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毛泽东是使用语言的大师,他在谈话、写文章和作报告中使用比喻非常多。1921年毛泽东在长沙人力车夫的夜校课堂上,他先写一个"工"字,下面再写一个"人"字,然后告诉贫苦工人们,如果把"人"和"工"有力地结合起来,那就构成"天"字——工人阶级团结起来力量可以顶天。井冈山时期,毛泽东非常重视根据地建设,他形象地比喻说:"革命要有根据地,好像人要有屁股。  相似文献   

2.
《天津支部生活》2013,(10):40-40
1921年12月,毛泽东和弟弟毛泽民第二次来到安源煤矿。在专为工人子弟办的一所学校里,毛泽东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工”字。他解释说,上边的一横是“天”,下边一横是“地”,中间的一竖代表工人阶级自己,工人是站在地上,顶天立地,整个世界都是工人们的。在这期间,毛泽东还在给湖南长沙人力车夫上的夜校课堂上,打了个比方。他在黑板上先写了一个“工”字,又在旁边写了一个“人”字,然后,他微笑着告诉车夫,如果把“人”字放在“工”的下边构成了“天”字,如果工人团结起来力量可以顶天。  相似文献   

3.
童小鹏追忆从毛泽东身边到周恩来身边陈清泉毛泽东教导他:要向煤矿工人学习1936年8月13日下午2时左右,在陕北保安毛泽东住的窑洞里,一个二十出头,身材不高,眉目清秀,像个书生的小伙子站在毛泽东面前。毛泽东用浓重的湖南口音问他:"你为什么不愿意在二局工...  相似文献   

4.
据相关资料记载,1973年初,毛泽东决定重新启用"文革"中已被打倒的邓小平之后,曾随手写下了"三多一少"这四个字,并向身边工作人员解释说:周恩来应多休息,邓小平应多工作,王洪文应多学习,江青应少说话。可以说,这"三多一少"也是当年毛泽东为稳定中国政局的最大心愿。然而,历史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使是毛泽东这样伟大的战略家也是如此,因为他所期望的"三多一少"这四个人中一个也没有做到。所不同的是,前两位是无法做到,后两位却是不愿做到。  相似文献   

5.
说起才溪,人们都知道那是一块革命圣地,是中央苏区著名的模范区,是福建省的第一模范区。有闻名遐迩、誉满全国的"九军十八师"。同样让才溪人感到光荣和自豪的是毛泽东曾三次亲临才溪指导革命并写下了彪炳史册农村调查——《才溪乡调查》。在才溪溪畔耸立的光荣亭,毛泽东手书的亭名"光荣亭"三个字仍金光闪闪,照耀着才溪人民前进的道路。毛泽东自从他第一次来才溪直至解放后始终没忘记"才溪"这个地方,关心着才溪的建设和发展,这无疑是毛泽东对闽西革命老区人民的关怀和期望。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的学习观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他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继承与批判并举;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理论与实践兼得;在学习中,他注意文理互应,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超越自我。毛泽东学习观给当前建设学习型政党活动的启示是:做系统学习、终身学习的模范;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  相似文献   

7.
齐荣晋 《学习导报》2012,(13):61-62
"愚公移山"是中国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故事,毛泽东的《愚公移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作,它最初是毛泽东1945年6月1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上所作讲演中的一段话,是七大近百万字文献中的点睛之笔。毛泽东作《愚公移山》讲演时,在场代表共752人,代表着121万党员。毛泽东是在向全党发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号召时讲起"愚公移山"故事的,讲演令现场每个人激动不已,终生难忘。  相似文献   

8.
刘永辉 《世纪桥》2010,(24):25-28
在党史上,他有着奇特的经历。 他书写了中共七大的会标: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至今这会标依然挂在会场主席台上方。他在诗词书画、篆刻和戏剧研究上均有很深的造诣,延安时期他编导的京剧《逼上梁山》曾获得好评,毛泽东看过戏后连夜给他写来热情洋溢的信;人民大会堂《江山如此多娇》巨幅画作由毛泽东亲笔题词,而"江山如此多娇"的六字印章就出自他手。  相似文献   

9.
在许世友的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人要数毛泽东。他对毛泽东的敬重、忠诚、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把自己喻为毛泽东的"匣中宝剑",毛泽东指向哪儿,他 就杀向哪儿,士为知己者死,剑为识己者啸。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是否说过“我就像一个手执雨伞云游四方的孤僧”?熊向晖1990年有关单位拍摄了一部轰动一时的"电视政论片",其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1970年,毛泽东再一次见到老朋友斯诺,……北京天安门上,毛泽东已被人们尊崇为"神",就在千百万人流着泪,淌着汗向他...  相似文献   

