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遇上对的人,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或许在《这是真的》里,我们可以发现丁乃筝导演自己的爱情故事。张爱玲、赖声川、丁乃筝,这样神奇的组合会迸出怎样的艺术火花?2012年8月,一部由赖声川担任艺术总监、丁乃筝编剧导演的2012年表演工坊年度大戏《这是真的》即将登陆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这部戏的灵感来源于张爱玲的极短篇小说...  相似文献   

2.
阙政 《新民周刊》2012,(10):60-63
我从来没想过要在观众面前跳脱衣舞才可以吸引人。我只觉得戏拍得好,观众就自然会看。自问并非讲策略的人,否则结果只能不伦不类。3月8日,《桃姐》全国公映。对影迷来说,从威尼斯电影节全场鼓掌15分钟到现在,等了半年之久;对导演许鞍华而言,距离上一部全国公映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忽已匆匆六年。  相似文献   

3.
苏联影协领导班子去年大改组后,立即成立了一个“审查委员会”,对过去历年被禁演的25部片子重新审查,结果全部开禁,其中有:《自己去看》和《垂死争扎》这两部电影都是新任苏联电影工作者协会第一书记克里莫夫的作品。《自己去看》是在这次重新审查的影片中最先宣布开禁的。本片根据乌克兰作家列列斯·阿达莫维奇的著作《哈蒂尼纪实》改编和导演。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哈蒂尼这个白俄罗斯村镇  相似文献   

4.
阙政 《新民周刊》2023,(23):44-47
我拍电影就像是看心理医生,我有对人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找一批很有才华的人跟我一起去探索。从影32年,执导17部电影,监制40部作品,总计获得超过400个奖项提名,赢得超过230个奖项,代表作《甜蜜蜜》《金枝玉叶》《如果·爱》《中国合伙人》脍炙人口——他就是陈可辛导演。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请来这位资深影人开授“大师班”,而陈可辛也与观众坦诚相见,将自己的从影经历与代表作拍摄故事尽数分享——  相似文献   

5.
阙政 《新民周刊》2012,(26):71-73
跟随贾樟柯多年,拍过的电影一部接一部拿了国际奖项,她自己却颗粒无收。在国内也算不上一线,地位尴尬。第一次跨国合作长片,却一举拿下有意大利奥斯卡奖美誉的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眼前的赵涛和《我是丽》里的中年母亲没有丝毫相像,用媒体喜欢的标题口吻来说,是"白衣苗条显气质"。"丽"的原型是意大利导演DanieleSegre小...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白鹿原》被认为是成功呈现上世纪前50年中国人生活变化的长篇小说。2月10日,第62届柏林电影节开幕,王全安导演的新作《白鹿原》成为唯一一部入围主竞赛单元的华语片。在出征柏林前,王全安在西安放映了一场导演版《白鹿原》。多方人士提前观影后指出,此片内涵厚重,话题极具争议性,  相似文献   

7.
热脸     
《新民周刊》2022,(36):33-33
伍迪·艾伦现年86岁的名导伍迪·艾伦,近日接受西班牙媒体《先锋报》采访时宣布退休,目前正在制作中的第50部电影长片《Wasp 22》是他导演的最后一部作品。此前,伍迪·艾伦共获得过16次奥斯卡最佳剧本提名,并夺得4座小金人。  相似文献   

8.
黄祺 《新民周刊》2023,(31):60-63
<正>因为真实,所以复杂。“角色的处境,我也经历过。”电视剧《不完美受害人》在观众中引发的讨论,还在持续。今年夏天热播的电视剧《不完美受害人》是一部无限接近现实的电视剧,接近到很多女性观众联系到自己的过往,对剧中角色的遭遇真正地感同身受。电视剧的两位编剧、导演都是女性,这也许也是剧情可以抵近当代都市女性真实内心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西风 《新民周刊》2012,(47):96-96
2012年,德国导演克利斯蒂安·佩措尔德凭借《芭芭拉》赢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佩措尔德近年来开始关注女性题材,2007年以《耶拉》捧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并为其御用演员尼娜·霍斯赢得最佳女主角奖。有意思的是,两部影片均以女主角在动荡不定的车厢内的镜头开始,似在暗示人物有着一颗驿动的心。《芭芭拉》节奏舒缓,镜头非常...  相似文献   

10.
张英 《新民周刊》2022,(27):38-49
写小说不过瘾就写剧本,写剧本还是不过瘾,怎么办呢?只好做导演了。因为被众多著名导演欣赏,找他合作,刘恒赢得了“中国第一编剧”的美誉。在文化圈里,刘恒是唯一的“三栖”存在:作家、编剧、导演。他留下了许多代表著作,比如《黑的雪》、《伏羲伏羲》、《虚证》、《白涡》、《天知地知》、《苍河白日梦》、《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小说;其中《天知地知》获首届鲁迅文学奖,《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获首届老舍文学奖。  相似文献   

