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现代转型, "少年"、 "青年"作为现代性的特征被反复强调. "青年"象征着对现状的不满足,富有批判精神,并被赋予青春期反抗、内在冲动和乐观主义等特征,同时又包含了偏激、破坏、狂热、粗暴的先锋精神.新文学运动一直延续着"青年"的特征.从五四文学到左翼文学,从延安时期的工农兵文艺到"文革"时期的红卫兵文化.都可以看作是"青年"精神在不同历史环境下的体现.但经历了"文革"后,中国社会结束了"青春期",逐步进入了告别理想、崇尚实际的"中年期".进入"中年期"的文学的特征是以中年作家的创作为主体,作家逐渐形成自己的成熟风格和对社会的稳定看法.他们不再以理想主义为动力,而是沉入民间大地,履行独立的批判功能,同时也存在着隐患.在21世纪,对照研究两个"新世纪"的文学特点及其精神,可以使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世纪文学的特征、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寻求未来文学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2.
五六十年代的台湾文学在中华文化的逻辑发展上 ,呈现出与同时期大陆文学不同的运动轨迹与存在形态 ,形成台湾文学现代性的独特性格 ,并为台湾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基础和范式。而台湾的海外知识移民形成了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一个海外华文文学作家群 ,成为海外华文文学的重要收获和代表 ,深远地影响了欧美华文文学的发展。东南亚华裔青年学生到台湾留学 ,以及台湾作家到东南亚华人社会讲学、参与文学营等活动 ,扩大了台湾文学对东南亚的影响 ,形成了这一时期东南亚华文文学发展中的台湾文学因素。  相似文献   

3.
陈鹏 《求索》2008,(5):174-176
文学的自觉是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趋势,它包含了文学创作的自觉和文学观念的自觉,文学创作的自觉使创作主体摆脱社会伦理道德的束缚,创作主体将相对自由地表达自已的思想感情,并注意到文学的形式美。在我国的中古文学史上,文学的自觉性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自觉使我国古代诗文在完善形式美的进程中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其对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的探索和创新也为后世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4.
刘石泉 《求索》2005,(11):152-155
魏晋时期,社会处于一个急剧变化和转型的时期,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也在不断转变。这种转变又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文学的创作中,导致了魏晋文学的转型。魏晋文学无论是题材、主题,还是体裁、艺术表现手法、审美趣味,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魏晋文学的转型与魏晋伦理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崔海妍 《求索》2008,(11):188-190
文学终结与文学永恒是文学领域的矛盾体,这一悖论反映了新媒体形式不断出现的后印刷时代,文学著作者在执着地相信文学的永恒、迷恋于文学的魅力的同时,为印刷文学的衰退而痛心的迷惘处境。“通变”论认为文学终结的真正原因是新媒体改变了文学特定时期的存在条件,新媒体的出现只能改变印刷文学的存在样式,但不会导致文学真正的终结。从“通变”观出发,文学有它自身的存在理由,由于文学的抒情言志的社会功能,文学的魅力是永恒的,它不会因为存在形式的变化而终结:文学终结与永恒悖论的释解同时为当今网络文学的出现与繁荣提供了合理的注释。  相似文献   

6.
吴建华  王国平 《求索》2005,(1):149-152
中国老百姓的小康情结凝积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表现中国人民这种精神情结的小康文学也始终存在于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学篇章中。在全面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的理念是建构新内涵的小康文学的基石。新时期小康文学建构的关键是要处理好两个层面的关系:一是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和谐统一发展;二是文学与经济的和谐统一发展。  相似文献   

7.
日据时期旅行文学研究在台湾方兴未艾。台湾文论界通过对旅行日本、欧美、中国大陆的不同游记的论述,探讨日据时期台湾人身份认同的暧昧两难。台湾社会特殊的历史际遇造成其现代性具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8.
20世纪 5 0— 60年代的公安文学处于萌芽之中 ,“文革”十年是公安文学的空白时期 ,  “文革”后的公安文学充满了沧桑感和历史的反思。此后公安文学呈百花齐放之态势 ,其中两条线索代表了 80— 90年代公安文学发展的主潮 :一条注重描述人的心灵历程 ,在传统观念和现代观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另一条重现了现实主义的辉煌 ,展现的是新时代的风貌和广阔的社会画面。  相似文献   

