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6 毫秒
1.
青少年问题大致分为反社会问题行为和非社会问题行为。所谓反社会问题行为,指的是诸如犯罪行为及不良行为之类的、对法律及社会习惯等社会规范的越规行为;所谓非社会问题行为,指的是闷居家中、无生活活力、拒绝上学、自杀之类的不能适应周围环境及社会生活的现象。区分反社会问题行为和非社会问题行为主要是看行为的表现方法:对外部采取反抗的形式便成为反社会问题行为;如果这些行为是对自己本身,则是非社会  相似文献   

2.
曾庆醒 《学理论》2014,(20):116-117
从冯·李斯特理论中行为和反社会人格这对概念出发,分析李斯特理论中客观行为的地位、主观反社会人格的地位。笔者认为冯·李斯特理论以社会防卫为逻辑主线,以反社会人格为逻辑基点构建了其刑法理论和刑事政策理论,行为只处于表征反社会人格的工具性地位。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吸毒心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只有了解了青少年吸毒的心理的和社会的深层根源 ,才能施以正确的预防措施。本文从五个方面对青少年吸毒行为的心理的及其社会的根源进行了分析 ,并为预防青少年吸毒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的快速崛起和普及,对青少年的社会行为、日常生活、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研究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和网络心理,对于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倡导网络文明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分析了目前青少年网络行为心理特点,对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克服网络心理问题从学生、学校和社会诸方面提出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5.
陈海华 《学理论》2010,(21):104-106
青少年网络成瘾无论对其家庭还是对社会而言都具有不可小觑的恶劣影响。对家庭来说,青少年网络成瘾必然会令其家庭不得安宁,令其家长心力交瘁,也会令其家庭经济不堪重负、难以为继。对社会而言,规模化的青少年网络成癔可能会引起社会道德准则的扭曲,反社会化倾向的突现;也可能会混淆青少年群体的是非曲直判断准则,干扰他们的正确判断;还可能会诱发青少年的恶性犯罪,最终严重贻害社会。  相似文献   

6.
胡成洋 《学理论》2012,(32):143-144
反社会人格障碍极易引发暴力犯罪,我国没有对人格障碍犯罪的犯罪心理研究给予足够重视,因此难以从根本上预防此类犯罪的发生。根据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针对该种人格障碍预防和矫治的方法:一是注重家庭、学校、社会的引导作用;二是重视对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的违规行为,与越轨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具有同一含义,指的是某一社会群体的成员违反该社会群体共同接受或约定的一般规定、准则或价值观念的行为。而且,它不同于刑事犯罪。所谓社会责任,并非指对违规行为承担者的责任追究,而且作为一条思路,通过对青年社会责任的分析,探讨青年违规行为的发生和性质。因此,对违规行为的定义、类型、性质和社会功能的探讨,不属本文之列。青年反抗社会的违规行为是现代社会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在理论上,无论是国外的专家,还是海内的学者,都从不同角度论述、分析了当代青年的反社会心理、行为特征等,各种规定不一而足。例如,有人把青年文化视作一种“风格化的反抗”;有人认为,青年在价值体系方面,倾向于一种“反文化”的行为方式,等等。在现实中大家也耳闻目睹了一系列事实。尤其是近些年,不管是工厂、学校,还是城市、乡村,甚至在部队,自觉或不自觉  相似文献   

8.
李洪志这个大巫的所作所为,依照社会学的理论来划分,我们认定其为“反社会行为”。他大喊“人类末日”,他要人“生病不求医”,就其性质来说,可以归之于反社会行为的第九、第十层次,即违反人性的、纯属邪恶的行为。法轮功组织信徒闹事,扰乱社会秩序,就其烈度来说,是属于暴力型反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以基督教为例,探讨当代中国青少年的宗教信仰对其生命状况(社会行为,心理状况、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在青少年基督徒的家庭生活、社会行为方面,宗教的影响作用不显著,但是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尤其在性道德和婚姻期望方面,宗教信仰有明显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的攻击行为是指在不满现状、内心失衡的情况下,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维系心理平衡,而对社会、他人、甚至自身所采取的一种有意识的贬损和伤害行为。从攻击行为的性质和对社会产生的效果看,可分为反社会的攻击行为、被认可的攻击行为及亲社会的攻击行为三种。笔者在对安徽、上海、江苏、河北某四所高校93至96年级的大学生心态研究进行的抽样调查(问卷调查和个案调查,发放问卷1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120份,其中男生698名,女生422名,93、94、95、96四个年级分别有201、348、206、365人)中发  相似文献   

