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问题的出现及其严重性引发人类对环境变化以及变化的规律性的思考。发展环境对人类的有利方面,防止、克服环境对人类的不利方面,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法律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具备特有的规范性、强制性,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重要工具,成为当代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具有更大的兼容性,应该成为环境刑法的理论基础。环境犯罪的客体是环境刑事法律关系,其内容是与刑法有关的环境权利和义务,环境犯罪是对环境权的侵犯,依法应当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的先进立法经验,对环境犯罪客体作出修改与完善。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新《刑法》关于“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立法背景,各种环境与资源犯罪的罪名及其犯罪构成,并探讨了刑法关于环境与资源犯罪的规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跨入文化、经济、乃至法律全球化的今天,环境资源犯罪的研究也日益引起各国刑法学界的普遍关注。在我国,近年来具有当今时代特征和代表性的有关学术著作也不断问世,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完善、推动我国环境刑事的立法和司法实践起到了积极作用。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刘仁文博士所作的《环境资源保护与环境资源犯罪》一书就是其中一朵最新开放的奇葩,可谓是一部富有鲜明时代信息和特色的力作。作者以刑事政策一体化为统领,以其独特的“三结合”理念向世人展现了该书的迷人风采。首先,专业性的结构安排与网络性的深入阐述相结合。显然,作者在…  相似文献   

5.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危机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人类生存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因素,而与之相关的“环境权”的理念亦随之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我国《宪法》隐含了“环境权”的内容,没有给予“环境权”一席之地.本 文对环境问题进行了阐述,指出了我国目前主要存在的环境问题,在此背景下,探讨了我国《宪法》中对环境权的界定,并提 出了应当完善环境权,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宪法,完善环境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6.
环境犯罪是近现代社会伴随经济高度发展所产生的一类新型犯罪,目前,由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如何矫正和改造环境犯罪被判刑人也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针对环境犯罪被判刑人具有环保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贪财图利的特点,对环境犯罪被判刑入的矫正应当采取强化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增强刑罚有效性的措施,另外,还应遵循惩罚与教育并重、行为矫正与心理矫治并重和引导与警戒并重的矫正策略。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变得严重。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不仅会对人类的生命以及财产带来威胁,还会对相关生物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因此,需要采取法律的手段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控制。我国在1997年的新刑法中“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章节中新规定了一门“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环境犯罪行为。但和国外环境犯罪立法相比仍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文章在阐述几起环境犯罪案例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环境犯罪立法现状,为如何改善环境犯罪立法进行策略分析。  相似文献   

8.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具有更大的兼容性,应该成为环境刑法的理论基础。环境犯罪的客体是环境刑事法律关系,其内容是与刑法有关的环境权利和义务,环境犯罪是对环境权的侵犯,依法应当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的先进立法经验,对环境犯罪客体作出修改与完善。  相似文献   