9.
晚明时期兴起的公安派文学,实质上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新的社会思潮在文学及其他学术领域的直接反映。袁宗道、袁宏道和袁中道三兄弟的文学活动,集中在湖北公安成立的“南平社”,以及在北京什刹海一带成立的“葡萄社”和“藕花社”时期内。因而,应当加强对公安派诗社活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孟庆娟  王军 《前沿》2014,(1):186-187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书写主要是建立在对白人主流文学的解构以及对黑人女性文学传统建构的基础上,黑人女性主义经历了由边缘迈向主流的辉煌时期。在种族、阶级、性别以及历史与文化压迫下的黑人女性,从自身生活经历和感受出发,开始了对身份价值和社会认同感的追寻。伴随黑人女性的不断努力和耕耘,黑人女性的整体领域内的思想得到解放,促成了美国文学的发展,并为美国文学领域的进步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11.
王彬 《求索》2011,(3):212-213,62
五四时期,以娜拉为典型的新女性形象的传播是文化精英启蒙女性、塑造新女性的一种重要途径。学者的译介使娜拉形象得到了荐推与阐释;大众媒介的多方位传播使娜拉形象得以强势宣传;文化精英的评论及中国"娜拉"形象的塑造使娜拉形象得到了升华。娜拉形象的社会传播路径不仅使娜拉形象成功实现了社会传播,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而且为文学形象的社会传播路径选择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尹雪梅  ;廖才高 《求索》2008,(6):184-185
西方传统文学以人为中心,将自然排除在人的道德关怀范围之外,导致了传统文学与自然生命伦理的截然对立,这是西方人本主义主导下的传统文学的伦理缺陷。生态文学于是对传统反生态的作家和作品进行生态思想角度的重新审读与评价,为当代西方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自然生态新纬度,这是一种新型的文学批评范式。然而,对待传统文学与生态文学,我们应该将“人与自然”视为一个生态系统,从“文学生态链”角度考察与判断西方文学中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使传统文学和生态文学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各自的哲学导向。  相似文献   

13.
中国抗战文艺思潮与马华的文艺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的马华文学,指马华文艺界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蓬勃兴起的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性文学,时间的迄止为1937—1945年,主要的活动期在1942新马沦陷前。它是迄今为止马华文学发展史上最繁盛的时期。这时期,马华文坛的空前繁荣是令人兴奋的,在文学上,无论  相似文献   

14.
施锦芳  吴怡 《求索》2012,(6):60-62
中国文学的现代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与社会形态的现代进程一致的,文学作为一定时期内的思想启蒙,其体现的是文学的现代性质和现代性精神,这种精神多向的影响着作家的创作,包括作家的创作动机、创作手法、文学观念在内,这正是中国现代文学之现代性的一种表现。所以,本文写作选取"现代性"这个理论,以此作为一个基本思考和阐释的角度,考察沈从文湘西小说的创作在审美理念层面的内容,进而说明沈从文湘西小说的独特性就在于它现代性的价值体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不论是站在创作者的角度,还是站在接受者的角度,古今中外文学经典的形成都有其不变的对文学语言的审美追求、对人性的探讨和对真善美的宣扬;但不同的文化群体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对真善美的艺术准则和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是有所发展和变化的。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文学的形式、内容和功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中和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和社会需求;这些因素促成或制约了文学经典的形成。因此,要创作出经典文学作品,既要不断追求和准确把握历代经典文学那些不变的普遍价值;又要敏于洞悉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从形式、内容和功用上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使作品植根于民众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6.
胡冬  高岩 《求索》2013,(12):167-168,161
一次次新的现代主义文学的裂变.全面推动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时期的到来。在美国多元文化文学的舞台上,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叙事策略与传统的叙事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消解了传统的叙事模式.在叙事手段上追崇毁灭与创造并存:作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成为了美国新兴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韩捷进 《求索》2012,(1):183-185
在20世纪80年代,苏联作家在创作中自觉承担社会历史责任,为救世努力奋斗,更重视文学的社会价值;中国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回归文学的主体愿望强烈,更重视文学的艺术价值,还文学之本真,创艺术之魅力。苏联与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显示,社会责任意识与审美艺术的统一是文坛构建的最佳境界。  相似文献   

18.
张惠玲 《求索》2013,(11):120-122
现代语境下,荒诞用来指示一些不合乎情理或明显有悖于情理的事或物,多数情况下荒诞表现出扭曲、变形或夸张的形态,用于对客观世界或人类生存状态的客观夸张写实或揭示。作为一种叙事形式,荒诞文学在中国的发生与发展,得益于西方的荒诞文学理论和中国的本土文化因缘。20世纪初,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着现代转型,当时的中国文学几乎一盘散沙,文学纲领无从说起。此大背景下,西方现代思潮蜂拥而至,迅速瓦解的中国现代文学几乎融为西方文学范畴,荒诞叙事手法似乎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唯一之希望,并迅速整合西方强势的现代思想,筑为中国现代文学自身的文学因子,并为中国现代百年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20世纪八十年代,得益于社会政策环境的相对宽松,中国荒诞文学再次绽放迷人光彩。但是,囿于时代和社会背景,中国荒诞文学终究并未形成一个文学流派,即便如此,荒诞叙事作为一种作家对文化精神追求的叙事方式并未消逝。  相似文献   

19.
解放区文学和东干文学是两类完全不同的文学,但如果把它们置放在特定的语境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话语重合现象:这两种形态的文学都追求文学的民族化,都重视对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并且都注重对“新人”形象的书写和对“新社会”的赞美歌颂。  相似文献   

20.
中国商贾文学研究起步迟、基础薄弱。当前命名上的淆乱即为其证。在分析、归纳和批评已有命名观点基础上,首次提出"商贾文学"概念及其内涵,即:商贾文学就是表现商贾及其社会生活的文学。这一新命名有利于规避混乱和歧义,有利于克服旧命名方式带来的题材狭隘化、人物平面化等欠缺和不足,有利于中国商贾文学研究早日走上健康平稳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