11.
姚桓  韩勤英 《前线》2012,(11):58-60
彭真早在1941年6月至8月,就向党中央系统汇报过晋察冀边区党的建设的经验,之后长期从事党的建设的领导工作,担任过中央组织部部长,又曾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中共北京市委第一书记、中央书记处书记,他对党的建设做出了重要的思想贡献。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同志首先倡导的,彭真对此也有贡献。他担任延安中央党校副校长时,希望学校有个校训,为此找到毛泽东,毛泽东说"应是实事求是,不尚空谈",后来毛泽东为中央党校校训题的词正是"实事求是"。彭真的革命一生,是始终坚持这四个字的,而且他对此的理解和阐述非常深刻且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2.
安建设 《学习导报》2010,(18):34-35
在毛泽东心目中,"群众"是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词汇。他对群众曾经用过"民众"、"工农大众"、"人民大众"和"人民群众"等不同称谓。毛泽东对此还曾有过更具体的划分。1942年,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90%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  相似文献   

13.
安建设 《新湘评论》2010,(18):34-35
在毛泽东心目中,"群众"是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词汇。他对群众曾经用过"民众"、"工农大众"、"人民大众"和"人民群众"等不同称谓。毛泽东对此还曾有过更具体的划分。1942年,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90%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  相似文献   

14.
高勇 《党史纵横》2013,(3):60-60
毛泽东尊师的故事,都会想到毛泽东与徐特立的师生情,其实,毛泽东还有一位和自己年龄差不多的同龄人老师,他的书法就得益于这位老师的指点。毛泽东的书法挥洒自如,雄阔奔放,酣畅淋漓,深为世人崇拜、喜爱。毛泽东在谈及自己书法生涯时,多次提到他的早年书法老师孙俍工先生。1918年,孙俍工在湖南省立一师担任文字学等课程,很受学生欢迎。时任湖南一师附小主事的毛泽东曾来旁听孙先生的课。孙俍工渊博的学识、出众的才华,特别是那手笔力遒劲、飘逸洒脱的毛笔字,深受毛泽东的敬重,从此两人来往密切。  相似文献   

15.
曾珺 《湘潮》2011,(11):4-6
毛泽东常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在熟读中国历史典籍的过程中,他留下了数量丰富、见识独到、视角新奇的历史人物点评手迹。然而,在毛泽东的点评中能得到"政治家"这个评价的人却只有三位:朱敬则、姚崇和张说。  相似文献   

16.
他曾一个人乘飞机冒险跳伞,去营救西安事变中身陷囹圄的蒋介石;他曾与胡宗南斗智斗勇,挫败其摧毁西安的惊天阴谋;他曾在延安由毛泽东特批重新入党,却在建国后蒙冤入狱。他的真实身份和传奇经历,在尘封半个多世纪后才逐步映入人们的视野。他就是国民党中统"西北局专员"、在敌人心脏潜伏十五年的传奇特工——李茂堂。  相似文献   

17.
李峻 《新湘评论》2012,(3):47-48
"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在人生道路的转折点上幸遇段德昌,两人共同谱写了一段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新中国成立后,政务院民政部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在序号为"壹"的那一张上,毛泽东主席神情凝重地签下了"段德昌"3个字。  相似文献   

18.
李峻 《学习导报》2012,(3):47-48
"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在人生道路的转折点上幸遇段德昌,两人共同谱写了一段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新中国成立后,政务院民政部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在序号为"壹"的那一张上,毛泽东主席神情凝重地签下了"段德昌"3个字。  相似文献   

19.
刘仕雄 《世纪桥》2010,(23):27-28
遵义会议的召开有一个曲折的蕴酿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毛泽东同志起了关键的决定作用。毛泽东虽然受到排挤,但他并没有停息共产党人为理想而奋斗的脚步。他一方面忍辱负重,冷静思考,避其锋芒,保存自己;另一方面暗中积蓄力量,通过与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等"交换意见",揭露"左"倾路线的错误,提高广大红军指战员的认识,在"左"倾错误已充分暴露的时候,抓住机会,勇敢地站出来,强烈要求召开政治局会议,把"左"倾路线的代表人物、掌握红军领导权的博古、李德等人"赶"下台,从而使中国革命和红军长征回到正确的路线上来。  相似文献   

20.
对毛泽东“大跃进”时期提倡“留有余地”的几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跃进"运动时期,针对高指标和浮夸风,毛泽东反复强调要"留有余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这一时期复杂的思绪脉络。在以"鼓劲"、"升温"为基调的成都会议和武汉会议上,毛泽东警示各地定计划要"务实"、"谨慎","留有余地",体现出热中带冷的思想方法;"大跃进"高潮阶段,对决策"1070万吨钢"的细致、多谋和谨慎,不仅体现了他要求"留有余地"的一贯思路,也表达出他对目标恐难实现的担忧和疑虑;"大跃进"纠"左"阶段,专门从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角度对"留有余地"进行阐述,不仅更具针对性和说服力,也体现出思想方法上的提升和发展;"大跃进"反复直到结束阶段,毛泽东把对"留有余地"的思考,进一步放到了掌握工作主动权、提高全党领导国家经济建设水平的战略高度,体现出他认识上的更上层楼;"大跃进"运动结束后,仍持续不断地讲"留有余地",反映出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速度和建设规律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