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日,一项心理调查显示。参加工作第五年成为职场人类的心理分水岭。这一年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比例最高。为30.4%。而第六年开始,这一比例就逐年下降。心理专家指出。步入职场第五年一般正值30岁光景,心理年龄上的成熟和职场快节奏的生活,以及不断增加的心理压力都易使人产生一系列的不协调。此外,30岁左右的人们积累了工作能力后,如果未获晋升,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心理紧迫感,心理学家称之为“亚快乐”,也叫“五年之亚”。  相似文献   

2.
任何一个人要想在职场中生存和发展,都需要具备多元化的技能和素质,一项职场调研结果显示,专业知识、人际关系、抗压能力和职涯规划被认为是其中最重要的几项。而且,在职场中还流行要“三心二意”,即必须有包容心、忍耐心、好奇心,以及强烈的职场“意愿”和强大的“意志”。  相似文献   

3.
关月辑 《中国保安》2012,(12):56-57
无论是初涉职场者还是跳槽到新工作单位的“老鸟”,往往会惊讶地发现,身边并非都是同龄人。与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职业履历的人共事,便无法回避“职场代沟”的存在。那么,如何轻松跨越“职场代沟”呢?  相似文献   

4.
不惑感怀     
十七八岁甚至到了二十七八岁,每当看到40多岁的中年人时,心中总是有一种别样的滋味涌上心头。总感觉那40多岁的人,说话办事是那样老练,言谈举止是那样得体,那样到位;工作能力、人际关系等方面四通八达、游刃有余。说得通俗些,就是对40多岁的人充满了向往,憧憬着自己何时也能像40多岁的中年人那样成熟老练。  相似文献   

5.
“生命在于运动”进入中年期后,人的身体形态在逐渐地变化,体重、围度、体形等都在悄悄地增长,身体发胖,将逐步引起身体的隐蔽性疾病。不少中年人因事业和家庭所累,其运动量明显不足,容易患上多种疾病。据研究,35岁以后,肌肉力量每10年递减10%~20%:40岁以后,整个身体功能均普遍减退。  相似文献   

6.
新一届大学毕业生在7月初成为职场新人,很多大学毕业生迫不及待开始学习“职场法则”,以适应未来的工作生涯。职场专家表示,每个人在职场上的持续努力,其实就是塑造一个个人的职业品牌,它包含了来自外界对象的感受和评价,是职业者个人面向外界对象所发生关系的一切过程和行为中能够创造的价值总和。有些人工作很努力、业绩突出,但却疏忽了对个人职业品牌的打造,  相似文献   

7.
杨孝文 《小康》2006,(4):90-90
换只手刷牙,闭上眼洗澡,7天就能变聪明现代社会职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一向以追求高效率著称的日本,竞争更是残酷。为了保住在职场上的一席之地,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加入了锻炼大脑的行列,“练脑热”应运而生。日本的企业家、职业女性、中年人是特别热衷于锻炼大脑的群体。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有“大脑退化”的感觉,觉得自己的脑子似乎不如以前转得快了。据专家分析,这是由于人们长时间做某一种机械化的工作,使得大脑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比如,电脑和手机大肆闯入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这些现代化的玩意儿大量地取代了大脑的劳动。用脑记忆或动…  相似文献   

8.
酷玩 《今日广西》2008,(23):13-13
“我适合什么职业?如何把工作做得出色?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职业生涯?”相信每一个职场新人都曾为类似的问题辗转反侧。有关专家对新人支招: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菜鸟”,可是现在已经不再是完全靠自己,独自打拼的时代。只要灵活善用公司的职场资源,可以助你尽快从职场“菜鸟”变身为“达人”,打造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生涯。  相似文献   

9.
劳动本来是人的本质的活动,自由的创造性劳动是人的价值的体现。但在现实工作中,尤其是当前以个性张扬、崇尚自由为标签的80后进军职场成为企业主力军后,员工对自己工作的逆反心理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企业管理问题和社会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重视。据国内—份《“工作幸福指数”调查报告》表明,在五千多名被调查者中,约1/3的人认为他们的工作量不合理,40%的人对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不满意,  相似文献   

10.
她叫张奇超,是北京密云县的一位退休医生,已75岁高龄。她常说:“我要在晚年把自己的余热都充分发挥出来,为更多的病人解除痛苦。”28年来,张奇超为成千上万的病患者解除了病痛,而从未收过一分钱。有的人实在过意不去,便把钱偷偷地藏在她的被褥里或书页中,她发现后都坚决予以退还。很多人劝她:“啥年代了,高尚的思想又有啥用?”老张只是淡然一笑:“我为大家做点好事儿,这是我的心愿,人总不能白活这一辈子。”1995年的一天早晨,张奇超刚刚起床,因感到有些不适,便又躺在床上,这时,一个40岁左右的中年男人带着个11岁左右的小…  相似文献   

