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印尼经常有人称华人为“经济动物”,或把华人说成满身都是流着经商的血液,从印尼华人的历史来看,印尼许多华人经商,是因为环境使然。  中国古代自西周开始,各朝代政府都是实行“抑商重农”的经济政策。二千多年来的文化传统也使中国人产生“轻商”的思想,社会职业的排列是士农工商,商排在末位。早期在印尼定居的华人,也不是全部都经商,阿拉伯旅行家马素提在《黄金牧地》的记载,公元943年就看到苏门答腊南部的华人是在务农的。  印尼华人的商业经济是在十二世纪以后逐渐形成的。十二世纪印尼与中国发展商业贸易关系,中国商船…  相似文献   

2.
尹允镇 《东北亚论坛》2006,15(6):110-114
巫俗发源于中国的东北,给日本的古代文化以深刻影响。这一点反映在记录在《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的日本的古代歌谣上。记录在《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的古代歌谣是日本古代社会生活的产物,从《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的日本古代歌谣看,日本古代非常盛行巫俗文化。所以那时产生的歌谣如情歌、挽歌、相闻歌、祝酒歌、祝福歌以及乐府歌谣都不能不带有巫俗文化的影响。而这又是日本古代文化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3.
印度教又称“新婆罗门教”。它是4世纪前后,由婆罗门教吸收佛教、耆那教等教义和民间信仰演化而成。经8世纪印度著名哲学家商羯罗改革,逐步形成现代的雏形,主要经典有《吠陀》、《奥义书》、《摩诃婆罗多》等,基本教义与婆罗门教类同。后逐步形成毗湿奴教、湿婆教和性力派三大派列①。巴厘印度教(Agama Hindu-Bali)②是印度教与印尼巴厘岛本土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的别具特色的宗教。以往许多介绍巴厘印度教的文章,大多以描写巴厘岛宗教风俗现象为主。但是,倘若要更加客观深入地认识巴厘印度教的实质,还必须顺延印度教在印尼,特别是巴厘岛传播…  相似文献   

4.
关于俄罗斯政治文化对其外交的影响 ,目前学术界已有初步的研究。本文在此基础上 ,揭示俄罗斯独特的政治文化即欧亚文明、东正教理念和政治上专制主义的文化特质对其外交的影响 ,并联系实际进行深入的分析。一、俄罗斯的政治文化及其特征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心理方面的基本倾向 ,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所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 :即对权威的态度 ;对真理的信仰或观念 ;决策方式上的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 ;对于热爱、疏远、拒绝、信仰或猜疑等行为的感觉、认识和见闻 ;以及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 ①。政治文化包括认知取向、情感取向…  相似文献   

5.
拉丁美洲,这块遥远而又神奇的大陆,正不断引起我国人民的浓厚兴趣。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拉美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日益活跃,我国人民与拉美国家在各个方面的联系越来越广泛,我国学者对拉美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在这一形势下,人们迫切需要有一部能全面反映拉美历史、查阅便捷、资料翔实的工具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编著的《拉丁美洲历史词典》的出版,无疑是广大拉美历史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以及从事拉美工作人员的佳音。这部词典是上海辞书出版社计划出版的多卷本《世界历史大词典》中的一个分卷,共收词5000多条,约140万字,并插入照片160余幅,附有十余幅有较高参考价值的历史地图和大事年表,可供读者查询。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民和印度尼西亚人民有着传统友好的历史关系.西汉武帝时,我国航海家开辟了从广东到印度的航道,在马六甲海峡和印尼商人进行贸易以来,经过唐宋元时期,中国与印尼的贸易关系已日益频繁.到了明代,由于中国与印尼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需要,两国之间使节的往来,贸易的活跃,物质文化的交流都进入了新的阶段.本文通过明代中印(尼)贸易的论述以及它对印尼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论证明代中国与印尼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后"伊斯兰国"时代,印尼亲"伊斯兰国"组织仍处于持续扩散与活跃中,其极端主义信仰越发顽固,行动则更难防范。同时,印尼对亲"伊斯兰国"恐怖分子"去激进化"改造失利。极端主义伊斯兰政党兴起对印尼赖以立国的潘查希拉原则构成了潜在的威胁。为遏制后"伊斯兰国"时代恐怖主义的挑战,印尼政府修正了之前较为温和的、被动防守型的"柔性反恐"战略,其反恐态度转而趋向于强硬和先发制人。印尼反恐战略的转型取得了积极的遏制效果,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不过,当前转型中的印尼反恐战略本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尚不能消除恐怖主义的根源,印尼甚至有舆论认为反恐战略的转型是对印尼民主制度和人权安全的一种侵害,这给印尼未来反恐带来了相当大的压  相似文献   