11.
基于来自湖南、广东、广西、上海、甘肃、浙江、福建、江苏8省市2000多名中学生问卷调查的数据,探讨了青少年的道德推脱程度、亲社会行为状况及其内部结构、道德推脱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青少年的道德推脱程度较低;亲社会行为水平较高。进一步分析发现,道德推脱可以显著地反向预测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即道德推脱程度越高,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水平越低;不同的道德推脱机制可以显著影响青少年不同维度的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期是童年向成年的过渡时期,是青少年个体确立同一性以及产生同一性混乱的重要时期,青少年在该阶段生理和心理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成功度过该阶段受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不同社会环境如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生活环境、同伴群体环境等对青少年心理有重要的影响,必须优化以上四项社会环境以对青少年心理产生正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基于青少年认同的亲社会行为"四维模型"(利他性、遵规公益性、关系性、特质性)编制的《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量表》,以2450名中小学在校生为研究对象,探索了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整体表现及四种类型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女生在各项亲社会行为上的表现均优于男生;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整体表现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下降;其中,遵规公益性、关系性亲社会行为的下降趋势比较明显,而特质性亲社会行为保持稳定,利他性素社会行为略有上升。本研究揭示了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与趋势,有利于学校开展针对性的德育与心理健康工作。  相似文献   

14.
在英国,无论本地人还是外国移民,提起一个词总感到头疼与心有余悸——那就是“童党”。所谓“童党”,通常指青少年成群结伙地聚在一起,喝酒抽烟,寻衅滋事。人们之所以对此感到头疼,一方面因为这些年轻人从事的“反社会行为”,另一面则因为英国的警察对此类案件简直鲜有作为。  相似文献   

15.
亲社会行为干预是实现青少年社会性发展和健康人格培育的有效方式。现有亲社会行为干预的理念重视在学校背景下提升青少年的同伴交往能力和群体适应能力,干预目标主要指向社交上的利他品质和人际能力,干预方法的内核主要是心理健康教育框架内的团体辅导技术。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干预可以进一步拓展和整合。干预理念要由"亲社交"向"亲环境"拓展,在同伴群体社交技能和公共生态行动上整合干预内容;干预手段要由团体心理辅导向小组社会工作拓展,在学校教育和社区服务上整合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吸毒行为及其防控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少年吸毒行为是一种具有复杂背景的社会越轨现象。青少年吸毒行为可分为利己型、利他型和失范型。获得毒品的可能性、社会角色的紧张度、社会管理力度及个体自我控制力是目前影响青少年吸毒行为的重要因素。对青少年吸毒行为的防控应该着力改善产生吸毒行为的社会宏观环境 ,确定吸毒高发区及易感人群 ,进行以社区为主的早期预防 ,提高首戒率 ,降低复吸率。  相似文献   

17.
王红柳  余林 《学理论》2010,(8):91-92
有效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亲社会行为弱化是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的显著问题之一,它不仅影响青少年更好地适应社会,而且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实践途径和价值评价依据。通过课堂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舆论树立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培养亲社会行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邪教犯罪活动是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的一种反社会、反人类、反理智的极端社会行为,成为今天的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最危险、最复杂的犯罪现象之一。作者从犯罪学研究的角度对邪教犯罪特点进行了分析,以期把握邪教犯罪活动的规律,有效地打击和预防邪教犯罪。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国计民生的大事.青少年正处在人生旅途中特殊的时期.不仅生理上而且心理上也都发生着变化.青少年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做保证,也就不可能会健康全面的成长.学校、家庭、社会要结成一个青少年心理干预网络,加强协作、沟通、联系,共同承担青少年心理教育的职责.  相似文献   

20.
杜宇婵  唐海波 《学理论》2015,(4):149-150
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第一环境,是影响其心理体验的重要因素。家庭功能是否完善影响着青少年行为。本文主要从家庭功能视角出发,对青少年偏差行为进行原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社会工作方法进行介入,以期达到问题的缓解或解决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