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论国际劳工标准的国内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劳工标准的国内适用主要是指国际劳工公约的国内适用问题.我国批准的国际劳工公约必须通过制定、修改或完善国内劳动立法的方式间接地适用.目前,我国已经批准的国际劳工公约对国内的劳动立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今后,我国应调整批准公约的策略,将重心转向国际劳工组织确定的时新公约,充分利用公约中的弹性条款,并确保相关国际义务的履行.  相似文献   

2.
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背景下,劳动标准的全球化趋势不可避免.通过对不同国家核心国际劳工标准落实情况的比较,得出了公约是否批准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并不成正比例关系等结论.我国由于经济发展状况、政治体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没有完全批准8个核心劳工公约.在全球治理的背景下,中国工会应该坚持既有的批准国际劳工公约的立场,既反对将劳工标准与贸易挂钩,又要积极应对劳工标准对贸易的影响,配合政府在劳动教养制度的废除、集体合同制度的完善等诸多方面与国际劳工标准接轨.  相似文献   

3.
中国入世与国际劳工标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中国的入世,中国政府和工会对国际劳工组织及国际劳工标准越来越关注,并加快批准国际劳工公约的步伐。目前,中国共批准了23个国际劳工公约。面对自20世纪90年代起西方国家提出的要将国际贸易与国际劳工标准挂钩的主张,中国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对于加快批准国际劳工公约应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  相似文献   

4.
我国“劳动法”对接CPTPP劳工条款有利于我国融入国际经贸规则体系,也有利于避免社会倾销调查。我国“劳动法”对接CPTPP劳工条款的制度框架包括原则性条款、实体权利条款、组织性条款、实施条款和纠纷解决条款。我国“劳动法”与CPTPP劳工条款接合的法律方案可分为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国际层面可利用双边协议争取劳工标准实施的缓冲期、利用程序性规定防止争端解决程序滥用、适时推进结社权和集体谈判权相关公约的批准。国内层面可在海南自贸港提前试行CPTPP劳工规则:在强迫劳动方面,重点推动服刑人员报酬制度改革;在职业歧视方面,重点推动户籍制度改革以消除基于户籍的制度性歧视;在结社权和集体谈判权方面,可参考借鉴CPTPP缔约国越南和新加坡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发达国家提出公平贸易的理念,主张国际投资和贸易活动中应关注劳工问题,通过贸易手段推动落实劳工标准。西方发达国家力图在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机构制订的贸易规则中加入涉及劳工等问题的社会条款,但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对,无法取得突破。于是,美国、欧盟等国家要求在双边贸易协议中加入劳工条款。目前,我国正在与美国开展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即将开启与欧盟的投资协定谈判。这些谈判案文都涉及贸易与劳工挂钩问题。我国长期坚持反对挂钩的立场。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政府更加重视社会公平和民生事业,我们已经具备了落实劳工标准扎实的立法和实践基础,可以接受将劳工条款直接融入到投资贸易协定之中。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行宪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地方性法规、规章对公民享有的文化教育权利都有明确的规定。本文仅就我国教育立法工作的一个侧面,反映我国的人权保障,即探讨我国的教育立法与人权保障问题,从而推动我国教育法制建设和人权保障法制建设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受民主化改革的影响,缅甸政府近些年积极推动劳动立法建设,并积极承诺遵守国际劳工标准。 在此背景下,中资企业在缅甸面临的劳工风险不断加大,立法标准的提高造成了用工成本的上涨,工会运动的兴 起加重了企业面临的劳资纠纷压力,西方国家政治力量的干预使得劳工问题亦具有政治化的风险,影响了我国“一 带一路”倡议在缅甸的推进。为此,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当密切关注缅甸劳动立法改革动向,建立健全生产行为守则, 并加强企业的集体谈判能力建设,以降低企业经营的劳动法律风险,促进投资的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相平衡, 保障“一带一路”建设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SA8000标准是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宪章、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世界人权宣言制定的。SA8000是全球首个有关企业道德规范的国际标准,其核心是劳工标准。企业若达不到 SA8000标准,产品出口将会受到限制。工会组织应因势利导,推动企业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9.
出口加工区外资企业、跨国公司集中 ,劳动关系异常复杂而敏感 ,工会工作最具挑战性。本文对菲律宾、马来西亚、毛里求斯三国出口加工区劳动关系、劳动立法、工会组建、会员培训以及经济全球化、国际劳工公约的研究、运用 ,对在国外工作的工人的权益保护等课题进行了介绍 ,还对我国特区、开发区工会借鉴其经验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集体争议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我国处理集体争议的立法和机制还不完善,通过何种途径和机制来处理集体争议,是完善劳工立法和劳工政策的重要问题。本文讨论三方机制在集体争议处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国际和国内经验的介绍、分析,试图探索这一机制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劳动合同立法:寻求适用的立法取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在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中,出现了“权益保护”论者和“成本优势”论者的争论。争论陷入了利益规范的争论,即诸多劳动标准多少、高低、宽严等的争论。其实,他们有着共同的立法取向,即利益规范取向。立法应是基于“基准”利益的权利规范取向,而不应是利益规范取向。权利规范取向,还应该是劳动者权利规范取向。寻求这种取向,可能使上述争论达成共识,能够更好地保障劳动者的利益,同时避免丧失劳动力成本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师劳动权利立法与保障机制缺乏,加剧了体育教师劳动维权抗辩的难度。因此如何在我国体育教师劳动立法层次结构的基础上,保护体育教师劳动权利及目前立法缺陷,提出体育教师劳动权利的法律救济,对完善我国体育教师劳动立法和保障机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如果从人权和公民权利的角度出发,就不能仅仅把"职工合法权益"理解为职工所拥有的、直接与劳动关系和劳动过程有关的权利,而应该理解为职工作为人、作为公民所拥有的、受到宪法保护的基本人权和公民权.不言而喻,工会也应当是这种意义上的"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  相似文献   

