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一《论语·卫灵公》中记孔子言曰:“君子谋道不谋食”。此言君子,士人之谓也。“谋道”与“不谋道”遂分别成为当时和以后士人沉重使命的表征和修身养性的禁忌。“谋道不谋食”说,至少包孕了四层含义。一为“士志于道”,士应以建道为己任,谋道是士人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核心,故“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二为“忧道不忧贫”。士人以道的发展为安身立命之基,贫不足忧,而天下失道则堪重忧。故要“笃信善学,守死善道”,不能因谋食果腹之需而置道之有无于不顾,“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孟子“贫贱不能移”则是这一思想的归  相似文献   

2.
一所谓平等,抽象地讲是指人们受到或应当受到同等的对待。恩格斯说“,平等的观念本身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个观念的形成,需要全部以往历史,因此它不是自古以来就作为真理而存在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平等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早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就有关于“平等”的论述,他们认为:不平、不均会导致各种矛盾的产生和激化,大都认为要实现社会稳定发展,必须关注“平”“、均”。孔子这样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1]。因此,他主张施“仁政”,而“仁”的原始含义是无等差的人。…  相似文献   

3.
阮直 《当代广西》2006,(22):28-28
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中,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被放在了重要位置,指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还有针对性地提出“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其实,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长期追求的一种价值取向。孔子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综合孔子这段话的意思“,不患寡而患不均”意为“不患贫而患不均”;由于“不均”会导致人…  相似文献   

4.
诈术,卽诡道。《孙子兵法·计篇》中记载:“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相似文献   

5.
西周时期,我国思想家就提出了“和”这一范畴,用以表现万物兴盛、政治清平必循的客观规律。《国语·郑语》中记载,史伯在回答郑桓公关于治国之道时就曾大段论述了“和”这一范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纪以立纯德,合十数以训百体,出千品,具万方,计亿事,材兆物,收经入,行姟极?释跽呔泳?之田,收经入以食兆民。周训而能用之,和乐如一。夫如是,和之至也。于是乎先王聘后于…  相似文献   

6.
魅力政治     
《小康》2004,(5):18-19
魅力是一种引力,"魅力政治"本是传统政治的理想和追求。"周公 吐哺,天下归心","远人不服,修文德而来之",不正是政治以及从事政 治的人所散发出来的一种气质么? 魅力政治还是一种气度。盛唐的政治就是如此:唐明皇将李白召进宫 里,让他写些"云想衣裳花想容"之类的应景诗歌,而李白志在兼济天下, 满腔抱负不得伸展,唯有终日沉湎于诗酒,"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  相似文献   

7.
孤寡不毂是古代王侯的自称词,历代学者大多认为孤意为少德,寡人意为寡德之人,不毂意为不善,王侯用以自谦。《战国策·齐策》:“是以王侯称孤寡不毂,是其贱之本与?非夫孤寡人者之困贱下位也。”《老子》谓:“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还从哲学的角度予以论述,“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王侯自  相似文献   

8.
患鼠乞猫     
安清 《中国减灾》2011,(5X):59-59
<正>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扑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选自刘基《郁离子》  相似文献   

9.
赵勰 《创造》2002,(4):4-7
~~在古汉语中,信者,人言也,就是指人们说的话。《国语·周语上》:“礼所以观忠、信、仁义也……信所以守也。”《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孔子把“信”作为“仁”的重要表现之一,要求“敬事而信”,“谨而信”(《论语·学而》)。孟子认为“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孟子·尽心下》),即自身确实具有善德称为“信”,甚至出现了“信人”之称,即诚实的人。先哲所以对于诚信给予了特别的反复的申明,证明在中国古代哲学价值观中,信用这个东西,小而言之是维系人际正常关系的纽带,大而言之,则是社会所以为社会,文明…  相似文献   

10.
正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古语,"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强调党员干部修"德"的重要性。人无"德"不立,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一定要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不断增强廉政意识和自律意识,成为一名品德高尚的人、党组织放心的人、群众依靠的人。一、"德"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基础党员干部的道德在本质上是一种政治道德,其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  相似文献   

11.
以德化人     
德,是立身处世的宝中宝。德,是世间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力量。何为德?古代先贤有许多关于德的论述。《礼记》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意思是说道德、品德是一个人立身于世的根本,而财富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不仅作为身外之物的财富不能与“德”相比,而且,在精神世界中的其他方面也不能与“德”相比,古人认为:“才而无德谓之奸,勇而无德谓之暴,辩而无德谓之怠,智而无德谓之谲。”吕尚在《文韬》中说:“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在今天,一心为人民服务,诚心解他人之难,即为大德也。…  相似文献   