11.
汤力 《新民周刊》2022,(44):80-80
我很喜欢一部冷门剧,其中有个桥段是A拿着自己的手机死乞白赖地非给B看照片:“哎你看这个可乐不可乐??哎你再看看这个……你自己拿着,划着看吧,就左右划啊别上下划。”B面无表情地搭腔:“来,给我。”然后“嗖”的一声,手机流星一样蹄入云霄没了踪影。这部解气之剧叫《英村脑残故事》(This country)。今年的英国电影《看他们如何逃之天天》(Seehow they run),导演和主演之一都来自这部剧集,部分地奠定了影片基调:荒诞、微丧、快节奏、细节大于整体,以及,惹我喜爱。  相似文献   

12.
阙政 《新民周刊》2022,(29):44-45
我当了三年耶稣会的学生,那三年他们把我吓得够呛。现在轮到我吓别人了。他是紧张大师,害怕警察、害怕失控、害怕眩晕;他也是悬念大师,用经典的蒙太奇、神秘的麦高芬、对罪案的痴迷,让全世界观众为之尖叫——他就是希区柯克。法国电影新浪潮代表导演特吕弗曾说:希区柯克拍谋杀戏就像拍爱情戏,拍爱情戏则像拍谋杀戏。  相似文献   

13.
徐枫 《新民周刊》2022,(29):79-79
即便是《旺角卡门》,他真正关心的,也不是黑社会,而是人的性格导致的情节发展和命运安排。这本访谈录收集了30年来王家卫接受的22次采访,涉及与王家卫有关的一切,更记录了他对自己电影的独特理解,以及张国荣等影星对这位导演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高文婧 《法国研究》2008,(4):106-109
阅读法国作家米歇尔·图尼埃尔的作品,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作家曾将自己的两部小说改编为短小简易的版本,分别是根据《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改编的《星期五或原始生活》、根据《加斯帕、梅尔基奥尔与巴尔塔扎尔》改编的《三王》。  相似文献   

15.
王悦阳 《新民周刊》2012,(29):63-64
他是《失恋33天》里的高富帅,他是"非常林奕华"舞台上的"千面小生"、"御用男主角",十几年闯荡影视剧江湖,却从不看自己演的片子。他就是王耀庆。从2006年的《水浒传》到2011年的《红娘的异想世界之在西厢》,6年之间,王耀庆几乎演遍了林奕华近年来所有的戏,而且一演就是将近200场。可以说王耀庆所创下的舞台剧演出场次...  相似文献   

16.
宋明炜 《新民周刊》2012,(50):85-85
或许,我们若要选择相信"更好"的故事,只是为了选择相信自己。与许多故弄玄虚的导演不同,李安给人的印象看似平和、中庸,很有些所谓东方人的谦逊、内敛。但每一次看李安的电影,都让人提着一颗心,因为在适度而唯美的表象之下,必定隐匿着某种奇绝的爆发力。他最早的"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郎雄先生扮演的老...  相似文献   

17.
毛尖 《新民周刊》2012,(27):85-85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最后我要不怀好意地说一句,你们三个人啊,既然选择了一起飙,那就停不下来了,因为你们会发现,只有在一起,才能创造最好看的自己。大约是2000年以后吧,最好看的电影电视都不是男女主人公的戏了。《碟中谍》也好,《24小时》也好,我们都是为了超男废寝忘食。新版福尔摩斯风靡世界,因为夏洛克和华生暗潮汹涌;《龙...  相似文献   

18.
阙政 《新民周刊》2023,(22):14-16
<正>“大家还是愿意为了好电影聚在一起,所以我常说:电影就是相信的力量。”很少有新导演像邬浪这样,执导的第一部电影就能入围戛纳、入围柏林,在全球久负盛誉的多个国际电影节上展示自己的处女作。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这部由上影节创投项目孵化的电影《雪云》回到上海,作为“一带一路”电影周的开幕片亮相,开启了它的国内首映。  相似文献   

19.
阙政 《新民周刊》2024,(14):46-49
<正>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原来并不是宫崎骏导演人到耄耋时的一句总结陈词,而是一个持续生效的提问,他是始终“向前看”的。不要相信宫崎骏会退休。56岁拍《幽灵公主》时,传闻他因手部疾病即将收笔;60岁拍《千与千寻》时,他说自己“在这个年纪做这个已经是极限了”;  相似文献   

20.
王碧颖 《新民周刊》2015,(22):28-33
2015年的大银幕几乎要被各种机器人、机械装甲、人工智能等未来科技刷屏了。大片导演们好像说:好了,要来一场"未来风暴"——《复仇者联盟2》、《超能查派》、《机械姬》,还有《终结者》、《创:战纪》、《我,机器人》以及N部漫威系列作品正蓄势待发。人类和人工智能(AI)的关系,要么亲密如好基友,要么暴力如杀父仇,除此以外,还有没有另外一种方式的关系存在于人类和智能机器人之间呢?乐观的理性派认为人类终将和机器人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