9.
环境犯罪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某些违反特定行政法规并造成某种严重后果的行为规定为犯罪,或者将某些违反特定行政法规的行为直接规定为犯罪,是国家刑罚权扩张的一种表现。环境犯罪的规定便是其表现之一。然而在人与环境关系日趋紧张的现代社会,这种做法无疑更好地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本文关于环境犯罪的定义、客体以及归责原则的研究,正是建立在这种价值判定之上。但同时也隐喻了一个问题:肯定环境刑法的预防功能却可能导致刑罚权的扩张,这是现行法律体系所不能解决的矛盾之一。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我国环境资源立法的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可持续发展是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确立的未来共同发展战略 ,《中国 2 1世纪议程———中国 2 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及行动方案。虽然在环境资源方面我国基本上建立了环境与资源法的法律体系 ,但尚未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与资源立法的指导思想。因此 ,修改我国《宪法》、《环境保护法》及有关环境与资源的法律、法规 ,并制定统一的《自然资源保护法》、《环境污染税法》、《环境保护投资法》和《环境与资源教育法》 ,已成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刘红  田园 《法制与社会》2010,(29):265-266
环境问题的出现及其严重性引发人类对环境变化、以及变化的规律性的思考。发展环境对人类的有利方面,防止、克服环境对人类的不利方面,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重要课题。对于破坏型的环境犯罪,如非法狩猎罪,盗伐林木罪等,与传统犯罪因果关系的证明一样并不存在证明上的困难,环境犯罪因果关系的证明问题集中表现在污染型的环境犯罪方面。本文认为针对污染型环境犯罪的特征,医学上的疫学因果关系法则可以应用于刑法上来解决因果关系的判断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我国历史上一直有环境犯罪的立法,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环境刑事立法以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1997年《刑法》)颁布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发展缓慢,后一阶段发展较快。而1997年《刑法》是我国环境刑事立法的重大突破,使我国环境刑事立法的体系逐步完善,也增强了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3.
环境法典编纂方法论:可持续发展价值目标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法典编纂的方法要义在于确立可持续发展为法典价值目标,重塑与之契合的生态环境基石概念并构建环境法律关系,将可持续发展确定的价值体系外化为环境法典的调整范围与规范构造。生态环境概念兼具宪法依据与实践趋向,予以界定后有助于走出立法保护对象的概念困境,经与可持续发展耦合性重释后,在环境法典中明确污染控制、自然生态保护与绿色低碳发展的类型化调整范围。环境法典编纂还需将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方法通过法律关系构造进行规范转化,通过重构环境法律关系,建立“权力—职责”“权利—义务”立体结构,将可持续发展目的价值与生态安全、环境公平、公益保障等工具价值予以具体展开。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 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与其一中心事物相关的周围事物称为这一中心事物的环境。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概念也就有差异,相对于人类而言,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域市和乡村等。”它既包括生活环境,也包括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人类自诞生以来,从未停止对发展问题的探索与实践。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发展已成为人们重新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本身的核心与焦点问题,于是,人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审视、批判传统的发展观,探讨并描述未来的发展景象。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系统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标志着一种新发展观的诞生。可持续发展得到了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有183个国家和7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环境与资源法基本上完成了立法的系统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务的法律体系,基本实现了环境资源保护活动的有法可依。然而,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在中国,一方面是环境资源立法的空前繁荣,各类法律法规大爆炸;另一方面则是每一部环境法都未能得到真正实施,使人感到环境法的“无用”、“无能”。如何修改并完善我国环境资源立法,理顺各有关法律之间的关系,保护各项制度能在环境与资源保护中发挥作用,确保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已成为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董邦俊 《法治研究》2013,(12):13-22
危害国际环境犯罪行为日益受到密切关注,而如何认定国际犯罪则是国际刑事责任承担的前提。因此,应对危害国际环境罪进行界定,有必要运用犯罪构成理论,深入分析危害国际环境罪的构成要件,为危害国际环境犯罪的认定与刑事责任的追究提供依据。在解读国际环境犯罪构成要件的基础上,作者指出了人类在应对国际环境犯罪中面临着现实的困境,以及国际环境犯罪问题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8.
联合国于1992年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环境安全问题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并将其与恐怖主义、网络安全、毒品犯罪等视为对人类造成巨大负面影响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作为全球最大、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欧盟于2021年5月12日出台了《欧盟行动计划:实现空气、水和土壤零污染》(EU Action Plan:Towards Zero Pollution for Air,Water and Soil,简称"零污染行动计划"),致力于到2050年将空气、水和土壤污染降低到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生态环境不再有害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国宇晶 《法制与社会》2011,(15):33+39-33,39
环境资源是人类生存的依托,是社会进步的保障。日益严重的资源破坏、环境恶化,使人们认识到刑罚保护环境资源的必要性,对环境犯罪行为予以全面认识、健全的法律体系、有力的刑罚保障,对护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基础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20.
2021年,党中央印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检察机关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依法从严惩治污染环境犯罪,切实保障民生福祉。同时,在现代互联网、计算机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大数据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各个领域和行业的关键因素,怎样充分、科学、合理地利用大数据赋能环境资源犯罪检察工作,是新时代环境保护格局下检察机关依法能动履职的“关键一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