8.
一、五十年代印尼华人社会的“再华化”五十年代印尼步入民族建设阶段。需要调动全国各族的积极因素共同建设国家。作为印尼统一民族构成部分的华人,其经济是印尼民族经济的构成部分,其文化是印尼民族文化的构成部分,因此华人社会理应顺着印尼社会的变化、印尼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华人社会理应顺着“当地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当时印尼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却促使着华人社会往“中国化”的方向发展,这种“再华化”的社会现象是五十年代印尼国内外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印尼是全世界伊斯兰教徒最多的国家。在2亿多人口中 ,穆斯林占90%左右。不过 ,印尼又是宗教相对宽容的国家。居民可以选择信仰六种宗教之一种 :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和孔教(孔教在苏哈托政府执政后不被承认为宗教)。但必须在身份证上予以注明。印尼华侨华人(以下简称“华人)约有800万(一说超过1000万) ,是全球华侨华人最多的国家 ,95%以上已经加入印尼国籍。在六大宗教中 ,佛教是华人信仰的主要宗教之一。本文主要论述华人信仰佛教的历程和现状。早期印尼佛教与华人佛教曾在印尼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公元2世纪前后 ,一批…  相似文献   

10.
《战国策》的思想价值在于一个“真”字,是战国策士们追逐功利的形象和新兴封建势力不加掩饰的唯利本性历史面貌的真实写照,客观地反映了战国策士以“利”为准则的立身行事和价值取向的两面性:一方面,代表着新兴势力的拼搏进取精神;另一方面,却带来了欺诈、贪婪和种种社会病态,产生阻碍历史进程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1.
泰国华侨华人民间信仰的特点及其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信仰是一种植根于人民群众中的、古老而又特殊的宗教文化现象。早期华侨出国,不仅给泰国人民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而且也把中华民族的民间信仰等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泰国。于是寺庙便随着华侨的足迹遍布到泰国各地,并与会馆、学校构成了泰国华侨社会的三大特征。华侨华人民间信仰与泰国当地民族的其他宗教信仰通过长期的接触,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以后,必然会产生一种新的信仰。但是,它必须经过一个漫长的形成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同时也是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之一。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曾将人类历史文化归并为四大文化体系;即波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欧洲文化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和印度文化体系。其中印度文化体系与中国文化体系同属于一种类型,即东方文化,二者有共同特征:首先,历史悠久,当世界其他许多民族的文化还处在荫芽状态的时候,它们的古代文化就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了;其次,他们的文化具有连续性与稳定性,尽管印度历史上曾长期多次遭受外族的征服和统治,盛衰隆替,变化更迭,  相似文献   

13.
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前的印第安人原始部族时代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拉丁美洲文学根据社会发展的阶段和文学自身发展的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一、古代印第安文学时期,包括玛雅文化(公元四世纪至十六世纪)、阿兹特克文化(公元十二世纪至十六世纪)和印加文化(公元十五世纪中叶至1525年)。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以神话传说、诗歌和戏剧为主,如讴歌印第安基切人、堪与荷马名著《伊利亚特》媲美的《波波尔·乌》,以叙述宗教礼仪为主兼及文学、历史、天文和医药的巨著《契伦·巴伦之书》,反映印加公主与武士之间爱情故事的戏剧《奥扬泰》等。它们构成了拉美文学辉煌的开端。  相似文献   

