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5 毫秒
1.
周微娜 《传承》2012,(18):54-55
随着媒介的迅猛发展,数字技术对于媒介带来的影响可见一斑,传统的传受双方角色日益模糊,而媒介素养教育也从专业人才培养进入到"全民教育"时代。以大学生为主要考察对象,设计一套本科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性方案,希对非传媒专业的本科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计划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宏树 《求索》2011,(6):210-211,172
传播革命,媒介融合,人类已经进入受众分享传播权时代,如何实施传播权成为考量的核心。新闻传播教育需充分认识媒介融合所导致的媒介变革的过程与规律,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平台等诸多新闻传播教育的核心内容都处于重组与更新阶段。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传播教育需强调人文社科基础,提升媒介素养,充分认知媒介融合、融合文化、融合新闻、融合受众,强化技术、社会责任、传播伦理在其知识谱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剩女"这一媒介制造与传播的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话语情境"、"文化编码"、"意识形态"和"市场与权力"四个分析维度,解析"剩女"传播现象背后媒介所运用的"聚焦"、"转换"、"制造"和"营销"等传播策略。文章指出,传媒对"剩女"议题的传播,与其说旨在解决女性的婚恋难题,不如说是从传统性别观念和媒介盈利的角度出发对特定的女性群体进行的性别规训。  相似文献   

4.
微博作为一种新媒体或新的媒介形式,会产生新信息,制造新事件,形塑新内容,蕴含新标准。通过对微博的形式、微博的内容以及"微博事件"的分析可以发现,微博"一对多"的平台最为彻底,有助于建立起相互讨论乃至共同行动的新型共同体(社区);微博的主帖与跟帖的互动性,较之传统媒体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尽管其中不免有表演的痕迹,但是核心人物的倡导与示范,大量网民的跟进、配合与信息传递,已被证明是有效的集体行动模式。微博蕴含了改变信息甚至改变社会的正反两方面的巨大力量,其"魔力"能否被驾驭,并被导向道德反思、社会建设与社会创新,这是在新的媒介形式和信息传播环境下亟待实践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媒介化"渗透进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谓的媒介化是基于媒介特性对社会的一种改造力量,Vlog (Video-Blog)以视频记录片、视频博客、视频网络日志的形态在各个互联网平台的兴起,是一种媒介实践的新体验,它以其新的传播逻辑重新建构文化和文化发生情境.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独具特色,其蕴含的视觉美和他者视角,具备Vlog视频传播特性,因此在各种短视频平台可以看到有关贵州少数民族风情的Vlog作品.这种全民参与的传播态势使少数民族的文化以个人视角用短视频的UGC(用户生产内容)模式更直观地呈现在网络上,形成了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新情境.文章将用媒介化的视角分析Vlog短视频对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传承》2019,(1)
广西贫困地区的数字鸿沟问题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接入层面的"技术鸿沟"、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层面的"经济鸿沟"、获取和使用信息资源的"知识鸿沟"、社会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社会鸿沟"。解决对策是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移动互联终端设备的普及、发挥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传播优势,借助互联网+农业产业、互联网+人文旅游等手段提高农业增收能力和文化产业发展能力,搭建新媒体平台促进信息共享,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等。  相似文献   

7.
李钰 《重庆行政》2016,(5):49-51
正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近年来以微博、微信为主要手段的信息沟通方式,迅速影响了传统的纸质媒体和早期的互联网信息沟通平台——"微"媒介时代宣告来临。从具有上千年历史的纸质媒体,到电影电视的发展,历经了近百年的历史,而从互联网的兴起到其迅猛发展只有前后不过十余年的时间。历史表明,新媒体的发展必将以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取代过去,形成新的传播时代——"微"媒介时代。那么,"微"媒介时代的整体格局呈现出何种特  相似文献   

8.
管仕廷 《传承》2011,(25):4-5
"红段子",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互联网,在手机、电脑等媒介上传播的一种积极、向上、健康的段子。"红段子"是今天网络文化传播的新形态,具有时代流行的新特性,有利于引领大众文化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媒介时代,在自上而下的舆论引导和管理机制治理下,社会公众自由表达意见的平台很有限。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颠覆了这一社会潜规则。在网络虚拟世界,人们不惮发表各种批评意见,也不惮触及敏感话题。在互联网空间日益开放自由、公共表达欲望日益高涨的今天,社会的不同声音给我们的互联网管治带来更多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论媒介传播中的“第一人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三人效果"(或"反转的第三人效果")关注的是,受众认为媒介信息对他人的影响会不同于对自己的影响。第三人效果的研究中,受众在怎样的本体论基础上如何误估媒介对自己的影响,是有待加强重视的方面。提出"第一人效果"的概念有助于以明确受众所认知的媒介对自身的效果与其实际效果间存在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的普遍性基础与方式。"第一人效果"提法的成立,具有效果来源、效果内容、效果程度、效果方式、效果对象等方面的学理支撑。第一人效果会造成相关的行为后果和宏观后果,在实践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在理论方面它要求从明效果加强对潜效果的重视,从效果加强对"无效果"的强调。  相似文献   

