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简爱 《法制与社会》2011,(10):48-50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司法治理不仅是法律界的重大课题,也是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本文首先借助统计数据和特征分析对未成年人犯罪现状进行了概括,然后从犯罪控制模式理论的角度对其法律价值与制度设计进行了全面梳理,展示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的轮廓与风貌。文中在反思的基础上,以犯罪控制的概念、原因、价值体现为逻辑起点,对此类型犯罪进行对策性建言。  相似文献   

2.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司法治理不仅是法律界的重大课题,也是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本文首先借助统计数据和特征分析对未成年人犯罪现状进行了概括,然后从犯罪控制模式理论的角度时其法律价值与制度设计进行了全面梳理,展示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的轮廓与风貌.文中在反思的基础上,以犯罪控制的概念、原因、价值体现为逻辑起点,对此类型犯罪进行对策性建言.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针对未成年的暴力、性侵案件成为社会关注与法律惩治重点。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多部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以加强对未成年被害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双向保护。①针对性侵未成年人案件,②最高人民法院于2015年专门发布《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典型案例》以指导司法实践加强对性侵未成年人案件的审判。综合而言,暴力与性不仅是成人社会中刑案构成的常见样态,也是未成年刑案中的常见样态。基于未成年身心发育、社会认知、成长教育的不完全特性,无论在实体法律规定还是程序法设置,亦或相关工作机制构建方面,都有基于对象特质的强保护必要。  相似文献   

4.
法治快报     
《公民与法治》2013,(22):2-3
国家工作人员性侵幼女加重处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出台《关于依法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对性侵幼女、校园性侵等行为“从严惩治,从严执法”:与12周岁以下幼女发生性关系、明知幼女被强迫卖淫仍发生性关系者,均以强奸罪论处;公务人员、教师等性侵幼女加重处罚。  相似文献   

5.
孙硕  刘迪 《人民司法》2023,(16):61-66
近年来,预防和惩治网络性侵未成年人犯罪行为成为社会焦点和法律适用难点。本文通过分析利用网络性侵未成年人的案件特点,梳理出该类行为在刑法罪名、体系化定罪及处罚方面出现的性侵害未成年人罪名难认定、刑法保护范围拘谨、利用网络性侵犯罪法律规制薄弱等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扩大刑法保护范围、探索新设利用网络性侵未成年人的刑罚规则及推进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人员的信息公开及行业禁止制度、提升安全教育监护措施等具体建议,以期对加强新时期未成年人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2014年10月10日,山东省青岛市预防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联动机制试点启动仪式隆重举行。这是当地法院预防和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专项工作又一重要举措,也是最高人民法院课题组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开展未成年人权益刑事司法保护工作在青岛试点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7.
朱扬 《法制与社会》2010,(6):133-134
本文从"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切入,分析了现阶段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从刑事司法的角度,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出了几项措施:完善未成年人保护的司法体系;提高犯罪的未成年人的不起诉率;法律援助从讯问时开始直至审结;建立犯罪的未成年人矫正体系。  相似文献   

8.
冯涛 《法制与社会》2013,(32):248-248,250
现阶段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始终处于高发且仍呈上升的趋势,如何更好的保护未成年人,降低未成年犯罪率是摆在我们当前必须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阐述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惩治、矫正与预防。  相似文献   

9.
新刑诉法第275条确立了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但这条规定太过原则化,在司法实践中可操作性不强。本文从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概念、司法困境及如何进一步构建入手,希望能充分发挥该制度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新刑诉法的出台,意味着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在中国已经正式建立,实施并完善此项制度是中国法治进程的必然结果。既是我国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重大突破,也将对刑事司法体制的改革产生重要影响,对于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对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在中国的现状与不足进行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可以通过几点建议,为中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引用,以提高这项制度在我国的有效性和长远性。  相似文献   

