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从抗逆力视角对"问题青少年"实施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问题青少年"实施干预关键在于如何界定问题,当代抗逆力研究采用新范式定义和解读问题,把问题看作是抗逆力的一种形式,是生命功能的一种体现.以此为基础,实际工作中可以从三个环节实施干预,解构问题,建构意义和重构生活.  相似文献   

2.
民族教育理论范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内在的逻辑关联与外在的使命联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成民族教育理论范式的逻辑体系,民族教育理论范式则贯穿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教育理论范式的逻辑起点、演变动力和服务主体.这一内生逻辑是民族教育理论范式回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切入点.民族教育理论范式所存在的"初学步""稳迈步""大踏步"三个发展阶段,分别回应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话语基础、民族话语演进与个体话语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话语、民族话语、个体话语建构回应并呈现了中华民族"一体"与"多元"的核心关系,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话语从基础性共识走向整合性共识,民族话语从自动化共情走向联通式共情,个体话语从自觉与自为走向共觉与共为.  相似文献   

3.
高中思政课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话语体系。如今,数字化时代日新日异,衍生出许多网络用语。这些网络用语具有诙谐、有趣等优点特点,可以促进高中思政课的趣味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代学生的价值建构和素养培育。基于此,思政课可以运用合适规范的网络用语进行扩容提速,将网络用语开发为教学资源,塑造生活化的“接地气”课堂;将网络用语转换为教学话语,打造对话性的“高人气”课堂;将网络用语挖掘为命题素材,创造时代化的“正能量”课堂,以此造就更具生活化、年轻态的新生态思政课堂。  相似文献   

4.
张谨 《长白学刊》2021,(2):25-31
作为一种话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话语生成、话语维度、话语范式、话语性质上独具一格,它在大众文化中的转化有着充分的逻辑理据。这种转化可以从三个层面加以分析。一是话语主体的转化,即由单一性的话语主体转向多样性的话语主体,其实质是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形成过程。二是话语内容的转化,把话语意义转化为形象化的话语符号;使新思想的文本话语通过文化艺术的象征性隐喻达到同构作用。三是话语表达方式的转化,该转化有着双重效用,能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众化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本话语的文化建构有机统一起来;大众文化话语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转化平台的多样化。三个不同层面的话语转化有利于维护21世纪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主导地位、推进其大众化的历史进程;有助于引领大众文化高质量发展、开辟其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中国话语是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思想中国化的逻辑表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升华。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导向,是进入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阶段的战略指引,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格局的行动指南。以新发展理念打造现代性话语的中国版本,就是要通过激活现代性话语的本体论根基来探寻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的理论解决,建构起“言之有物”的坚实的话语本体逻辑;就是要以知识社会学的社会学原则来寻求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的实践解答,建构起“言之有理”的科学的话语认知系统;就是要以社会实践追问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系统,建构起“言之有道”的精炼的话语意义系统;就是要以社会现实成就中国式现代化的表达方式,建构起“言之有效”的恰当的话语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6.
<正>教学内容上承课程目标、中联教材文本、下接生活实际,对于理解课程知识、培育关键能力、传授学科思想等具有重要意义。对教学内容要在逻辑、价值、认知和实践上加强关联性建构,打造具有政治立场鲜明、价值导向清晰、关切现实生活和浓郁人文情怀的思政课堂。1.重视教学内容与单元主题的逻辑关联,凸显意义结构。单元主题具有统领和联结教学内容的重要作用。课程标准指出,要“以主题为引领,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基于“用教材教”的理念,思政课教学要立足学科育人,运用大观念,通过单元主题模块统整相应的教学内容,组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实现对主题意义的整体理解和逻辑建构。  相似文献   

7.
单晓红  曾真  张颖 《思想战线》2004,30(5):27-32
文化在传播的时候,由表征来决定其意义和过程,而形象的产生伴随的仍然是表征实践。表征是一个过程,是使意义被表征系统建构的过程。参与表征过程的人们通过话语方式进行意义的建构和争夺。话语构造了话题,它界定和生产了我们知识的各种对象,它还影响着各种观念被投入实践和用来规范他人行为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教师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思政课教师的胜任力对思政课的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胜任力,关键就在于使其内在地形成一种强烈的超越自我的自觉意识。表现在具体内容上,这种自觉意识的形成需要包括三重向度:一是实践导引向度,强调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要”为方向、原则和要求,锚定胜任力目标、优化胜任力结构、推动胜任力转型;二是个体成长向度,强调自我通过教材、教学、教法、教研、教评等多个要素提升胜任思政课的能力;三是共同体发展向度,强调在思政课教师这一发展共同体中通过做到“他驱”到“自觉”、“他决”到“自主”、“他教”到“自为”的转变与超越,实现对自我胜任力的发展与提升。  相似文献   

