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明”一词最先只是阴历二十四节气中一个节气的称谓,据汉代《孝经纬》所载:“冬至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汉代另一书《三统历》描述:“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到了明代,有《山堂肆考·时令》明确指出清明这一称谓的来由:“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亮,故谓之清明。”清明节也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大约始于周代,古时清明节的节期很长,前和寒食节(清明前三天)后和上巳节(俗称三月三)相连。从禁火冷食、祭祖扫墓到踏青郊游、娱乐活动逐渐演变丰富起来。清明节于1935年由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相似文献   

2.
用爱温暖2008     
宗和 《广东民政》2009,(1):57-59
翻开新年的第一张日历,我们送走了难忘的2008,迎来充满希望的2009。2008留给我们的记忆太多太多:“5·12”地震后,  相似文献   

3.
周恺 《民主与法制》2014,(17):56-57
这本书叫《名公书判清明集》,就其整体水平而言,是中国古代判词中最好的。这是一本由当时的名人写就的优秀公文和判决书的合集,写成于南宋晚期。“名公”指的是有名的人,“书”是指文书,“判”是指判词,“清明”指案件处理得清正明白。它与唐代的判词不同,唐代是拟判,清明集则是实判,也就是真实发生过的判词。所以这本判词集的选择标准不是辞藻华丽,而是“清明”,即案件处理得公正。  相似文献   

4.
<正>4月“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同心守护民族记忆第十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1日在上海举行。聚焦“同心守护民族记忆”主题,百余位两岸民俗文化学者和台胞、台生代表共同探究清明文化“慎终追远”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5.
节气的由来     
翻开日历,我们会看到诸如惊蛰、清明、谷雨等与天气,物候相对应的名词,它们都属于“二十四节气”,是古人通过对天象长期观察、反复探索后,发明出来的。 在节气创造出来前,古人曾对太阳位置变化进行过一丝不苟的观察与测量。至今保存最完好的最古老的天文台“登封观星台”,就是最有力的证据。这座位于洛阳东南登封县告成镇的古天文台,  相似文献   

6.
不能这样“火”匡钟1993年,中国的日历,一周就有4天是"火红"的;到了1994年,"火红"的日历一周又增加了一天。我们消防工作的方针是:"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然而,"预防"的道路千疮百孔,"火"已烧着眉毛了!经济越是发展,生活水平越是提高,安全保...  相似文献   

7.
有媒体称:2003年,殡葬业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十大暴利行业”榜单中,随后的几年,殡葬业继续占据着“中国十大暴利行业”中的一个位置。近几年,每逢清明,各地殡葬业就屡遭舆论的“狂轰滥炸”——“垄断”、“暴利”、“混乱”……原本是公益事业的殡葬业被冠以各种恶名……  相似文献   

8.
清明悟新     
“一年甘四节,父老重清明”。从小就接受了家中爷辈父辈常念在口中的这两句短语,于是,“清明”在我心中一直很重要。 说来也是,清明节前后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一改冬日冷峻枯黄的景象。江南有农谚:“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清明  相似文献   

9.
修羽 《公民导刊》2008,(4):53-55
今年,清明节首次首次成为法定节假日。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各地习谷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相似文献   

10.
清明,一种品质,对为官者来说,这是廉洁的信仰;清明,一个节气,对农民来说,这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农耕信仰;清明,一个节日,对每一个人而言,这是追思祭情的信仰。  相似文献   

11.
我十五六岁时曾痴迷于“农事”。我们家有个大院子,院里的菜地,被几户人家“分而治之”。我家那块地.由我和哥哥“躬耕”。我们在地里种了青菜、萝卜、南瓜、茄子、辣椒等物。自此,我懂得了“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道理;每到清明,我都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这句“农谚”。  相似文献   

12.
“不去挂坟”说邝文金某年清明,我回老家给先祖挂坟。其间耳闻一则“笑话”:某农夫,其兄约他一道去给祖宗挂坟,他愤然:“不去!祖宗老子专门搞我的名堂!”原来他兄弟二人,兄长一家人人健康,家道尚可;而他自己呢?三个儿子疯了两个,老二正常,可老二媳妇进门不久...  相似文献   

13.
到过中华艺术宫的游客都会在那幅多媒体“清明上河图”前流连忘返。不过,尽管高科技制作的影像有多么惟妙惟肖,但是只能观摩,无法参与体验。 其实,在距中华艺术宫才几公里的地方,就有一个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不仅能看能玩,还能徜徉触摸,这个地方就是被称为“上海最中国的地方”——豫园旅游区。  相似文献   

14.
段培华 《群众》2023,(10):64-65
<正>中国政治史上有一著名“官清河清”之问——试问官清易河清易?古代黄河屡次泛滥、河水长期浑浊,黄河水变清是天大的难事;古代官员缺少监督,官吏难免贪污,吏治清明同样可望而不可及。海晏河清、吏治清明一直是天下大治的象征。到底是河清容易还是官清容易,康熙年间的江苏巡抚宋荦有着自己的思考:官清才能河清。  相似文献   

15.
又到清明,作为联合国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明节是传统节日里“节气”与“节日”唯一重合的节日。“饮水思源”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据《梦粱录》记载:在古代,每到清明节这一天,无论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都会去上坟、扫墓、祭祖,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本期“前沿记录”特选登此组稿件,以感念我们这个民族传承不息的特有文明。  相似文献   

16.
余吕春 《台声》2011,(4):70-71
3月19日,由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与台湾中华两岸人民文经交流促进会联合举办、祥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的首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在上海西郊宾馆举行。此次论坛的主旨是“弘扬清明文化优秀传统,促进两岸社会和谐共生”。来自两岸的120余位专家学者、嘉宾齐聚一堂,围绕清明文化这一主题,进行了交流和研讨。  相似文献   

17.
小时候,每当快到除夕的时候,当家的祖母就会不时地给我精神鼓励:“孩子,争取考出好成绩,年夜围炉奶奶给你做好吃的。”在上个世纪“以粮为纲”的年代,吃的问题总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而年夜围炉则是一年中最具诱惑力的大餐。听了祖母的话之后,我巴不得日历很快就撕到那一天。  相似文献   

18.
不知从何朝何代起,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田蓬镇郎恒村委会和广西那坡县百都乡下辖的几个村子,每逢清明时节,人们都会自发地聚集在弄流与长安两个村子之间的山梁上赶街,当地人称之为“清明街”。  相似文献   

19.
立璋 《辽宁人大》2007,(12):25-25
岁尾年关,吐故纳新。当地方人大换届选举渐近尾声之时,其人代会也将陆续召开。此时,有必要呼吁:莫将人代会开成“官代表”的“官代会”。  相似文献   

20.
盈励  喻湘泉 《当代广西》2009,(8):M0002-M0002
“三月采茶茶叶香,清明过了雨前忙。大姑小姑入山去,不怕山高村路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