14.
研究表明冲突是劳动关系的本质特征,而实现和谐劳动关系的途径是平衡主体权利,通过集体调整的方式,用合作解决冲突和矛盾.冲突性是由市场经济下生产资料占有程度和劳动目的不同,以及由此导致的利益差异所决定的.而利益、权利、制度的失衡就会造成冲突的激化,而平衡是实现和谐劳动关系的主要途径,集体调整则是平衡的有效手段,所以政策和法律也应以平衡主体、权利和过程为导向,以集体劳动关系为重点.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通常将个别劳动合同称为劳动契约,而将集体劳动合同称为团体协约。中国劳工立 法较迟,团体协约立法则更晚。国民政府有关团体协约的立法最早可以追溯至 1929 年《劳动法典草案》的编纂, 其后在《工会法》起草过程中也有团体契约权的规定。延至 1930 年,国民政府正式颁行《团体协约法》,这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集体劳动合同的专门法律。《团体协约法》的出台因应了当时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劳资冲 突的实际需求,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16.
《刑法修正案(八)》将情节严重的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行为规定为犯罪,立法旨在于通过这种严厉的刑罚措施,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进行更好的保护。肯定的是,欠薪入罪能够从某种程度上缓解用人单位不支付劳动报酬的问题,但是由于社会关系尤其是劳动关系的复杂性以及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司法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行政机关工作的不确定性,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工作衔接的不稳定性,该立法并未能更好地对劳动者权益进行保护。行政前置具有何种地位、有关部门如何界定、责令的方式和性质如何确定,都是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中值得研究的问题。"行政前置"的增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存在不合理处。(1)  相似文献   

17.
工资集体协商立法以"协约自治"制衡理论为依据,通过劳资双方权利设计、政府部门权力限制、民主管理制度等配套制度的支持,实现劳资双方自主沟通并确定劳动条件。相关案例说明,工资集体协商实践存在四种类型,都可以用"统合协作"理论进行统领:在集体劳动关系的建立过程中,政府参与是主要条件,劳资协作是发展趋势和追求目标。"统合协作"实践是实现"协约自治"立法的合理路径,因为从全球发展趋势来看,"协约自治"需要政府的介入;从2014年以后的实践来看,"统合协作"的实践状态正在向"协约自治"的立法要求逐步转变。  相似文献   

18.
事实劳动关系是在我国特定劳动法律背景下出现的一个过渡性概念。对事实劳动关系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进行认定,正确把握其所反映的法律关系的本质,有利于明确适用法律,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9.
无效劳动合同的立法严谨而又切合实际,不但能够保护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利益,也能够促进我国劳动关系的稳定、和谐、健康发展。如果无效劳动合同的法律规范滞后于社会现实或法律调整过于超前,其产生的结果可能与立法宗旨背道而驰,不仅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利益会遭受损害,也会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健康有序运行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确立无效劳动合同立法的基本原则,是无效劳动合同立法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