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又到一年中秋时,我不禁又想起我那未曾谋面而遥在天国的外公——思念的泪水再也无法抑制地汩汩流淌……外公周冠华离开我们已21个年头了,但他对我的勖勉和奖掖却永远激励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进。记得小时侯,妈妈时常会呆呆地坐在那儿想些什么,瞬忽间她的眼角已噙满泪水;也总觉得其他小朋友都有外公、外婆一起疼着、爱着,而我却惟有一个外婆,从  相似文献   

2.
离开长沙那年,我6岁。 6岁的孩子记事不多,就连我家是住在韭菜园还是贺家塘,也记不住。只记得舅舅家住马益顺巷,因为成年以后还去过。外婆家住的地方,就记不清了。只记得小时候经常到外婆屋里玩,每周一次。妈妈是外公的长女,我是外公的长外孙。外公早逝,我没见过,只见过外婆。外婆是妈妈的继母,对我倒是不见“外”,当亲外孙疼,好像比对孙子(也就是我的表弟)还疼些。长辈们说那是因为我长得乖巧。这也未必。  相似文献   

3.
搬家的记忆     
从记事起,我们一家八口人——外公外婆、父母和我们姐弟四个,就住在磨子街那又深又长、阴暗潮湿、拥挤不堪的老房子里。屋子由一条窄窄的过道串联,开门便是大街,屋后是宽宽的田坝,田坝尽头是小河。我家当年在磨子街算得上是大户人家,能住这样的房子觉得已经很不错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外公外婆仍住老房子,我们全家则搬到父亲工作的县财政局。新房子  相似文献   

4.
周琪 《台声》2011,(3):56-56
我是生活在大陆的第三代台胞。同据时期,外公自台南来大连做生意,与外婆结婚生下我母亲。1945年5月前后外公回台湾对账,很快日本投降,无法赶回大连,从此与我外婆失去联系,天各一方。  相似文献   

5.
“我今天的运气真好。”外婆一进屋,便乐呵呵地说:“只花了二十元钱就买了只电热杯。听那小贩说,这家伙经久耐用,耗电又少,是最实惠不过的了。”一听买了便宜货,我也坐不住了,忙起身帮外婆倒水、插线,准备检验这电热杯的质量,只有一旁看报的外公显得不慌不忙,慢吞吞地说:“只怕是便宜无好货哟!”外公的话好像是对的,电热杯插上电源都十多分钟了,可林里的水依然冰冷。外婆不放心,忙把隔壁的王叔叔叫来。王叔叔检查后,告诉我们:“这电热杯根本不能用,它里面的电路早就坏了。”外婆沮丧地坐在凳上,不住地咒骂那可恶的小商贩…  相似文献   

6.
秋月白     
<正>一母亲是在一个湿漉漉的早晨,知晓了自己的身世。那段时间外婆重病在床。外公十年前就离开了,母亲作为唯一的孩子,要挑起照顾外婆的担子。每天天未亮,母亲就背着刚出生不久的我,从南宁市兴宁区三塘镇的路东村杨柳坡家里,赶往邕武路路西村新直大队的外婆家,路上要走一个多小时。进了门,连额头上的汗水都来不及擦干,就又忙着为外婆做饭、擦身、洗衣、熬药,直到一切都安排妥当,才又背起我赶回家里务农。  相似文献   

7.
许绮燕 《黄埔》2008,(1):15-18
我从小是和我的外公外婆住在一起的。 七岁那年,母亲接我回家,我开始上小学。在家里,我发现一个问题:我的爸爸和弟弟、妹妹都姓张,妈妈姓王,而我姓许。这是为什么呢?我很想问问大人,但又不敢问。生活像一个谜,我好些年都解不开。  相似文献   

8.
你离开人间 已经六十年 仅仅二十九岁 就成为你的永远 然而你仿佛 还活在我们身边 因为你本来 与我们一样平凡 战斗在乱世最前沿 却没有如愿上前线 面对日本强盗侵略的炮火 痛歼敌人壮烈饮弹 而是服从安排 在后方做小事 默默无言 话语少如太阳和月亮 行动却多如繁星,点点 爱护儿童 关心老年 挥汗扛起车轮 匆匆越岭翻山 一直走进森林 我们一样 是共产党员 也是 国家公务员 为什么你二十九岁 就变得那么伟大 我三十六岁了 还这样平凡 因为你为人民而死 重于泰山 我为自己而活 轻于高天 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是多么光辉的典范 我怎样才能赶上…  相似文献   

9.
《时代潮》2000,(10)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公元2000年,适逢《歌唱祖国》问世50周年。50年沧桑,当年的小苗已长成参天大树;当年的婴儿已成了半百之人;当年风华正茂的词曲作者王莘,如今也已是耄耋老人。而歌唱祖国那催人奋发的激扬旋律,还像初升的太阳一样鲜明壮丽、振奋人心。  相似文献   

10.
月是故乡明     
那天,天空瓦蓝瓦蓝的,几朵白云飘来飘去。一位年过七旬但精神矍铄的老人来到了我家。陌生老人和外婆直直地对视了许久。“姐!”“弟!”……外婆和那老人紧紧地拥在一起,泪水,恣意地流下,浸湿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   对这位第一次见面的舅公,我是陌生而又熟悉的。很小的时候,外婆就常对我们说,在海峡的那边,有我们的亲人;在台湾,有祖国的孩子。年轻时,舅公被部队带到了台湾,之后就像断了线的风筝,独自在南海上空飘游,饱受孤独、寂寞和思乡之苦。“姐,日月潭的水是那么亮,日月潭的景是那么美,可我站在美丽的潭边,眼…  相似文献   

