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提升思政课育人质量,关键在教师。高中思政课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加强自主研修,掌握思政课程科学理论,坚定使命担当,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要”要求提升自身素质,探索创新高效思政课堂构建方法;潜心磨课,打造生命课堂,修炼跨学科教学能力;探求育人之道,突出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演绎思政课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拥有的灵动的智慧空间,"活"的思政课堂应该是生活的课堂、生命的课堂、对话的课堂、思维的课堂、智慧的课堂,是充满着"真"、洋溢着"善"、体验着"美"的课堂。推动思政课堂教学转型,主体、形式、内容是思政课的核心要素。因此,上"活"高中思政课,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思政课教师要有"活力";第二,思政课教学形式要"活用";第三,思政课教学内容要"活化"。  相似文献   

3.
<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高中思政课是“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这就明确了高中思政课应当把握课程实践性的内在诉求。实践型思政课致力于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效果,作为高中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样态,教师要把握好实践型思政课的实施策略,助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相似文献   

4.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为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方向性指引,“大思政课”长期性、系统性、全局性的特点与一体化建设也具有天然的契合度。建设好“大思政课”要以“一体化”为抓手,推动“大中小学一体化”“家校社一体化”“学践研一体化”,优化课堂主渠道,善用社会大课堂,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启智润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只有做到教材内容与时俱进,适应时代之变、回答时代之问,教学形式不断丰富,学段教学相互贯通,才能让思想活跃的青少年学有所获,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基于此,本文从教材内容、教学方式、学段教学三个维度探讨高中思政课堂的生长点,从而让思政课堂“活”起来。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知到信而行的关键。突出思政课实践育人导向,创构“一体三模四式”实践教学模式,通过规划“体验历史、了解现实、感悟成就”三个教学模块,采取“现场教学、社会调查、云上演说、微拍中国”四种教学形式,有助于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为一体,为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提升“三全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7.
邱仁富 《前沿》2012,(19):29-32
问题的真假、意义决定了问答系统的意义所在,它紧密地与预设联系在一起,不同的语言“场域”决定了问题提出的方式和真值.问题逻辑作为一种方法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一种新的范式.它体现在“思政课”话语层面上说,是通过对“思政课”话语问题的基本方式进行分析,阐述“内容的说话方式”和“形式的说话方式”的逻辑建构.具体地对描述的问句、是什么的问句、为什么的问句、甄别的问题、怎么样的问句等进行研究,进而建构“思政课”话语的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我们要自觉学习贯彻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始终把“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作为自己的信条,并且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在教学中不断认真学习和落实素质教育新理念,转变课堂教学观念,强化“立德树人”意识,推动学校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中要始终坚持和遵循“课程生活化,课堂活动化”的理念,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9.
<正>作为政治中心、首善之区,北京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阵地,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孕育地之一。善用首都丰厚的红色资源,有助于将红色基因融入到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之中,全面推动“大思政课”建设,不断深化“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基本方针。1.深耕第一课堂,回归教育本真。第一课堂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基于学生的需求侧,推行供给侧改革,不断优化资源供给,创新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10.
人是处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的人,思政课只有回归社会生活,才能成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在教学实践中,基于“大思政课”视域,用足用好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有机融入思政课堂,让社会生活成为思政课堂,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统一,真正体现“大思政课”视野之大、场域之大、格局之大,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1.
“简约本真”教学主张,要求教师删繁就简、去伪存真,不搞虚招,踏踏实实教思政,简简单单求真理。以课堂为载体,以课例研究为途径,坚守思政课堂立德树人主阵地,通过简约的主题、简约的形式、简约的问题,还思政课以本来面目,做“真教师”,筑“真课堂”,搞“真研究”。  相似文献   

12.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可以通过思政课程“内循环”、课程思政“外循环”、德育活动“大循环”和德育师资培训等四大要素来实现。具体来说,可以通过纵向深化思政课程、横向拓展课程思政、纵横交错德育活动和增强思政课“内动力”等四个方面,以立体化、多层次、递进式的方式,探究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课程目标、活动载体、育人功能等方面打通思政课一体化的“堵点”,优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在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课堂教学改革中,以高阶思维能力培养打造最美高中思政课堂,能够在帮助教师完善教学设计、关注学生思维的过程中,促进核心素养目标的落实。但当前高中思政课教学仍存在忽视学习情境创设、问题设计缺乏有效性以及合作与探究过程缺乏完整性等问题,影响素养化培育目标的实现。对此,高中思政课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分析能力、评价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着力打造以情境为载体、以问题为基础、以协商对话为组织形式的最美课堂,进而提高核心素养课程目标的培育效果。  相似文献   

14.
“大思政课”重要论述的提出体现着时代关切的意蕴,为思政课改革和质量提升指明了方向。“大思政课”要善用之,就必须在思政课教学内容协同供给机制、思政课教师协同发展机制、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平台机制、思政课教学方法协同发力机制实现创新,将思政课建设成为具有理论深度、时代温度、实践力度的“金课”。  相似文献   

15.
思政课灌输性和启发性是对立统一的,二者可以在思政课上实现契合,灌输是启发的基础,启发是灌输的延伸,对分课堂为实现思政课灌输性和启发性有机融合提供了平台。对分课堂讲授阶段能实现灌输目标,内化、讨论阶段则与启发高度契合,实现思政课"灌中有启,启在灌后,灌启结合"的良好循环。在对分课堂中,为更好实现思政课灌输性和启发性有机融合,要合理把握灌输力度、启发程度、课堂控制,才能如愿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1))随着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在全国公安院校已形成广泛共识,由此推动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公安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议题式教学是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的推进离不开有效的教学情境创设。思政课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活力;创设探究化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创设思辨化情境,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此促进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提质增效,实现思想政治课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加强高中与大学阶段思政课有效衔接,既是由这两个学段的特殊性决定,也是出于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克服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高中与大学思政课在课程设置、教学形式、教学考评等方面存在的脱节现象值得高度重视。新时代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有效衔接的路径举措,包括加强高中与大学思政课课程及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等方面的有效衔接以及建立思政课教师的相互交流渠道,从而形成高中与大学思政课建设的合力,助力于时代新人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为新时代教师群体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引领。高中思政课教师要顺势而为,聚焦发展学生思政学科核心素养,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从政治使命、道德人格、专业能力、职业素质、仁爱情怀和格局视野六个层面,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争做思政“大先生”,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20.
“心意思政”是教师运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把思政课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在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学生用心学、用心悟、用心做,通过真实体验参与,达至对思政课的内心认同。“心意思政”依托“三点五学”教学模式,构建有意义、有意趣、有意境的思政课堂,发挥沟通心灵、启智润心、塑造心灵的作用,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认知境界和理想信念境界,培育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