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民事诉讼法》第196、197条规定了实现担保物权案件的非诉讼程序。非诉讼程序的审查标准以形式审查原则为基础,仅对主债权、担保物权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形式要件进行审查,符合法律规定即可向人民法院申请拍卖、变卖抵押物。非诉讼许可裁定的立法例借鉴了台湾地区的司法实践,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具备了"物的执行名义"。同时,基于非诉讼程序缺乏对实体争议的审查,也应当给予债务人、担保人相应的程序保障。  相似文献   

2.
子女福财何处来上学深造。时下 ,从上高中开始都得家长掏钱 ,送子女上重点中小学掏得更多 ,有权者便变着法儿用公款给子女上学。子女考上大学 ,有权者也会借机敛财。出国留学更为时髦 ,于是有权者便要求有求于己的单位或个人花钱或找关系托人作经济担保人 ,假公济私在国外设办事处 ,把企业大量的资金调往国外 ,转给担保人 ,或将在国外经营收益转给担保人 ,供子女留学用 ;有的假借出国出境的名义 ,捞得外汇 ,用于子女自费留学 ,向有求于己的单位或个人索要外币 (或人民币 ) ,用于子女留学。原吉林省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总裁呼百应 ,将公司大…  相似文献   

3.
混合担保是在同一债权上设置不同形式的担保。在混合担保中,各担保人的责任划分不同。债务人提供的物保优先,第三人提供的物的担保和人的担保地位平等。我国现行立法对于混合担保中各担保人责任划分不明确,给债权人放弃部分担保后的责任认定带来不便。当债权人放弃部分债权时,各担保人之间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没有约定且互相不知道其他方存在的,各担保人之间构成不真正连带责任;当各方知道其他方存在时,他们构成连带责任。在连带责任的情形下,第三人提供的物保的价值影响各担保人之间责任的具体划分。  相似文献   

4.
根据我国的《担保法》的规定,国家机关不能作为担保人,但是在实践中,这一现象却较为普遍。其原因与当事人对其要承担的法律责任较为模糊。国家机关作为保证同合的担保人,不具有担保人的资格,依法应认定无效并应承担过错的法律责任,其承担过错责任的大小应不少于赔偿数额的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5.
魏丹枫 《世纪桥》2013,(15):57-57,60
人事保证在现实生活中是十分普遍的。为了规避风险,许多用人单位要求担保人提供担保并与求职者(被担保人)签署三方担保合同,或直接由担保人为求职者向用人单位出具担保书。担保合同或担保书一般约定,担保人对被担保人在工作期间,由于其过错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担保人将承担赔偿责任。但是,我国民法通则、劳动法、担保法等法律法规对人事保证合同并无明文规定。因人事保证涉及重大社会伦理和法律理论问题,而对该问题不但立法处于空白状态,学界也少有论及,因而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6.
<正>在一起民间借贷纠纷中,蔡某被借条主文记载为担保人,但其却在"借款人"一栏中紧挨着实际借款人小蔡签名。蔡某究竟是担保人,还是共同借款人呢?1月26日,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人民法院运用体系解释对此案作出一审判决:被告小蔡一次性偿还原告吴先生借款本金10万元,被告蔡某作为担保人对上述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蔡某在承担清偿责任后可依法向小蔡追偿。  相似文献   

7.
赵杰 《学习论坛》2000,(5):30-31
担保人追偿权是一项古老的民事权利,自罗马法以来的各国立法均有明确规定。我国《民法通则》、《担保法》也有相应规定,但是其规定过于原则、简单,在司法实践中难以较好地把握和运用。为此,笔者对但保人追偿权问题略作探讨。 一、担保人追偿权的含义及特征 追偿权是指债权人和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向债务人履行债务后,依照法律规定,以向债权人履行的债务为债权,向债务人请求赔偿的权利。担保人的追偿权,是指担保人代为主债务人履行债务或承担担保责任后,以债权人的身份,在其承担担保责任的限度内请求主债务人赔偿的权利,即它是一种…  相似文献   

8.
朋友正在打一场官司,因为许多年前借出去的十万元钱至今不能收回.他是看在朋友面上借出去的,他的那位朋友做了担保人.十万元钱几乎就是他一辈子的心血.最后一次催款连借款人都找不到了,他只好把担保人告上了法庭.没想到他的那位朋友做了手脚,借条上"担保人"的"保"字龙飞凤舞,看不清到底是个什么字.就因为一字不清,一个本来一清二楚的官司便搁浅了.  相似文献   

9.
物权创造了抵制公权侵犯的屏障,但应避免重蹈欧美国家"权利本位"的旧路。因此,私人物权的自由应当接受公法的限制和公权力的管制。物权的绝对性是指物的静态归属权,物权的相对性是物权在动态利用中的附属权利的非正当利用,应当受到限制。动态物权利用的是否正当性是市场约束和公权管制进行分工的平衡点,物权利用的共用资源体的不可分性但功能使用属性又分别利用的领域,是公权限制的对象。限制是物权结构的组成。  相似文献   