11.
陈波 《人大研究》2014,(10):45-45
在微信、微博、APP迅猛发展,移动互联思维日益影响并改变国人生活工作方方面面的当下,提高媒介素养已渐成共识。大众媒介是政治传播的“扩音器”,作为重要的政治群体,人大代表在媒介素养的“补课”方面,显然比一般公众更为迫切和必需。  相似文献   

12.
“微文化”传播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文化"是基于微博而诞生的一种新兴的媒介文化,是媒介文化新的创造方式和延伸体。"微文化"传播具有主体个体化、内容多元化、方式交互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也导致了大量微信息的碎片化、多样化和快餐化。大学生长期受"微文化"传播的影响,会导致其价值观发生扭曲,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判断功利化,价值选择模糊化。因此,应当在"微文化"中增添"红色元素",加强"微文化"传播的监管,开展校园"微文化"建设,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媒介意识形态传播,其实质是一整套的社会主体和社会意识的意义、角色、规则的制定过程。媒介不仅是被国家或权力加以利用的维护意识形态、构建权力统治合法性的工具,甚至它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直接履行着意识形态的社会控制职能,维护着国家统治阶层。而作为第四媒体,网络一经出现,就从传播的渠道、内容、话语、乃至效果方面显示出对传统媒体意识形态的逆反,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国家意识形态机器的效力,加强了主体自我建构中的不认同(disidentification)的反应力量,并最终会推动整体媒介意识形态传播的转向。  相似文献   

14.
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媒介接触情况进行较大规模的调查,对其媒介接触的目的、频率、内容、时间、语种、条件和水平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媒介接触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专业知识,满足生活需要和了解党的政策、方针;从接触频率和能力来看,网络比传统媒介、汉语媒介比本民族语言媒介更具优势;"民考民""双语生""民考汉"类学生本民族语言媒介接触能力依次降低,汉语媒介接触能力依次增强;大多数维吾尔族大学生从初中或者高中阶段开始接触网络,接触较晚。总之,建议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单位制订相关制度,充分发挥网络在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知识和情感建构中的正面作用。在汉语媒介接触过程中,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不仅学习了汉语,而且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还进行了文化的习得,网络和传统媒介需要在这个过程中相互协调,发挥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绿色传播理念与践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正良  刘川 《求索》2012,(5):209-210
绿色传播是在可持续发展观念指导下,绿色媒介组织通过低碳化、低污染、低耗能以及数字化技术,传播具真实性、健康性、品质感的内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种理念。它在业界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抵制传媒"三俗"的利器。我国绿色传播正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改进我国的绿色传播工作,增强媒介组织自身的媒介素养,净化媒介组织传播的内容,加快先进媒介技术的开发将成为我国在这一领域主要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由于互联网较之传统媒介有许多无法比拟的优势和特点,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民众评价活动具有以往民众评价活动所没有的新特点,产生了独特的社会作用,成了现代政治文明的推进器,互联网环境为民众自由参政提供了广阔的"公共空间"和便捷的"公共平台".但网络舆论主体的"无形群体"特点以及评价活动的"无机"方式,产生了与网络媒介紧密相联的诸...  相似文献   

17.
虚拟现实新闻因"沉浸"和"在场"效果重构了新闻的生成方式和表现形式,但同时带来了新的伦理问题。技术伦理层面,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具身关系"和"诠释关系"对使用主体发挥中介作用,并产生技术使用目的之外的客观效果。媒介伦理层面,虚拟现实新闻带来新闻客观性丧失、新闻价值片面化重构和大众批判能力下降的三重风险。大众媒体只有坚守新闻的社会功能,才能在媒介技术和传媒业态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产内容充实、形态先进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8.
《公安研究》2010,(8):89-89
刘明在《长自学刊》2010年第1期撰文认为,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扩大了传统媒介对受众影响的力度,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改变着人们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同时也改变着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生态环境。在这样特定的背景下,满足民众政治参与的愿望,  相似文献   

19.
加拿大原创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通过研究媒介技术建构了泛媒介论,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的著名命题,分析了媒介技术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关系的深远影响;每一种新媒介技术都是"人的延伸",电子媒介技术使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得以延伸,有必要去了解、预测和影响塑造我们的媒介技术环境。在以网络媒介为代表的新媒介技术日益替代传统媒介技术的今天,解读麦克卢汉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人们对大众传播媒介日益依赖的今天,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信息通信时代,消解了传统媒体间的壁垒、实现了信息资源整合后的最大化,使在世界上任何一个点上发生的事情可以瞬间上天入地遍全球。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媒介的长时间依赖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它展示的是介于虚拟与真实之间的内容,所以应该正确地、合情合理地去认识媒介化时代的媒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