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文章以中华民族关系和云南民族关系格局为对象,探讨了地理环境对民族关系的影响.作者认为,民族关系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民族分布格局基础上,不同民族在物质生产过程中进行经济文化交流而形成的.由中华大地辽阔的疆域和复杂多样的地理条件所决定的中华民族的多元起源和多民族长期共存的格局,是中华民族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地理环境的区域多样性和整体统一性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得中华民族及其文化既表现为多元、多区域、多中心不平衡发展,又呈现出多元、多区域、多中心文化向中原文化内向汇聚和中原文化向四周辐射的特点.时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统一与分裂交替出现,统一长于分裂并日益巩固这一历史大趋势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西两大块、南北三带的地理特点,使汉族的农耕文化和众多少数民族的游牧文化形成分野清楚而又天然地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关系.独特的地理区位特点使云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西南门户和连接中国内地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通道.加强了云南各民族与祖国内地、云南各民族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民族以及云南各民族的相互关系;云南各民族在多样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多种经济文化类型,有利于各民族之间互相依存、优长互补的民族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由云南地理环境所自然形成的"边内结构"和"山坝结构",对云南民族关系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南民族关系研究散论之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南地区特殊的地理区位和生态环境构成了中国西南民族关系的基本发展背景和基础。各民族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结成了紧密的关系 ,甚至互相融合。在民族关系史的研究中 ,一定要意识到不同时期的民族在内容和概念上是不同的。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可以概括为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汉族民间与少数民族民间的关系、少数民族民间的关系四大部分 ,而西南民族关系的特点则可概括为分布上的大杂居与小聚居、政治上的多元一体、发展阶段的不平衡性、经济上的互补性、文化上的多元交融。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一个逐步形成、发展的过程, 先有地区性的局部统一, 再逐步向多元一体过渡。从西南的地理环境、早期的文化起源、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及中原王朝的互动关系、郡县制度对西南民族融合的影响和西南民族内部多元一体的形成等方面看, 这一历史规律在西南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正>中华文化是由四大板块构成的,它们是:中原旱地农业文化圈,北方森林草原狩猎游牧文化圈,西南高原农牧文化圈,江南稻作文化圈(如下图)。中原旱地农业文化圈是中华主流文化圈,汉族的发祥地。其他三个文化圈为少数民族的发祥地,呈"匚"形自北向西向南围绕在中原旱地农业文化圈周围。江南稻作文化圈早期是越人的繁衍之地,它包括四个文化区。秦汉以后,绝大部分越人都变为汉族,只有华南文化区的壮侗语族民族依然保持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5.
略论西南民族关系的三重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提出,西南地区民族关系主要在三个方面得以展开。一是民族社会与国家权力之间的互动关系;二是民族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三是汉民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建立起了西南民族关系纵横交错的三重结构。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在这三重结构中影响西南地区民族关系的一些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在云南民族史研究中,民族关系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这是因为,云南民族成分多,除汉族外,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占全国少数民族总数的百分之四十,还有尚未确定族别的苦聪人、克木人等;云南各民族同样“都是有历史的民族”,他们长期处于祖国西南边陲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直至近代,各民族仍分别处于前资本主义各个社会发展阶段;垮境而居民族多,因而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不论在历史上或现实生活里,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这些内外历史的、现实的  相似文献   

7.
王文光  翟国强 《思想战线》2006,32(6):95-101
中国西南民族地区青铜文化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发展受到了中原青铜文化的强烈影响,在我国青铜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此时的西南地区相继出现若干区域性统一体,既构成了西南自身多元的历史发展框架,也奠定了西南民族逐步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和民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民族史上,春秋战国是中国各民族处于迅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时代。在这四百余年内,中国各民族以中原华夏族各诸侯国为中心,经过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的斗争,以及各民族的融合,加速了中国历史前进的步伐,奠定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的发展,是同民族融合分不开的。华夏族是中原地区的主体民族,它的形成和发展,也是民族融合的过程,是众多民族以经济、文化为纽带而不断融合的历史产物。华夏族为后来的汉族的前  相似文献   