10.
动产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不可小视,动产物权的问题如果处理得不妥当会破坏社会稳定,延缓经济发展。根据引发原因的不同,可把动产物权纠纷分为由于政府的介入而引起的动产物权纠纷和由于法律条文不完善而引起的动产物权纠纷;按照动产物权客体的内容,又可将动产物权纠纷分为资金动产物权纠纷和工具动产物权纠纷。对制定一部完整的物权法的几点建议:明确权责、明确规定“政企分离”、扩大保护范围、完善救济权制度和完善免责制度。  相似文献   

11.
物权争议可以分为双方物权争议和三方物权争议,双方物权争议可以适用当事人选择的法律,而三方物权争议一般应适用物之所在地法,但在例外情形时也可以适用当事人选择的法律.物权和债权是紧密相联的,当事人在动产物权选择的法律与在合同中选择的法律会发生不一致甚至冲突的情况,发生冲突时,法官应主动查清当事人选法的合意,而不可径行认定动产物权的法律选择无效.  相似文献   

12.
登记是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公示方法.当前我国物权立法对不动产物权变动引入法定公证制度的规定阙如,使得我国物权制度的法律价值大打折扣.因此,对我国不动产物权变动设定法定公证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以期将法定公证制度引入我国不动产物权变动领域.  相似文献   

13.
张武  黄宏 《世纪桥》2007,(2):52-53
目前,物权立法已提上议事日程,而物权变动是物权立法的核心问题。而充分保护物权变动中第三人的利益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第三人的利益实际上正是市场经济交易秩序的化身,社会整体正常的经济秩序就是由一个个第三人连接起来的。”本文结合善意取得制度、公示公信原则和物权行为理论进行评析,进而提出以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为基础,以公示公信为原则,以善意取得制度为补充来保护物权变动中第三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4.
物权法定原则及其缓和产生与存在的传统理由是不完善的。笔者认为其不完善之处是未从哲学角度对物权法定原则及其缓和进行分析。在本文中 ,笔者从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分析了物权法定原则及其缓和 ,并得出物权法定原则及其缓和产生和存在还有其哲学依据。在此结论的基础上 ,笔者认为我国物权立法应将物权法定原则相对化  相似文献   

15.
当前,强势物权人寻租获利的动力导致一些竞争性物权滥用,而不受限制的物权滥用是公权力的代理人滥用公共物品的诱因。被物权人俘获的代理人收受物权人的寻租投入,其成本转嫁给社会其他群体,这些群体还要承担更多的给付,这种支付不在经济市场而在不对称性政治市场形成。因此,限制物权行使的物权社会化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物权是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财产权之一,它对财产的流转和界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们迫切需要建立更为完善的物权制度。而且目前的形势为物权立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但在物权立法过程中却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物权法的体系结构、物权行为的认定、各种具体物权种类等等问题。只有对这问題进行了充分又科学地考虑,才能制定出一部符合我国国情的物权法。本文仅就物权立法的几个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物权制度渊源于古罗马法。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适应资本主义的需要,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物权制度。在自由资本主义与垄断资本主义交替时期产生的1900年施行的《德国民法典》在罗马法物权制度和日耳曼物权制度的基础上,首先使用了物权的  相似文献   

18.
展洪德 《学习论坛》2006,22(6):76-77
我国森林资源用益物权的立法,应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和现有立法状况,遵循物权法定原则,综合考虑森林用益物权种类的系统性、森林资源概念的正确界定,以及立法技术的科学处理等因素来建立森林资源用益物权体系。  相似文献   

19.
蔡小娥 《学习月刊》2009,(16):13-14
我国2007年3月16日通过的《物权法》第三章对物权请求权进行了独立的规定.使其区别于债权性质的侵权请求权.这对于物权的保护是非常有利的.也是科学合理的。但令人遗憾的是,纵观整部物权法.也没有关于物权保护方式诉讼时效的规定,这也许与物权请求权是否适用诉讼时效存在较大争议有关。物权请求权的诉讼时效问题.关涉到如何更好地保护物权.采用何种方式保护物权.而这些与物权法的价值理念.与立法技术密切相关.因此.笔者认为有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20.
物权行为 ,是指以物权之设定、移转为直接内容的法律行为。民法学界对物权行为理论的讨论甚为激烈 ,本文仅就物权行为的有关问题谈谈粗浅的认识。一、物权行为概念提出180 5年 ,德国法学家胡果在《日耳曼普通法》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法律行为的概念。 182 0年 ,德国法学家萨维尼在大学讲义中提出了物权契约的名词。萨维尼又在 184 0年出版的《现代罗马法体系》一书中进一步阐述了物权契约的概念。他说 :“私法上契约 ,以各种不同制度或形态出现 ,甚为繁杂。首先是基于债之关系而成立的债权契约 ,其次是物权契约 ,并有广泛之适用 ,交付具有一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