11.
热词     
职场硬糖 又被称为“硬糖女郎”,专指在职场中性格突出、态度强势的实力派,一位典型的“职场硬糖”,往往都是执著于细节的完美主义者。  相似文献   

12.
对于每天忙于生计的职场人来说,大部分时间都需要在办公室度过。虽然办公室每天都有专人打扫,看起来一尘不染,实际上空气中漂浮着大量污染物,而这些将成为危害职场人健康的“无形杀手”。  相似文献   

13.
新的一年,又会有一批新人进入企业,为了吐故纳新和发展的需要,企业都会注入新鲜血液。职场新人无非两种,一种是第一次参加工作的毕业生,一种是跳槽或被猎头“挖”来的经理人和专业人才,从本质上讲,他们都是“空降兵”,都要面对同样相对陌生的环境,都要在短期内取得良好的业绩,都要顺利地渡过试用期。新人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尽快融人企业环境,进入工作角色,  相似文献   

14.
岁末年初,许多职场人总会莫名其妙地焦虑起来。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大家的焦虑可归纳为三点:一是焦虑年底加班,二是焦虑来年职业规划,三是焦虑“经济危机”。俗话说“一年之际在于春”,但对于许多职场人士而言,却是“一年之急在于冬”。快要过年了,但在年前,工作任务却如泰山压顶般地堆过来,仿佛是把一年的事情集中在年终的最后几天里。采访对象:老陈.女。53岁,制鞋厂工人午饭时间,记者终于采访到了老陈。虽然只有短短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老陈还是很热情地端茶倒水。  相似文献   

15.
笼罩大半个中国的雾霾阴影尚未消散,职场领域的“雾霾”又悄然来袭。据国内知名招聘网站智联招聘最新调查数据显示:薪酬、加班、“背房”、健康和职场安全感已成为压在职场人身上的“五座大山”。然而让业内专家担忧的是,面对雾霾的肆虐,大多数职场人选择了“低头”,默默承受或负重前行……  相似文献   

16.
丁晓  小青 《今日广西》2007,(20):49-51
你曾被当作“办公室空气”吗? 所谓“职场冷暴力”,一般是指上司或群体用非暴力的方式刺激对方,致使一方或多方心灵受到严重伤害的行为。主要体现在让人长期饱受讥讽、漠视甚至于停止日常工作等刺激,使人在心理上压抑、郁闷。而人处在情绪低落和消极期间,身体的消化、免疫、代谢等功能都将受到损害,这种郁郁寡欢的心理最终会给人带来各种各样的躯体疾病和心理障碍。职场冷暴力表现方式为:拒绝交谈、冷淡或耻笑、不合作。有调查说,越是学历高的地方,职场冷暴力出现的几率越高。不屑于吵架的白领们,常常用冷漠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7.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很多上班族在工作一段时间后,都会选择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学习为自己“充电”。特别是在像北京这样竞争激烈的大城市,很多职场人都深感行业转型升级频繁,知识更新换代快速,再深造成为增加职业筹码的重要手段。然而,在职场“充电”过程中,不少人抱着功利心态,忽视了补充吸收知识、提升职业技能的初衷,如此“充电”,不仅耗费精力和财力,而且学习效果也不理想。“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职场“充电”是多数上班族必经的学习过程,如何有效地“充电”,应找到正确的方法与方向,而作为教育机构和管理者,也应努力设计出更具实用性和规范性的职场培训模式。  相似文献   

18.
钱虹 《今日广西》2008,(21):13-14
9月的南宁,又一轮职场新“行情”启动。 如果你看到“牛市”、“熊市”、“被套”、“解套”这些专业术语,不要以为这一定是指股市。现在,这些股市中的专用词汇已经被借用到职场来形容跳槽的人群。在职场,“牛市”被借喻为每年九十月份的跳槽高峰期,有的人在牛市中成功起跳,取得了转折性的进展;有的人跳入误区,跳进困扰,则喻为“牛市”反成“熊市”;跳错槽一蹶不振被称为“被套”;跳槽失败积极寻找到解决之道则是“解套”。  相似文献   

19.
热词     
名片泡沫 指在名片中加上一串与实际身份不相称的华丽头衔。往往与身边人会晤也会递上名片,让人感受到中国职场的头衔泡沫无疑是存在的,而且有越吹越大的趋势。在一些小公司,甚至人人都是“经理”。与此同时,很多人也乐意在名片中冠上“总监”、“经理”等伪头衔。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人职业生命的延长,“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等不同年龄段的职场人士开始在现代职场中共同逐鹿,他们通过释放各自的光华构建起职场最为美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