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青少年吸毒已成为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调查发现,海洛因等传统毒品的供应和需求有所遏制,但冰毒等合成毒品的滥用呈上升趋势。为了深入了解上海市青少年吸食合成毒品的实际情况,深刻把握滥用合成毒品青少年群体的群体特征、行为特征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为有效遏制合成毒品在青少年群体中的蔓延、预防青少年犯罪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笔者与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上海市中致社区服务社两家社团合作开展了针对上海市100个吸食合成毒品青少年的个案研究。研究对象按随机抽样原则选取,由社工一对一深入访谈,研究对象范围基本覆盖上海市所有区县。  相似文献   

2.
毒品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泛滥,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国际社会的安宁。据联合国有关世界毒品问题报告提供的数据表明:截止1997年,全球吸毒人口约为2.18亿,并每年正以3%~4%的速度增长;毒品蔓延的范围已扩大到五大洲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且出现吸毒人群日益年轻化的趋势。在我国,曾经销声匿迹的毒品也随着国门的打开又死灰复燃了,吸毒人员日益增多,根据国家禁毒委员会的最新统计,目前全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已达54万人,而实际吸毒人数还要多,在这些吸毒人群中,17-35岁的青少年占85.1%。因吸毒而诱发…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吸毒人数在不断上升,特别是在青少年中不断蔓延。“禁毒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本文结合本人担当中学法制副校长的实践,从影响青少年吸毒行为的主要因素和青少年吸毒行为的心理特征出发,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在预防青少年吸毒工作的独特价值与功能,重点阐述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预防、矫正吸毒的途径与应当注意的四个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的青少年吸毒问题日益严重,而且有继续恶化的趋势。本文主要从三个角度对青少年吸毒的心理成因做了分析:一是青少年对毒品所持的态度不正确;二是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方面存在矛盾性,而这种矛盾性及在这种矛盾下所形成的一些心理倾向同吸毒行为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三是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对吸毒成因进行探讨,认为吸毒行为的产生主要是本我、自我与超我的不平衡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吸毒问题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毒品问题是国际社会公害,而青少年吸毒问题尤为社会关注。当前上海毒情十分严峻,吸毒人员约1.7万,青少年占54.2%。海洛因等传统毒品问题尚未解决,摇头丸、苯丙胺类毒品滥用愈演愈烈。无知好奇是青少年染毒的主要原因,而社会和文化环境的负面影响已成为滥用毒品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要转变两个观念:青少年吸毒人员既是违法者也是病人,部分更是受害者。禁毒政策应以治本为中心,加强毒品预防教育。标本兼治,打防并举,发动群众,并以此为基点,提出几项具体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据国务新闻办分室2000年6月发表的《中国的禁毒》白皮书上称,我国公安部门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1999年为68.1万人。按照国际上对吸毒人数的统计惯例,每发现一个吸毒者,就证明还存在着4个隐性吸毒者。按《中国的禁毒》白皮书,官方的数字是吸毒者68.1万这就是说,我国已有270多万的吸毒者!更严重的问题是:青少年是最容易受到毒品侵害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7.
目前贵州省古少年吸毒群体庞大,滥用新型毒品问题日益突出,因吸毒诱发违法犯罪及感染艾滋病情况严重,青少年零包贩毒形势严峻。贵州省青少年毒品违法犯罪的治理对策主要分为教育对策和行政对策,其中教育对策主要包括家庭预防、学校预防和计会综合治理预防。行政对策主要包括,加大禁毒力度、严格管理外出务工人员;加大行政处罚的力度;完善强制戒毒措施,加强戒毒治疗;加强对精神药品、麻醉药品的管理。  相似文献   

8.
一、青少年吸毒行为的严重性我国90年代的有关统计表明.多数的吸毒者是青少年.实际生活中,青少年是最易受到毒品诱惑的“高危人群”,吸毒所带来的迷幻作用以及那种飘飘欲仙的自我感觉特别能吸引青少年。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C省监管场所(拘留所和强制隔离戒毒所)中25岁以下吸毒人群(共201名)人口学特征、毒品使用状况、吸毒原因、偏差行为、接受戒毒治疗情况等的问卷调查,对吸毒青少年毒品使用的状况获得大致的了解。并在对问卷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学校开展的毒品预防教育工作至关重要,在全面开展一级预防教育的同时,重视二级预防教育,并普及中职教育;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应重点提高青少年对毒品的正确认知,注重社会生活技能的训练以使青少年获得防毒、拒毒能力;更新教师毒品预防的理念。  相似文献   

10.
随着粤港两地24小时的通关,内地娱乐场所相对低价的消费,毒品相对便宜的价格,吸引着众多的香港青少年跨境到广东珠三角地区的娱乐场所吸毒。分析香港跨境吸毒青少年的人员特征,有利于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查处措施。在已有合作基础之上,粤港两地应当根据查处侧重点的不同,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积极推进区际合作,共同遏制港青少年“北上”吸毒。  相似文献   