11.
受地缘的特殊性、经济发展状况和民族文化特点等因素的影响,云南省边境地区德宏等地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呈现新的特点,如毒品犯罪严重、家庭涉毒和未成年人吸毒引发次生犯罪问题突出,犯罪治理难度大。检察机关在办案中面临法律适用、证据认定、特殊制度落实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应推进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建设,探索建立适合边境未成年人案件特点的协作机制,推动完善多部门联动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和犯罪预防配套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12.
叶小琴 《法学评论》2022,(4):125-135
《刑法修正案十一》对17条的修改是我国推进未成年人犯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起点,少年刑法立法的体系化仍然是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及犯罪预防法律制度的基础性理论问题和全局性实践问题。根据发展犯罪学的非正式社会控制论,人生历程中未成年人停止犯罪的变化性普遍存在,未成年人实施犯罪的稳定性则是刑事司法机关制裁经历使其丧失多方面均等发展机会后的累积效应。因此,建议坚持保护未成年人免予犯罪化权利的基本立场,逐步推进未成年人定罪条件特殊化与非刑罚处罚措施司法化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3.
惩治贿赂犯罪刑事政策之提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贿赂犯罪的泛滥与国际化程度的加剧,迫使国际社会选择更为有效的贿赂犯罪治理政策。在贿赂犯罪的刑事政策选择中,实行定罪机制、合作机制与控制机制对等的对称性刑事政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选择。中国惩治贿赂犯罪刑事政策设计以受贿罪的治理为中心展开,对受贿罪与行贿罪采取差异治理的不对称性刑事政策,在客观上无法有效遏制贿赂犯罪的膨胀。为实现贿赂犯罪根源性治理的目标,有必要根据《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要求,积极倡导并在立法中实现对称性刑事政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贪污贿赂犯罪侦查机制,是指一个国家有关贪污贿赂犯罪侦查的程序、方式等制度规定,是一套具有特定性质和功能、能及时发现和查明贪污贿赂犯罪并予以司法追究的工作体制。其基本功能是:及时地揭露、惩治犯罪,有效地保障人权,从机制上实现对贪污贿赂犯罪的控制和预防。本文试对我国现行司法体制下,如何完善和强化贪污贿赂犯罪的侦查机制,以有效地惩治犯罪、治理腐败问题,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5.
以广东省2001-2006年网络侵财犯罪的调查情况来看,主要针对电子商务运用而实施的网络侵财犯罪,在犯罪数量上增长异常迅猛,犯罪结构上成为了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犯罪最为主要的犯罪形式,在犯罪主体上呈现出人数快速增长、高学历、年轻化的趋势,在犯罪手段上反映出犯罪人利用高科技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实施犯罪的状况。对此,随着电子商务在经济结构中必然成为最为主要的交易支付模式,防控和惩治网络侵财犯罪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商业贿赂犯罪是近年来我国刑事政策上治理的重点。对于这种犯罪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有助于我们了解这种犯罪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对这种犯罪准确惩处,有利于预防和减少此类犯罪发生。本组笔谈共有6篇文章,分别从惩治商业贿赂犯罪的基本思路、商业贿赂犯罪的概念与立法、商业贿赂犯罪的客体解读、临床医生收取红包行为的性质、我国商业贿赂犯罪的立法完善及商业贿赂犯罪的侦查管辖与证据效力等方面展开分析,以期引起讨论。  相似文献   

17.
魏志明 《法制与社会》2010,(21):134-135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一个普遍存在且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很长时间以来,未成年人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成为影响国家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虽然理论界对此问题进行了长期而大量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成果,也为司法实务提供了借鉴,但总体来讲,专门从刑法学立法的角度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论述的论文并不太多。本文正是在借鉴各国学者丰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现行刑法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在刑法实体方面提出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刑法立法建议,从而达到进一步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和关注的问题,本文从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及原因、司法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开展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的主要经验做法、进一步加强和推进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建议等四个方面对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李杰  温浚泖 《法制与社会》2011,(29):209-213
本文以2009年塘沽青少年犯罪情况为基础,结合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经验,参考罗大华教授2007在北京少管所调研结论,剖析造成青少年犯罪现状的原因。分别从司法运行、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管理因素等方面分析犯罪诱因,着重探讨非常驻居民子女犯罪问题,阐述防、治对策,并提出立法或者行政建议等。试构建社会多方齐抓共管的青少年犯罪预防与矫正体系,并强调分工,注重检察监督与司法理念创新。  相似文献   

20.
孙闻华 《内蒙古检察》2004,(1):43-44,36
未成年人犯罪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如何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司法工作者在执法过程中不断探索和积极研究的一个课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成年人犯罪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