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历史人类学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符太浩 《思想战线》2003,29(1):61-66
历史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由于这一新兴学科的研究领域是历史上的各民族文化 ,并且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借助于大量的历史典籍资料 ,容易使人将其与历史学相混。历史人类学是一门具有特定研究领域并具有文化人类学研究传统的新兴分支学科 ,其实质与价值不可能被其他任何学科替代 ,其发展也不会损及其他学科 ,因而应当对这门新兴学科加以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 ,早日形成本土化的中国历史人类学。  相似文献   

2.
人类学的思想虽古已有之,但现代人类学之形成则是比较晚近的事情.现代人类学从其19世纪中后期形成以来,就已经处于一个历史上来说很新近的民族国家语境下,主权国家的传统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20世纪80年以来的人类学被各种各样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冲击,对各种传统的、权威的、宏大的叙事提出批判,解构、质疑.这个时代的人们越来越怀疑理性主义的效度和限度,而日渐强调身体、感官、主体等关键词.人类学的独特贡献就在于对“他者”(others)的关注和探求,而人类学的元问题就是要探索文化的多样与人性的普同.人类学是通过探讨和解释人类文化的不同,最终旨在寻求人之为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符太浩 《思想战线》2002,28(2):79-83
作为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研究的珍贵资料 ,甲骨文的学术资料价值早已为海内外学术界所公认。但作为历史人类学研究的资料使用 ,至今尚未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一个多世纪以来 ,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对甲骨文、金文的研究成果 ,从史学与历史人类学两个学科的区别与联系出发 ,论证了现存甲骨文、金文铭刻运用于历史人类学研究的可行性。讨论这些珍贵资料在历史人类学中的研究潜力及其研究时必须遵循的方法、规范 ,意在揭示甲骨文、金文资料在多学科的综合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学界一般认为,推崇共时研究的英国功能主义人类学是"拒斥"历史研究的典型.通过对其代表人物有关著述的深入解读,我们认为,英国功能主义人类学与历史研究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它以共时性的功能主义为主导,同时也在不断寻求与历史研究之间的和解,为解决共时性的功能主义与历史研究之间的矛盾"症结"做出了各种尝试与努力.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析中国生态人类学的来由,与西方相应学科的背景作对比,以此发现中国生态人类学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拟定一个更有包容性的中国生态人类学理论架构即人是生物,生物需要生态。生态分为“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研究生态应采用生物学的方法,推导出生态哲学以及中国的生态哲学,并以此为框架审视贵州的历史生态,总结其特点,揭示在工商社会背景下贵州的生态价值及未来的发展方位。  相似文献   

6.
鲁雯 《思想战线》2021,47(3):55
从辩证唯物主义视角看, 包括文化遗产在内的传统, 一方面是在历史中产生的, 另一方面也必然在历史中发生变化。传统文化的持有者没有义务, 为他人对“原生态” “本真性” 的想象而生活在“过去” 。只有激发和尊重其文化自觉, 避免以他者想象的历史传统强加于人, 人类学方能不偏不倚地介入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活化利用, 使之为乡村振兴助力。  相似文献   