9.
清代西南民族地区的发展与汉族移民的进入密切相关。本文主要探讨清代汉族移民在四川彝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活动 ,指出汉人在彝区从事的农业、工商业等经济活动 ,加快了彝族社会的发展。汉彝各族在社会经济交流的同时 ,文化上也相互渗透 ,促进了民族间融合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南民族关系研究散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民族史研究中,对民族关系主流的问题有"友好合作说"和"战争压迫说",但就中国西南民族关系的主流问题,则表现出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既和平友好、相互吸收,又矛盾冲突、相互排斥这样一个辩证的历史运动过程.就民族融合而言,西南历史上的民族融合在元代以前表现为同源异流为主,元代以后则既有同源异流,也有多源合流和异源异流.此外,整个西南民族关系主要由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试论西部开发过程中少数民族权益的保障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锡盛 《思想战线》2001,27(1):27-30
西部开发是中央和西部省区之间、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以及各少数民族之间在经济方面的互助与合作.由于各民族之间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在开发过程中可能会碰到如下问题其一是资源开发与少数民族收益权由于上述差距而难以得到保障的问题;其二是环境的超载利用与少数民族可持续发展权益受到损害的问题;其三是土地征用过程中不能依法对少数民族群众进行补偿,从而损害少数民族应获得的土地补偿权益的问题;其四是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因少数民族群众(含个体或群体)所处的弱势地位,其交易平等权极易受到侵害并且难以得到救济的问题.这是在西部开发中必须切实关注并妥善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文光 《思想战线》2004,30(1):125-130
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大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但民族关系仍然紧张,以矛盾冲突为主的汉匈民族关系、汉越民族关系构成了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主要方面和基本内容,而民族的分化、重组与融合却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动力,为汉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13.
汉傣之间:阿昌族的民族认同与文化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昌族从明清以来就深受周围处于强势地位的汉族和傣族文化的影响,其社会发展基本上就是这种情况的结果。从地理位置来看,阿昌族正好处于汉族和傣族之间的缓冲地带或直接被其所包围,因此与周边的汉族和傣族之间既有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也有婚姻关系的存在。在族群认同的过程中阿昌族容纳了汉、傣等民族的新鲜血液,形成了典型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民族共生格局。  相似文献   

14.
中国各民族的发展史与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紧密相关 ,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一经形成 ,在其漫长的历史中一直发挥着主体民族的凝聚作用 ,具有三个特点 :融合性、扩展性和南北差异性。中国民族文化的研究不应忽略对汉族历史文化的研究。中华民族居住的地理环境的差异所导致的中国北方游牧经济类型和南方农耕类型的差异和相互影响 ,决定了中国民族发展中的融合特点、关系特点等。  相似文献   

15.
东汉明帝民族政策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明帝继承和发展汉光武帝的民族政策,致力于解决周边民族问题:努力平定西羌的叛乱、制定防范措施;针对北匈奴不断的骚扰,由政治和解、积极防御转向战略进攻;重新开通西域;加强与西南少数民族政治关系。汉明帝的民族政策不仅有利于边境的稳定与国家的安全,而且推动了边境地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极大地维护和光大了“光武中兴”的成果。当然,其民族政策中也有若干失误,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高劲松 《思想战线》2000,26(5):31-35
蒙元统治时期的西北,民族情况复杂,各民族的迁徙对流频繁,民族间的分化与重组相互交叉,政治上的统一与分裂变化无常,中央政府通过亲王出镇、建立甘肃行中书省和行枢密院、设置站赤、打开交通、开展屯田垦殖等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地方与元王朝中央的政治联系,巩固了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为了强化新疆各族群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国人一方面引进新兴的民族学、社会学知识,来描述、辨识这些国族内的"他者";另一方面又通过对西北各族群的族源历史与文化特征的书写,强调其与汉族在文化与血缘上的历史纽带与融合,并指出应融合各族群文化共同建构中华民族新文化;最终,提出经由新疆的现代化开发促使新疆走上现代化道路,缩小与其它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差距,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8.
党的民族团结政策维度下的广西民族大团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成学 《桂海论丛》2011,27(3):20-26
我们党从成立起就非常重视民族团结,新中国成立后,更是把民族团结作为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广西各族人民在党的民族团结政策指引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90年的历程中,模范地践行党的民族团结政策,实现了广西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大发展与大繁荣。分析和总结90年来党在广西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经验,对我们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制定民族政策和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都具有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