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思博 《学理论》2011,(10):84-85
文化整体论与文化相对论作为最有代表性的两种文化人类学理论,贯穿于人类学发展的过程之中,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简要介绍了文化整体论与文化相对论的区别,同时指出,要在更大范围上对于文化整体论与文化相对论进行整合与反思才能促进现代文化人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6,(6)
"文化"是社会人文科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众多学科的链接点,不同领域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进行研究,出现了各学科的交叉研究。本文试图从人类学、心理学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文化研究的方法,指出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方法论在文化学研究中的运用,理清文化研究的思路,为进一步的文化研究方法和理论创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杜明娥 《理论视野》2014,(4):15-17,6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元素"内在地包含对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综合创新,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文化特质。无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元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前提,也是"中国道路"、"中国形象"具有独特魅力的重要表征。因此,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元素"的丰富内涵,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具有不可或缺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加快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和交融,但并没有改变多元文化并存这一世界文化发展的客观趋势。美国等西方国家以"文化全球化"为名进行文化扩张,宣扬未来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都将消失在单一的"全球化"文化中,其实质是推行文化帝国主义。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的多元性与保持民族的独立性密切相关。中国要在保持民族文化的"根"和"魂"的前提下,进行文化更新和融合。  相似文献   

5.
种海峰 《学理论》2012,(15):144-145
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文化转型乃至社会转型的先决条件。当前在我国一定范围还存在着文化"自我殖民"的不正常现象,这势必影响到人们对中华文化的完整认知与文化自信心理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谢飞 《学理论》2011,(11):214-215
汉字与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汉字的字形及其由字演化的词语反映了文化现象。代表颜色词的汉字,负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其特殊的语义表达功能,再现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作为颜色词的"紫"字背后也暗含着一定的文化色彩。经过先秦—汉代—唐代—今天的历史演变,"紫"字词语体现了汉文化的演变轨迹,从中可以窥视到词语背后负载的丰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文化帝国主义"的提出,揭开了西方国家通过各种非暴力手段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文化侵蚀的真面目。发达国家通过这些手段来逐步削弱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这样会造成这些发展中国家否定自己民族文化的危险局面。因此,发展中国家应提高警惕,并采取措施避免民族文化被同化的历史悲剧。  相似文献   

8.
何治江 《学理论》2012,(16):50-51
统战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人士真诚合作而形成的独特文化,只有传承统战文化,才能有力推动重庆统战事业的发展。通过对统战文化之探索,阐明统战文化之精髓系"和"文化,进而明确"和"文化与统战文化之关联,最后抓住"和"文化在重庆统战中的实践前提,提出推动重庆统战发展的新思路,以期对重庆统战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余秋雨的历史文化散文在文化界有着独特的地位,某种程度上引领着散文的潮流,但余秋雨部分历史文化散文中饱含的"滥情"却使其文化智性大打折扣。这种散文对当代散文创作的影响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讲就是人的建设。"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也是文化发展的目的与旨归。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深刻把握,也是对其所肩负的文化使命的高度自觉。以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以文化的评价体系作为评价发展质量的指标,正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以人为本"视阈下的文化强国建设,要提升文化自觉,推动文化自立,重树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4,(36)
日本文化具有"杂糅性"的特质。在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中,日本通过不断对外来文化进行消化融合,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样式。而在其文化形成过程中,日本在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也体现出极具个性的特征,具体表现为:日本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时体现出的主导选择、融合包容、继承创新。  相似文献   

12.
文化交流发生于两个或多个具有文化源差异显著的关系之间。没有文化差异,就不会产生文化交流的势差,也就难以产生文化交流。但这种文化势差,不应该影响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不应该影响文化的"正义"交流。论文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交流的必然性,认为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呼唤着中西文化的"正义"交流,提出在正确认识自我、加强中国文化内在建设的基础上,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加强与西方文化之间的"正义"交流。  相似文献   

13.
尹小荣  周晓玲 《学理论》2009,(6):159-161
本文从文化生态环境的角度,对新疆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习俗、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以及独特的语言文化进行描述,指出新疆少数民族外语教育的文化生态环境有不平衡现象,具体表现为:外语基础教育文化生态不平衡;学校和民族院校内部的文化生态不平衡;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和英美文化之间的冲突。针对以上现象,作者提出推进多元文化整合下新疆少数民族外语教育的措施;加强少数民族基础外语教育建设;增加课程设计的民族性与多元性;重视文化因素的导入。  相似文献   

14.
他者的位置——兼评《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化与异文化的关系一直是人类学关注的重点。"他者"的地位在人类学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位置。本文结合《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书,对人类学历史上不同时期"他者"地位的变化进行梳理,借此帮助我们理清19世纪以来人类学学科发展的大致脉络,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人类学的实验时代。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5,(12)
旧时哈尔滨音乐文化具有地方和民族性。发展到近代,由于沙皇俄国在哈尔滨修筑中东铁路以及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日俄文化开始传入哈尔滨,并与当地传统文化交融、发展。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曲折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音乐文化,具有移植性、中介性和交融性。站在历史的角度浅析日俄文化对哈尔滨音乐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张殿军 《理论探索》2012,(6):10-13,24
中国"文化走出去"对于促进中国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建设文化大国、提升国家形象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虽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和成就,但是仍然面临着国际文化保护主义、地缘文化影响力有限等问题和挑战。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既要树立理性的文化"主体间性"理念,也要根据既有文化资源和比较优势,针对不同国家的文化身份和国际文化交往格局,实行有重点、有差异的文化策略。这样,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同时,才能走得稳、走得快、走得远。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文化多元化与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中国文化多元化有其独特表现及其成因,文化多元化对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既有利又有弊.中国应辩证地应对文化多元化这样一个时代,既不能逆潮流而动,也不能随波逐流,应当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和而不同"的文化多元化发展观,努力确立起"主导一多元"的文化发展新格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国文化的健康、繁荣和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杨永平 《学理论》2010,(10):142-142,180
马帮是云南及西南地区山地的一种独特运输方法,更蕴涵了一种独特文化,它不仅是云贵高原上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马帮文化对云南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沿着"陆上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交通要津,形成了云南陆疆侨乡且发展起来,其与马帮文化的兴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法律人类学课程基于其独特的方法与视角,能够有效锻炼学生反思性学习与深度分析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法律人类学教学存在学科定位不清、聚焦度不够、缺乏共同"范式"、知识更新缓慢、教材建设极度滞后等问题,加剧了其在学科教学体系中的边缘性位地位。对此,应着手构建统一、规范的法律人类学课程体系,增加教学中的共性,突出学科辨识度,促进该课程价值的合理回归。  相似文献   

20.
居于城市边缘地区的"村改居"社区是一种特殊的城市社区,它具有独特的文化形态。抽样调查表明,"村改居"社区文化建设总体较好,但也存在社区文化形式单一,质量不高、参与意识淡薄、发展不平衡等不足。加强"村改居"社区文化建设应该从社区和谐文化理念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文化工作队伍建设、社区文化活动的可持续性、社区文化建设的长远规划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