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郁文羽 《传承》2010,(18):66-67
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的女作家苏珊·桑塔格在她的《论摄影》中写道:"人类无可救赎的留在柏拉图的洞穴里,老习惯未改,依然在并非真实本身,而仅是真实的影像中陶醉。"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人类是否真的还无可救赎的留在柏拉图的洞穴中?人的解放,这一哲学诞生以来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就让我们回到柏拉图的洞穴喻中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2.
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柏拉图在他的中期对话中,集中论述了他的理念论思想。本文主要从柏拉图的洞穴喻着手,来分析柏拉图的理念论思想。  相似文献   

3.
西方哲学史上的"苏格拉底问题"说明柏拉图等人对苏格拉底言行的记叙,与历史上真实的苏格拉底并非一致,这一问题映射在身体的认识上,是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思想绝然不同。与柏拉图坚决摒弃身体对思想的影响不同,苏格拉底认可感性的身体。苏格拉底实现古希腊哲学从自然转向身体,在社会上他以身为教,最后以身殉道。在他身体力行其哲学时,他既揭示灵魂的理性力量,又对感性的身体尽力彰显,以图把感性的身体作为其认识人类自身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传统媒介作为一种内容的价值生产方式必须架构在互联网逻辑的传播平台之上,以内容更为专长的深度开掘及多样化呈现方式的处理,在多介质的"跨界平台"上寻找更多的"落地点",探求价值实现的更为广阔的空间在互联网的压力之下,传统媒介影响力的弱势化是显而易见的。问题在于,传统媒介是否至此真的进入了无可逆转的"寒冬"?传统媒介业能否得到救赎?何以救赎?这些都是当下媒体人非常关心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  相似文献   

5.
柏拉图哲学思想的精髓集中地体现在《理想国》第六卷和第七卷。他关于太阳的比喻,关于分割线的比喻,以及洞穴的比喻,都是为了说明其形而上学核心理念的。到第六卷结束,格劳孔已经完全接受了苏格拉底的观点。第七卷开始,柏拉图继续让苏格拉底给格劳孔讲故事,讨论受过教育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本质上的差异,引出其著名的洞穴比喻:  相似文献   

6.
游利川三洞     
人类早期栖身于洞穴,后来人类从洞穴走了出来,这大概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现在,人们又向着洞穴蜂拥而去,不过这有了新的命名,叫作"旅游"。在利川短短4天,我就游了3个洞。第一个洞叫腾龙洞,距利川市区仅6公里。未见其洞,先闻其声,一阵壮烈激越的水声几公里外就传入了人们的耳朵。当人们站在公路这边遥望腾龙洞时,只见浩浩荡荡的清江水突然跌落30米的深渊,齐刷刷地跌落——  相似文献   

7.
"救赎"是韦伯探讨宗教与现代性等问题时使用的重要概念,韦伯认为人的救赎需求、救赎的形态和方式取决于其眼中的"世界图景".救赎宗教的有意义的世界图景设定了一种有秩序、有目的的理想世界,解释了世界中苦难与无意义等问题,为超越性的价值提供了支撑,明确了"救赎"的需求和路径,并影响了人格的发展、人的社会行为和社会组织.但在理性化的过程中,宗教性的世界图景为了保持自身的首尾一贯性而逐渐脱离现世,最终在自行其是的现世价值领域的冲击下和支配现世的工具理性的"铁笼"中丧失了统一人格与提供救赎的功能.韦伯不认可回到宗教性世界图景之中寻求救赎的退路,而是要求人从各个理性化的价值领域中寻找自己的现世救赎.在韦伯的人学预设的基础上,这是意义导向的"人"在现代破碎的世界图景中生活的唯一权宜之计.  相似文献   

8.
常志伟 《思想战线》2013,(Z1):181-183
"正义"是人类思想史和西方哲学史上很重要的一个概念,正义也是人们永恒的追求。柏拉图的正义理论,包括其城邦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通过追求正义而实现城邦和个人的幸福。而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五卷"公正"中也阐释了正义思想,指出了公正的"个人的品质"和"适度"两层含义。  相似文献   

