们的心声,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相似文献   

16.
我在调到兴安县委统战部任办公室秘书之前,是一名中学教师。当时我们学校的一位领导劝我还是不要到统战部工作,我确实也有点动摇,但“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的我抱着试试看、闯一闯的态度,忐忑不安地来到了兴安县委统战部。  相似文献   

17.
箴言人生     
关玉国 《现代领导》2007,(12):41-41
大概是2002年仲秋的一天.我到郑州出差.来到了外出必去的地方——新华书店.偶然在书架上看到了一本《名言小辞典》,信手拿起一翻,可以说是如获至宝,尤其是马尔顿“许多人的成功,是得力于一句格言的鼓励”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也就是从那一刻起,对于箴言我“一见钟情”。毫不夸张地说,五年来,每当工作之余,自己总是在浩瀚的箴言海洋里遨游。  相似文献   

18.
《就业与保障》2012,(8):6-6
小保:我是一家面粉厂的电工,4个月前,在一次作业中从梯子上滑落,致使脊椎受伤。企业按照医院的诊断,同意我休假六个月.并按规定向我发放工资。经过几个月的治疗,我的身体基本上得到了恢复,便悄悄地来到一家装修公司从事电器安装、电路改造等方面的工作,每天能赚50元。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进入了第三十个年头。作为千千万万改革开放成果的受益者之一,我进入民主党派机关工作已是第二十三个年头。抚今追昔,感慨万千。跨入统一战线,来到农工党机关工作,无疑是我人生旅途中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而其中一些刻骨铭心的片断,时常勾起我温馨的回味。  相似文献   

20.
光阴荏苒,转眼间到统战部工作13年了。13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人的一生能有几个13年?我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同党的统一战线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那是1984年底,我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分配到统战部工作。离队前,部队领导及同事问我的分配去向时,我说到统战部工作。他们几乎都是一个口气:这个单位清闲,省心,超脱,没有多少事干,工作也不累。我听了不禁愕然。所以,我是抱着一种试探的心理来到统战部的。上班了,暂时在秘书科工作。脱下军装换了新的环境,一切都是陌生而新鲜的。开始是接电话,分报纸,印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