11.
正六月,雨季已经丰满了。婆婆娑娑的一场大雨过后,远房表亲打来电话,说是凤山县乔音乡板吉村久达屯有一个很少有外人知道、非常壮观而漂亮的大瀑布群,现在正是最佳观赏季节,是否邀几个文人摄友来聚聚?久达是我外婆的家乡。外公外婆过世得早,我也只是小时去过外婆家一回,外婆的家乡于我而言只是个概念,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概念变得越发模糊。现在老表们邀请去外婆家看看,而  相似文献   

12.
任敏卿 《台声》2006,(3):60-62
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没有椰林缀斜阳,只是一片海蓝蓝坐在门前的矮墙上,一遍遍怀想也是黄昏的沙滩上,有着脚印两对半那是外婆挂着杖,将我手轻轻挽踩着薄暮走向余晖,暖暖的澎湖湾一个脚印是笑语一串,消磨许多时光直到夜色吞没我俩,,在回家的路上澎湖湾、澎湖湾,外婆的澎湖湾有我许多的童年幻想,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还有一位老船长(《外婆的澎湖湾》)一首耳熟能详、洋溢着浓郁田园风情的台湾校园民谣《外婆的澎湖湾》,在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曾经风靡海峡两岸,甚至整个华人世界,直到今天依然温暖着我们的心灵。从传唱之日到现在已近…  相似文献   

13.
<正> 一九八八年十月,我专程来到长江边、汉水滨参加抗敌演剧队建队五十周年的集会。作为当年抗敌演剧队一员的我,同其他战友一样,是怀着异乎寻常的激动心清,来武汉参加这次难得的聚会的。我们,这些当年青春作伴、斗志昂扬的抗敌演剧队的男女队员,如今都老了,已成为白发苍鬓的老人。建队都已五十年,我们哪能不老?可以这样说,经过五十年的雷轰电击、风风雨雨,我们这二百多位重新聚集在江汉之滨的老文艺工作者,称得上是历劫不死的幸存者,也是半个世纪中国新文艺历史的见证人。抗敌演剧队是抗日锋火中在武汉由周恩来同志亲自组建和领导的文艺轻骑队,  相似文献   

14.
叶晓媛 《台声》2014,(9):88-90
60多年前,整个中国大地战火纷飞、时局动荡,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一些去了台湾的大陆同胞,从此被一道海峡阻隔,此后绵绵几十年是对大陆亲人望眼欲穿的思念;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台湾同胞,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来到祖国大陆,从此与台湾的亲人天各一方,他们将青春和汗水留在了大陆,却饱受与亲人分离的痛苦,有些人直到离世都没能回到魂牵梦绕的故土!我的外公陈景山,就是这样一位普普通通却又有着传奇一生的台湾老人,一位直到离世都没能回到自己家乡的台湾老人……  相似文献   

15.
正12岁,如梦一样的年龄,期待着美梦得圆;12岁,似花一样的季节,等待着璀璨绽放。但是,有些人的12岁却遭遇着噩梦一样的生活,譬如我的外婆,甚至我的母亲。而我和女儿的12岁,因为改革开放,因为国家强盛,享受着生活的静美。听听我们这四代人12岁的往事,相信你也会感叹:生逢伟大时代,人生何其幸运。侵华日军的铁骑踏碎她12岁的美梦,她是我的外婆外婆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尽管身处旧社会,  相似文献   

16.
我外婆去世那年,母亲11岁,之后不久,她就坚决地、很有些固执地离开了学校,从我外公手里夺过了洗衣做饭缝缝补补的屋里活。 虽然外公一再劝她重回学校,甚至斥责她自作主张,轻重不分,但前途和未来太遥远了,她只是强烈地感到,外公就是她的整个天空,而这片天空,已经力不可支了。她不敢想象这片天空轰然倒下之后的惨象。  相似文献   

17.
我不后悔     
不久前,我们华东师大教育系毕业的30多位同学,在母校进行了一次聚会,大家抚今追昔,交流了几十年的经历,感慨万千。在那次聚会中,我才知道有近一半的同学和我一样,没有从事教育理论的教学,而一辈子做了政治教师。回忆往事,有的感到后悔,感到自己平凡、庸碌,没有显赫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我的哑舅     
我的哑舅是个有骨气的人。身带残疾,却不消极悲观、不走邪路,他那自立自强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那时我才5岁,住在外婆家,经常看到我的哑舅痴痴地呆在家里无事可干。当时家里很穷,生活十分拮据,为了增加一点家庭收入,也为了不让哑舅的人生白过,外婆外公经常考虑让哑舅干点活儿。虽然哑舅  相似文献   

19.
四十年前在新四军当女兵时,我就对叶飞师长的名字很熟悉,因为他是陈毅军长手下三大骁将之一。但我和很多人一样,却不知道他还是一位归国华侨。后来我当了记者,一直想访问他而没有机会,直到最近才实现了这一夙愿。他原是一位书生当我步入将军朴素而明亮的客厅时,看到迎面墙上挂有一幅很大的世界地图;在沙发旁的茶几上摆着几盆含翠吐艳的花卉,不时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阵阵清香。在客厅北侧一大排书柜中,有只金光烁烁的「陈毅杯」  相似文献   

20.
邵文虎 《前进论坛》2009,(10):56-56
1952年,我在常州市人民银行加入了中国农工民主党,于1958年调入农工党常州市委会机关工作,直到1998年退休。党派工作干了四十年,也与人民政协结下了四十年情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