9.
德国学者本雅明主张打破当下的历史连续性,重新揭示历史的内在意义,但由于他没有真正回到现实历史的内在性,所以,受到了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阿多诺的批判.阿多诺继承了本雅明对恶的历史连续性所展开的批判,但放弃了本雅明的理论天真,回到了人类有史以来所面对的真实自然,于是,自然成了历史救赎的现实中介.但是,自然作为中介,只有在摆脱了人本主义历史观之后,才会对历史的救赎产生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冉亚辉  包翠秋 《理论月刊》2012,(4):44-46,61
柏拉图的理念主义偏向于抽象思维和怀疑精神,其洞穴隐喻对后世影响巨大,孔子的经验主义偏向于实用主义和保守主义.柏拉图奠定了西方对事物背后的理念、现象背后的本质的追求,孔子的经验主义则导致中国文化思维限于经验主义之中,在创新性和反思批判能力稍显不足.思维模式的差异,往往是文化不同发展的核心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系统地阐述了其政治哲学思想即"理想国"的空想构建,而其中的"哲人治国"的思想是其"理想国"的核心内容.事实上,"理想国"的大部分具体制度都可以在斯巴达找到原型,惟有哲学家治国这一点是柏拉图独创的.而"共产"思想也是其中相当具有特色的内容之一,但这一思想作为柏拉图政治哲学思想中最有争议也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这一理论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但它认真讨论了私有制的负面作用,提出了一些较为进步的思想和有价值的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12.
石磊 《思想战线》2006,32(3):75-79
大众传媒越来越深度地参与社会生活,我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也越来越依赖大众传媒,现实环境逐渐演变为媒介环境。媒介环境呈现出鲜明的影像特征,“我靠虚像生活”已经成为一种生存状态。运用昆德拉的“意象形态”、柏拉图的“洞穴理论”、李普曼的“拟态环境”、藤竹晓的“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鲍德里亚的“仿真、超真实、内爆”等理论,可以对此进行不同角度的阐述。公众把媒介环境的影像当成客观环境的真实来把握,就会落入“托马斯公理”所预言的圈套之中,可能使错误理解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3.
哲学家们通常偏重于从正义概念辨析的角度理解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政治哲学思想,而对柏拉图借助"厄洛斯的神话"隐微表达的正义可能性思想缺乏深入的认识。本文在解析该神话三个核心意象——灵魂不朽、大法官及命运之阄——的哲学寓意基础上,初步阐明了柏拉图对"正义何以可能"问题的哲学解释,并简要探讨了这个解释对于人们在现实世界中追寻正义所具有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范航 《传承》2014,(6):120-122
从遥远的古希腊开始,先哲们已经开始歌颂爱神、探讨爱情,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系统的爱情观已经在柏拉图的著作中被阐述得淋漓尽致。在韩国偶像剧中,爱情主题所追求的人格魅力、情感含蓄美、人生追求与"柏拉图式爱情"推崇节制的爱、善(美)的目的性、爱的超越相吻合。韩剧作为流行文化的代表,其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秉承了传统的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5.
正柏拉图说,艺术是摹仿的摹仿。亚里士多德却说,诗比历史更普遍,更真实。两位古代西方哲人关于艺术与真理的观念在王琛的图像叙事中再次得到统一。24年的时间,沿着丝绸之路,无数次快门的闪动定格的是被柏拉图称为"表象"的精彩纷呈的自然、人文景观,呈现的则是有着普遍意义和本真价值的人类文明的进步。镜头在王琛手中成为穿透表象直指本质的视觉化的诗艺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2000多年前,一条以中国徐  相似文献   

16.
正乡愁作为一种怀旧情结,体现着本体对生命自我的本源追寻。长久以来,在工业文明的破坏中,人处于"被抛"和"断裂"的生存状态中,乡愁成了人们追溯过去,反省现实困境的方式。现代生态危机和精神危机的加剧使人的身心变得茫然而困惑,人在现实的困境中越发疲劳,乡愁成了每个人心中不可割舍的牵绊。人渴望得到精神的救赎和审美化的生存,而生态美学将人的诗意栖息作为人类生存的理想追求,在保持人的本真性的同时,  相似文献   

17.
节制在柏拉图德性论乃至其全部哲学中都非常重要,但这个问题至今未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柏拉图《理想国》中节制的重要功能在于导向美好的秩序。节制主要是通过其中"自我控制"和"服从统治"这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使个人灵魂、城邦达到和谐。柏拉图在其众多对话中都讨论过节制之德,而《理想国》中的节制学说则是其中最著名、最系统的总结,它主要包括护卫者的节制、"四主德"体系中的节制和哲学家的节制等方面。所有这些方面都是在"政治哲学与美好生活"的框架内展开的。柏拉图的节制学说对我们当下的现实生活仍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能源安全与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困境,人类需要考虑的并不仅是经济可持续的问题,而是能否生存下去的问题,"低碳经济"正是在这种严峻生态危机的大背景下人类"自我救赎"而"诞生"的。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基础上,阐明了各级政府的调控作用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只有树立科学的"政绩观",低碳经济发展才能取得重大突破的意见,表达了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改变才能最终实现低碳经济的观点,并从技术创新、政策导向、节能减排、吾唯知足等方面阐述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9.
孙晓青 《小康》2010,(7):78-79
情感,是困扰人类的永恒话题,何为“爱”?这个问题大而玄。按照柏拉图的说法,爱是经过20年的共同生活消失在癍疹鼻子和佝偻四肢上的光。柏拉图这个被“痴男怨女”当作“教条”信奉了两千多年的情感论断,  相似文献   

20.
<正>人类进化当属大自然的杰作和奥秘之一。没有人能够真正确定人类究竟如何从芸芸众生之中脱颖而出,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发现、发明与创造活动,把匍匐于大地上的人类始祖解放出来,站立,行走,迁徙,创造文明。从观察星象到火的使用,从磨制石刀到制造陶轮,从栖居洞穴到建造村落,原始初民中已然出现了"科技工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