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现代网络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网络化对文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网络的发展,将加速各种文化的传播和相互吸收、融合,使各种文化在广泛传播中达到发展和创新。同时,网络的发展对文化的负面影响也显而易见,尤其是不良文化通过网络更易传播,对此必须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和预防对策。一、网络文化的含义及特征(一)网络文化的含义。网络文化,广义地说就是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网络文化又称赛伯空间文化。这是1984年美国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在他的科幻三部曲小说里,新创的一个奇怪的用语———“赛伯空间”。赛伯空间是思维和信息…  相似文献   

2.
以高校微文化安全为主题的网络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各高校已经开始抢占微文化这一意识形态建设的新阵地,微文化领域主流媒体得到当代大学生的信任,但同时还存在大学生微文化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微文化领域负面信息影响明显、高校微文化引领力不足等问题。高校应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增强大学生包括"文化自信"在内的"四个自信";加强大学生的微媒介素养,增强微文化安全意识;发挥微媒体的传播优势,强化高校教育引导功能;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发挥微媒体的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3.
刘志刚  常璐 《唯实》2012,(5):56-60
网络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依托多媒体技术与互联网传播环境,网络文化体现出娱乐消遣性文化与价值解构文化的双重特性。网络传播领域的各种文化乱象,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这种全新文化形态对网民文化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取向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网络流行语折射出网民的草根精神,网络恶搞体现了常常越界的现实批判精神,网络暴力源于网民和媒体失去法律与道德底线,而网络炒作则无限放大了网民的病态狂欢。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是精神文化活动的重要传播平台。网络的日益普及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工作方式和交往方式,而且由此而形成的网络文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提出了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努力把互联网建设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  相似文献   

5.
从传播社会学视角审视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红色文化的传播经历了萌芽、形成和发展三个阶段。当前要为红色文化传播创造良好的“拟态环境”,为红色文化传播的受众“塑型”,从而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传播氛围。通过开辟红色文化的自媒体传播路径,发挥流行歌曲在红色文化传播方面的积极作用,使红色文化传播适应社会需求,从而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为传播信息、学习知识、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冲击着高校师生的学习、生活、交往方式,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世界。根据新形势探索和寻求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和新方法,让校园网络文化成为传播民族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  相似文献   

7.
当今,互联网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后出现的信息传播第四媒体,成为文化全球化的突出表现形式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这种传播媒体已逐渐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受网络影响最深最广的群体要数青少年。  相似文献   

8.
段胜军 《学习月刊》2014,(14):90-91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覆盖世界的许多地方.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产生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所谓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表达形态.它以人类最新科技成果的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声响符号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宣泄情绪意识.垒筑起一种崭新的思想与文化的表达方式.形成一道崭新的文化风景。  相似文献   

9.
红色文化网络传播是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一条重要途径。这是由红色文化网络传播具有传播信息展示多样性、红色网络信息多样化、信息传播快捷及时性等特点所决定的。当前,各种制约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因素还大量存在,应依靠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强红色网络吸引力等途径来推广和完善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  相似文献   

10.
网络化趋势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网络化趋势下,网络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冲击。网络的开放性对主流政治文化的传播形成强大的冲击,改变着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共时结构;网络的虚拟性和差异性加剧了人们的政治信仰危机,导致国家意识和政治观念淡化;网络的发展改变着中外政治文化的背景形势,突出了国际社会中制度文明与民主观念的矛盾和斗争。  相似文献   

11.
徐芳  杨扬 《党史文苑》2009,(5):66-67
红色文化网络传播是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一条重要途径.这是由红色文化网络传播具有传播信息展示多样性、红色网络信息多样化、信息传播快捷及时性等特点所决定的.当前,各种制约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因素还大量存在,应依靠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强红色网络吸引力等途径来推广和完善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  相似文献   

12.
《党课》2007,(3):9-9
我国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为传播信息、学习知识、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给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能否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的出现和进一步发展,正迅速地改变着人类传统的认知方式,高校也不例外,互联网带给高校的不仅是一项新技术,而且是一种文化,是继校报、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的新特点:全球性特点、挑战性特点、主体性特点、多重性特点、空间扩大性特点、快捷性特点、互动性特点、信息多样性特点、传播穿透性特点等。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校园是网络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领域,当代大学生是深受网络文化影响的群体,网络文化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开阔其眼界,活跃其思维,与此同时也对大学生产生着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信息时代的来临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播优势,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手段的现代化,是每个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应思考的问题。江泽民总书记在关于促进信息网络发展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我国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互联网作为广播、电视、报纸后的“第四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文化的生产和传播方式.大大增强了思想文化信息的覆盖面,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广阔的舞台,同时也给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只有充分认识这种新变化,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16.
人类已进入了一个跨文化传播的网络时代,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人类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交往的方式,并深刻地影响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本文着重从文化比较的角度探讨了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多方面影响,并指出网络文化冲击下传统文化应有的姿态.  相似文献   

17.
结合高等院校现阶段校园网络时代特征,分析了校园网络给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带来的优势与困境。以网络物质文化、网络制度文化、网络行为文化和网络精神文化等四个建设层面为切入点,从载体更新、管理创新、引导推新、内涵革新等四个方面进行实践性建设,对未来建设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8.
数字技术的创新不仅使数字化产品成为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改善了文化呈现形式,促进了文化消费的数字化。通信技术的创新提高文化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速度,促进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和互联网等传播渠道的融合,促进了文化消费的日常化。电子技术创新提供便携式的电子消费终端,而软件技术的创新增强了消费平台信息交互的能力,促进了文化消费的分众化。只有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并应用于文化产业的各环节,才能增加文化消费的总量。  相似文献   

19.
信息化时代的网络空间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宣传的"主阵地",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迫切需要加强革命文化的网络传播。加强革命文化网络传播有利于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侵蚀、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然而,囿于革命文化和文化网络传播的特质,革命文化在网络传播过程中面临着革命文化网络传播主体权威被削弱、革命文化网络传播范式受挑战、革命文化网络传播受众个性化凸显和革命文化网络传播遭遇商业化侵蚀四个方面的困境。通过进一步加强革命文化网络传播队伍建设、创新革命文化网络传播范式、推动革命文化网络"分众化"传播、完善革命文化网络传播制度,能不断提升革命文化网络传播效果,彰显革命文化网络传播的时代价值,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红段子掀起红色文化浪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丽君 《党建》2010,(4):38-39
虎年新春,内容丰富的“红段子”拜年短信流行起来,掀起了一股红色文化浪潮。 中国是短信传播的沃土。当人们越来越依赖手机短信所带来的开放、自由的沟通方式时,“红段子”引导手机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