12.
《精神文明导刊》2012,(4):52-53
孔子闲居,谓曾子曰:“参,汝可语明王之道与?居,吾语汝。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故非德道不尊也,非道德不明也。虽有国之良马,不教服乘,不可以取道里;虽有博地众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是故昔者,明王内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修,而可以守;三至行,而可以征。明王之道,其守也,则必折冲千里之外;其征也,还师衽席之上。故日: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此之谓明王之道也。”曾子日:“不劳不费之为明王,可得而闻乎?”孔子曰:“昔者帝舜左禹,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如此,何上之劳乎?若乃十一而税,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入山泽以其时而无征,此则生财之路也,而明王节之,何财之费乎?”  相似文献   

13.
张亮 《当代广西》2005,(14):12-12
《淮南子·道应训》记 载了一个叫公仪休的人 “嗜鱼拒鱼”的故事:公仪 休相鲁而嗜鱼。一国献 鱼,公仪休弗受。其弟子 谏曰:“夫子嗜鱼,弗受何 也?”答曰:“夫唯嗜鱼,故 弗受。夫受鱼而免于相, 虽嗜鱼,不能自给鱼;毋 受鱼而不免于相,则能长 自给鱼。” 公仪休明明嗜鱼,却 断然拒鱼,这在别人看来 似乎矛盾得有点难以理 解。但公仪休自有分寸, 他深知“君子爱财(鱼), 取之有道”的道理,自己 虽然嗜鱼,但万万不能因 此就轻易接受不义之 “鱼”。自己身居相位,俸 禄不薄,“嗜鱼”这个口腹 之欲基本可以自给,完全 没有必要再接受他人的 “好意”而冒丢官弃职的  相似文献   

14.
“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语出《国语·晋语》,其云: 赵筒子叹曰;“雀入于海为蛤,雉入于 淮为蜃。鼋鼍鱼鳖,莫不能化,唯人不能。 哀夫!”窦犫侍,曰“臣闻之,君子哀无 人,不哀无贿;哀无德,不哀无宠;哀名之不 令,不哀年之不登。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 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 畎亩之勤,人之化也,何日之有。” 对其中的“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清代人江永说:“谓贵者降而为贱,如宗庙之牺牲,恐服勤于田也。岂非牛耕之谓乎?”(《皇清经解》卷260)其后,1941年齐思和加以确认,以为这是“春秋时已有牛耕之确证也。”(《中国史探研》91页——92页)此后,“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牛耕说流行于世,累见于专著和教材。 然而,将“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视为牛耕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鉴于其说流行甚广,有必要在此加以辩正。 第一,登“宗庙之牺”的“牺”为牛,不合  相似文献   

15.
唐宗礼 《群众》2018,(17):71-71
《论衡·书解第八十二》:“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后汉书·来历传》:“朝廷广开言事之路,故且一切假贷。”《潜伏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管子·君臣上》:“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这些历史典故都充分说明了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古往今来,光阴之叹是我们看到最多的感慨。这种感慨在《论语》中也不例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孔夫子看着流水兴叹的同时,描述了这样的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17.
要以德服人     
我们常说,要以理服人,无论大官小官,权力多大,都得讲这一条。在通常情况下,只要你把理讲明说透了,人们会理解和接受的。笔者提出“要以德服人”,并非是对以理服人的否定或取代,其目的在于突出或强调一下,让“服人”的人多讲点德和多有点德,不要空讲理、蛮讲理罢了。“德”者,指“德行”、“品质”和“德政”之类。理,便是大道理了。一个人,尤其是“公仆”者,无德硬讲理,理也黯然失色,人们心不服,面也不服。只有德正,人们才口服心服。诸葛亮对刘备忠心不贰,大概与三顾茅庐之德有关,同样,诸葛亮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德…  相似文献   

18.
“言”是语言、文字,“意”是事物的真象或真知、思想。先秦时代,儒家和墨家都认为言能尽意。《论语·子路》中就说:“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苟子也说:“不好言,不乐言,则必非诚士。故君子之于言也,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非相》)墨子认为:“举,拟实也,言,出举也。”(《经上》)举就是拟实,以此名拟彼实,言就是把物之摹写表达出来。所以言能表达真知,传达知识。掌握了言,便知道了所要表达的意义了,“言,口之利也。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辨也。”(《经上》)儒墨两家充分看到了语言在表达思想、阐述真知中的作用,论证了“言”和“意”的一致性。然而“言”“意”对立的地方,他们并没有加以注意,倒是被庄子发现了。  相似文献   

19.
读永恒的书     
古往今来,光阴之叹是我们看到最多的感慨.这种感慨在《论语》中也不例外,“子在上:曰:浙者如斯夫”.孔夫子看着流水兴叹的同时,描述了这样的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20.
吏治问题是政治的首要问题。我国古代吏治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其中的精华对当代干部队伍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唐代思想家赵蕤总结历史上的吏治经验,提出:“陈道德以先服之,犹不可,则尚贤以劝之,又不可,则废不能以惮之,而犹有邪人不从化者,然后待之以刑矣。”这里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吏治“四环节”理论,即“服之以德———劝之以贤———惮之以废———待之以刑”。第一环节———“服之以德”。古人懂得,人的行为是受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支配的,一言一行都有一定的价值取向。道德问题是做人与当官的根本问题。因此,吏治的首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