14.
梁薇 《东南亚纵横》2006,(11):65-68
《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①之一,以其曲折动人的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奇巧的故事结构,受到民众的喜爱,堪称中华文化的瑰宝。梁祝传说和以梁祝传说为内容的其他艺术形式,如: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以中国浙江  相似文献   

15.
《岭南摭怪》是越南的一部重要古籍.该书收集了数十篇神话、传说,其内容广泛涉及越南历史、文化、民俗等,是研究越南古代社会各方面状况的一部有价值的参考资料.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研究人员一直难以见到该书.1991年初,河南中州出版社出版了由郑州大学历史系戴可来教授和笔者共同校点的《<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一书,终于为我国的越南史研究工作者提供了一批有参考价值的越南史料.然而,由于当时未能找到由乔富撰写的《岭南摭怪》一书的跋文,遂由戴可来教授根据越南文化出版社1960年  相似文献   

16.
宗教是俄罗斯民族性格中的"圣经",是俄罗斯文学艺术的重要精神氛围,也是文学艺术创作的题材来源.了解反映宗教意识的作品,也许是深入了解俄罗斯人、理解俄罗斯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发源于中国的城隍信仰,传入越南后,与越南本地的民间宗教信仰相结合,形成具有浓厚越南民族文化特色的城隍信仰。对比中国与越南城隍信仰异同,探究造成异同的原因,有助于深入了解越南文化及其文化中的中国因素,为进一步探究中国与越南在文化上的共同性与相异性服务。  相似文献   

18.
编者的话     
在全球化和民族主义的双重作用下,尽管拉丁美洲一直在持续不断地吸纳外来文化,但它同时也保持了本土文化的核心和民族特征.《作为拉美大陆文化特征的"团结精神"与人民式的"全球化"》一文指出,民族特征是人民在生活中、在历史上,尤其是在共同斗争中锤炼出的一种集体品质;"团结精神"作为拉美大陆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而彰显于世,它是基于一种感情色彩浓厚的兄弟情怀,由拉美历史上的先驱们发扬光大,并溶于人民的血脉之中;当今时代需要一种人民式的"全球化"来抵御由强权左右的资本主义式全球化,而"团结精神"正是人民式全球化的文化基石.  相似文献   

19.
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国家印尼,其新任总统也提出"海洋强国"的施政理念。由此引发印尼社会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中印尼合作前景的强烈关注与讨论。本文聚焦印尼社会各界对"一带一路"的反应与讨论,从3个方面,即"一带一路"是中印尼合作的新机遇、"一带一路"是"威胁与控制"、"一带一路"可能引发印尼的社会冲突,来考察与分析印尼社会各界对"一带一路"的认知。本文认为以下3种观点值得关注:第一是印尼政府相关部门与相关利益群体对"一带一路"倡议抱有积极的认知与反应,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中印尼合作与印尼发展;第二是知识界精英则普遍保持谨慎、怀疑甚至批评的态度,认为"一带一路"负面影响较大,是"新殖民主义扩张"的表现;第三,有学者警告关注中国在印尼影响的扩大与加深可能会激化一些社会矛盾。毋庸置疑,"一带一路"为中印尼合作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需要中印尼双方共同关注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消除负面认知与影响,努力推动中印尼双方关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东南亚有华人华侨 2 0 0 0多万 ,其中印尼有 70 0余万。广大华人华侨在印尼独立和经济建设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始终没有获得公正的社会地位 ,排华事件此起彼伏。(一 )沧桑历史中国与印尼群岛的交通关系 ,最早可溯至汉代。据阿拉拍人马素提游历南洋群岛后所著《黄金牧地》一书记载 ,在公元 943年 ,就有不少中国人在苏门答腊岛上耕种。明朝郑和七下西洋 ,促进了与东南亚的关系 ,同时也鼓动了华侨的移殖。鸦片战争后 ,中国门户被打开 ,清政府允许人民移徙海外 ,而英、法、荷等国为开发东南亚殖民地需要大量劳力 ,招募了许多华工 ,即所谓的“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