11.
对于青少年吸毒原因的分析应当从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是环境诱因,青少年的特性决定了其主要是通过朋友圈获得接触毒品的机会;第二层次是人格缺陷,青少年在面对"毒友"的诱惑时无法理性作出选择,主要是因为其在长期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人格缺陷,使得其自我调节能力不足,难以抵挡毒品的诱惑;第三层次是青少年人格缺陷的形成在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青少年吸毒行为的预防应当坚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从其人格缺陷的形成及影响因素入手进行预防,以达到"治本"效果,另一方面是从具体环境入手进行预防,以达到"治标"的效果。针对青少年吸毒的特点,不能忽视"治标"的预防,以情境预防消除吸毒客观条件、消退青少年吸毒主观动机,具体措施为:修改《刑法》中有关毒品犯罪的规定、加强对吸毒行为的处置力度以及建立具体的控制环境。  相似文献   

12.
浅析青少年吸毒的群体性特征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吸食毒品并非一种孤立的个人选择和行为,在毒品的获得、尝试、吸毒的“高峰”体验、吸毒亚文化的习得与传承、社会压力的消解和吸毒行为的认同,以及复吸行为的发生等方面,青少年吸毒都呈现出明显的群体性特征。因此针对这一群体性特征,有必要相应地调整和完善青少年的吸毒预防及矫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毒品,这个全球性的公害,正以旋风般的速度肆虐世界各地,可以说,现在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不受到毒品犯罪的威胁。据联合国国际麻醉品管制署统计,全世界吸毒人数约达2.4亿,约占全球总人口的3.5%至4%,并且每年以3%至4%的速度增加。我国在毒品疯狂的肆虐下也未能幸免。80年代以来,在国际贩毒活动的渗透和刺激下,毒品再一次祸害我国,并迅速蔓延。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毒品的吸食及贩卖,已经成为全球日益严峻的重大社会问题。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在世界毒品泛滥潮流的冲击下,在过境贩毒的直接诱发下,种毒、吸毒、贩毒现象悄然渗进祖国和神州大地,并且愈演愈烈。为了彻底铲除毒品犯罪滋生、蔓延的土壤,本文试对毒品犯罪的原因及其社会控制等问题,作一些初探。  相似文献   

15.
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和外在因素交互作用增加了其早期接触毒品和最终成瘾的倾向。个性特征主要包括:生物学和基因倾向、个人性格特征、较差的认知和情绪控制,以及压力的负面作用;外在因素包括:贫穷、经济不平等、家庭功能障碍、侪辈的影响,以及幼时和青少年时期遭受的虐待。调研证明,吸毒人员第一次接触毒品时年龄均在青少年阶段,预防青少年吸毒尤为重要。预防青少年吸毒的策略,除了沿用现有的一些做法外,还应进一步加强学校期间的健康教育,家庭对其社交活动予以适当控制,深化社会组织服务。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打开了长期封闭的国门,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但一些腐败丑恶现象也趁机沉渣泛起,死灰复起,毒品犯罪现象又象幽灵般地在游荡.80年代初,广东的中心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开始遭到“白色死亡”的渗透.少数国际毒品犯罪分子企图趁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之机,把毒品非法带进我国,然后走私偷运往境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牟图巨额暴利.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出现了贩毒、吸毒合为一体,以贩养吸的恶性循环,其时已出现了青少年受毒害的现象.1988年至1990年广东破获的毒品案已相当于前8年的总和,而查获的吸毒人数也成倍增长,1989年比1988年上升了5.7倍,1990年比1989年上升了7.1倍,其中的70%为青少年.而局部地区更为严重,如其时的宝安县沙井镇,青少年吸毒的比例占当地吸毒人员的90%以上.  相似文献   

17.
为了防范青少年吸毒,应当积极开展毒品预防教育活动,加强社会监控和对吸毒者的改造力度,加强对社区和复杂公共场所的监控,完善刑事立法,健全刑事司法。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上海市劳动局《关于对吸毒劳教人员日常管理的暂行规定》,吸毒劳教人员不准抽烟。这条措施的颁布与施行,从目前来讲是走在了全国戒毒劳教工作的前列,在管理上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可行性。同时,对吸毒劳教人员减除毒瘤也具有一定的实践和指导意义,在研究和探索吸毒劳教的管理工作中迈出了成功的一步。本文将从吸毒劳教的管理工作方面,分析一下抽烟与戒毒的关系,便于把今后的吸毒劳教工作做得更好。一、抽烟在吸毒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目前,我国抽烟已很普遍,而香烟与毒品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成了传播毒品的一种载体,并使许…  相似文献   

19.
为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毒品预防教育,自编了《大学生毒品认知问卷》和《大学生毒品易染原因问卷》,对上海市5所大学的615名学生进行整群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学业和就业压力、对体型不满、异性交往受挫、学习疲劳、自我不满、对毒品好奇及同伴劝诱均是大学生吸毒的易染原因;大学生的拒毒能力和对毒品危害性的认知呈显著相关。因此,大学生的毒品预防教育的开展亟需有序开展。诱发动机为起点、提升内部的抵抗力为核心、转换角色为视角以及利用网络的力量为手段,既可以遏制毒品在大学生中的蔓延,同时也能发挥大学生在毒品预防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消费主义与媒介传播的影响下,新型毒品有扩张的趋势,吸食者主要以青少年为主并以小众群体形式传播。通过对南京新型毒品吸食者的行为分析,发现吸毒亚文化是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反叛,是逃避式的快感体验,吸毒者在社会秩序之外创造着新的亚文化意义和分层标准。打破青年对吸毒亚文化生活方式的推崇与认同,将其纳入到新的社会体系,有利于打破吸毒-戒毒-复吸模式的固化与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