9.
空间转向:建构网络文学批评新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学批评对于网络文学和文学批评自身具有双重的重要意义.当前,网络文学批评以跟帖、点击率、专家榜单、个人博客等方式存在.具有批评主体泛化和批评话语通俗化的特征.网络文学批评范式是迥异于传统文学批评的新范式.建构网络文学批评新范式.就是建构"个人化大众批评"批评主体、"跨语境文化批评"批评方法以及"开放性多元批评"的批评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必然从传统的思政教育话语方式向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方式转变。目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仍存在以单向灌输为主、更新不及时、情感不深入等问题,需及时更新观念、了解学生需求、加强人文关怀,构建平等的话语沟通关系,营造轻松愉悦、富有趣味的话语环境,在开阔高校学生内心世界的同时,构建一种让大学生更乐于接受的话语沟通方式,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高效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从“范式”的观点看,目前学术界对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研究存在着“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范式”。两者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十分明显。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继续研究,应克服原有“范式”的缺陷,转变思维方式,建构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研究的新取向。  相似文献   

12.
在"互联网+教育"新业态的驱动下,高校已经成为新媒体理念、思维、技术、资源等要素的重要"集结地",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境、范式、体系、逻辑等在新媒体介质作用下也发生了巨大嬗变,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提出了一系列挑战与难题。其中,较为明显的消极影响包括"话语权受损""思政话语模式与社会生活方式脱节"等。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一个全国性的学习逻辑学的热潮已经兴起,广大干部对这门课的兴趣很浓,学习的热情也很高.在这个形势之下,我们应当怎样教、怎样学,以及如何学以致用,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党校的逻辑教学“应坚持三个面向”逻辑教学必须毫无例外地实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这个总的要求指导下,逻辑教学要有现代化的高标准.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哲学的重新解读在繁荣的背后,也显现出了论争的混乱。我们应该在论争之前反思一个更为前提性的问题,即我们的观点是否被我们无歧义地向对方说出,这就是语言哲学中的"语义上行"思维方式。我们能够看到,诸种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都有一个相似之处,都是围绕着某一个核心概念的演绎,而不同的核心概念及其演绎恰恰是造成各个解读之间无法通融的症结所在。这里面隐含了一种黑格尔式的全景式运演思维方式,而它是未经过反思和批判的。这是对马克思哲学解读进行"语义上行"式反思的重要切入点。必须克服批判与重建过程中的"单线程思维"和"全景式演绎"。我们的任务只是弱化原解读范式的一元权威,因此,必须克服批判与重建过程中以某一逻辑演绎去取代另一种逻辑演绎的极端化方式,而有意识地在不同概念框架、话语系统中呈现多样态的马克思哲学,才能更好地推动我们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15.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再次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对思政课的地位、作用以及实现方式做出重要指示。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主渠道,充分发挥其在立德树人中应有的作用,需要不断强化思政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公安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是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6.
董波 《前沿》2012,(15):173-176
民族音乐学的范式对蒙古族“呼图克沁”这一民间仪式表演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而在我们已有的研究中,缺少应用民族音乐学的范式来解释“呼图克沁”仪式表演的音乐现象,因而当前面临研究范式的挑战.文章试图以民族音乐学的范式,即以音乐和文化背景的关系理论作为切入点,采用音乐民族志的研究方法探讨“呼图克沁”仪式表演中信仰、行为和音声三者间的互动关系,特别是探讨音乐在仪式中的运用问题的研究范式,以实现研究范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7.
自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当代文化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实践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无疑是这种结合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内容方面,当前的融入难以兼顾“思想政治教育视界”、“传统文化视界”与“大学生的视界”、理论内容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在形式方面,还尚未建立一套系统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融入方法,师生关系方面缺少合理而持续的互动关系。主要是由于融入处于在各种社会思潮型构的多样化思想境域中、思政课的话语形态主要是“抽象性”政治话语形态、教师主体性缺失、缺乏一套普遍适用的、科学的、合理的管理体制。针对这些问题,基于问题的情境教学可以是一种有益的实践探索,革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建立系统性、科学化、全程性、日常化的评价-反馈机制和经费支持是这条路径的可取选择。  相似文献   

18.
麦奎利在当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及逻辑实证主义对神学构成巨大挑战的背景下提出了自己的语言哲学。他对逻辑实证主义的语言理论进行了批判,区分了语言与话语,提出语言的生命存在于话语情境之中,语言的意义只有在话语情境中获得。他用现象学的分析方法详细分析了话语情境的构成要素,强调了话语中的人格方面,主张把语言作为涉及人的生存的一种基本现象来看待,在方法论上把语言分析和生存分析紧密结合,为寻找并理解神学语言的意义提供了线索,也为建构新的哲理神学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9.
指向价值认同的“主题-议题-问题”课堂教学模式,主要针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碎片化、教学方式单一化、教学评价应试化、价值认同教育效果差的问题。它由“三题串接”的学习图谱、“四线并行”的课堂架构、“五步进阶”的学习进程、“互评互讲”的多元评价方式四种实践路径共同组成。这种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价值认同,具有基础性、序列性、深度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20.
从话语分析角度看 ,百年来我国文艺理论著述已逐渐形成了一种写作范式和文化成规 ,它过分倚重于引证西方材料 ,而本土尤其古典文论话语所占分量明显偏轻 ,其命题、范畴又主要源于西方文论话语。写作中命题、范畴的取舍关涉到传统及知识谱系的连贯和延续 ,而材料的引用问题则关涉到知识谱系的“置换”,以此观之 ,“失语”确是一种客观存在。若要有效地疗治“失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艺理论 ,有必要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文艺理论写作范式 ,在此基础上才真正可能通过写作范式的重新确立而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理论或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