7.
审美人类学对美的历史性理解,一是指美是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发生的;二是指历史是美的发生基础和氛围;三是指美之为美的观念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呈现出鲜明的历史感。“羊大为美”和“羊人为美”代表了两种典型形态的审美人类学:一种是侧重生活感觉的审美人类学,一种是侧重文化仪式的审美人类学,两种形态的审美人类学都批判了美与日常生活的疏离。审美人类学的历史视野和批判精神赋予了其整体性美学和反思性美学的品格。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历史人类学研究较多的五个关系,即历史学与人类学的关系,小历史与大历史的关系,文化与历史的关系,传说、口述史与正史文献的关系,民间信仰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等的研究成果作一简要的耙梳,并尝试提出一些浅陋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蓝韶昱 《传承》2008,(16):96-97
本文对历史人类学研究较多的五个关系,即历史学与人类学的关系,小历史与大历史的关系,文化与历史的关系,传说、口述史与正史文献的关系,民间信仰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等的研究成果作一简要的耙梳,并尝试提出一些浅陋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基督教研究中,人类学根植于田野调查的研究方式在提供了鲜活的日常生活案例之外,其对"地方性"的强调,也随之扩展了对于基督教的"地方性"和多样性的理解。承认这些知识贡献并不意味着不应当对人类学,特别是当代人类学研究有所反思。如果人类学研究不愿意落入孤立的个案、碎片化的叙事、地方主义的立场等这样的陷阱,而试图回归经典人类学对于人性的普遍主义的追寻,同时又要延续人类学传统对于地方性、日常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人作为行动主体的能动性的强调,就理当更为综合和整体性地考虑个人与历史和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德国人类学是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启蒙运动直接影响之下形成的一门学科,德语圈国家是文化传播学派的发祥地,历史人类学的研究在德语国家有着悠久的传统.历史上出现过3 位既有较大影响,又有着不同学术背景的研究中国的德语圈国家的人类学家:巴斯蒂安(Adolf Bastian)、洛克(Joseph F.Rock)和艾伯华(Wolfram Eberhard).中国民族和中国文化的研究虽然在德语圈人类学研究中不占中心的地位,但也不乏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产生了较为丰富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人类学批评既是当代人类学研究范式转型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人类学展现其重构现实生活关系之能力的重要维度。人类学批评主要从“意识形态批评”和“日常生活批评”两个基本向度展开实践,为自由而多元的声音敞开诸种可能性。在走向反思的历程中,艺术人类学如何秉承人类学批评的传统,对于如何理解艺术|如何发掘艺术的地方性审美经验及其价值意义|如何理解和阐释文化交流中的艺术|如何考察和把握当代艺术的多元存在样态及其审美抵抗方式等问题,做出更富于智慧的解读与展演,从而真正开启了艺术人类学的诗学与政治学两个维度,无疑是当代艺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向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中国特色文化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民族生活与文化、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和民族文化旅游等,应根据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性和开发性研究等类型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本国与外国相结合是中国特色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4.
王轻鸿 《思想战线》2003,29(4):43-46
文学批评"人类学转向"取代"语言学转折"的困境在于如何寻求和体现文学的审美价值意义。事实上,审美本质探索与人类本质问询二者本来是统一的,传统的文学人类学批评审美性缺失的原因在于将"人类性"当作了"先验的存在",对人的本质力量的探索走向了抽象浮泛。将"人类性"看作是"历史的建构",阐发作品关于人类本质的独特言说,应是文学人类学批评的审美性路径。  相似文献   

15.
汉族周边社会的特殊性使人类学传统亲族研究的理论视角和方法遭到了挑战,摆脱"历史的真实"和结构功能分析理论模式的桎梏,从研究对象之传统建构话语体系的象征分析中寻找理解其自身问题的路径,是研究方法上一种新的尝试。针对两个不同性质父系社会家谱编撰和利用状况的比较,可以为人类学开展家族及亲族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作者在介绍西方法律人类学从 1 9世纪到 2 0世纪末的历史的基础上 ,对法律人类学的法律观、研究范式、具体方法作了总结和归纳 ,并结合近年来出现的“本土资源论”、“民间法”研究热潮以及WTO争端解决机制阐述了法律人类学的研究对中国法学研究和法治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旅游与人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学其实是一门兼容旅行文化的学问,其"商标"是所谓的"田野作业".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被当做一个静态的、封闭的、落后的、族群和空间的假定和规定.今天,一批人类学批评家先后提出了各种新的主张,如"空间实践","后民族志实践"等.这种带有"范式变革"的转型,不仅意味着民族志研究在族群和传统学科领域受到了挑战,同时也是对所谓"表现危机"的回应.  相似文献   

18.
在面对"他者"时,人类学共同体也需要不断反思"自我"、寻求"自我"认同并形塑学科的文化自觉。通过外向拓展、横向扩展和纵向延展,人类学共同体不断突破"边界",进而走向公共人类学,这将激励人类学家对公共议题和公共事务的参与,在更有效地发挥人类学的应用价值之时,也使人类学知识为公众所接纳、使用与拥有,建构人类学公众形象。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应辩证地看待人类学与所谓"公知"的问题,充分尊重地方性知识的价值及研究对象和公众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9.
边界的空隙:一个历史人类学的场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兆荣 《思想战线》2004,30(1):101-106
历史学与人类学的成功整合体现出学术反思在学科之间进行对话的一种自觉。所以,历史人类学并非学科生存策略上的需求性产物,而是知识与叙事上的优势互补。随着人类学自身的历史发展以及学理依据、学科内容、学术规范的不断演变,使它不仅具有知识的整合特点,而且兼有反思的特性。  相似文献   

20.
女性人类学就是将女性主义研究理论与人类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弥补传统人类学研究和女性主义研究理论的不足和偏颇.同时,女性人类学不局限于对女性的研究,其研究范围是也包括男性在内的社会性别研究、性别关系研究,力图建立一种由女性视角和男性视角交错共视的人文视野.本文简明介绍了女性人类学的发展及学科特点、研究方法,对女性人类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