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进入到城市生活,面临来自于家庭、社区以及社会政策多方面的排斥而难以适应和融入。社会工作者应该采取整合的社工介入策略,从个人、家庭、社区以及社会政策多层面帮助农村老年人应对以及改变社会排斥,帮助他们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7,(2)
自20世纪90年代,大量农村青年涌入城市,选择在城市工作、生活,但由于自身生活经历和经济文化上的差异,他们中越来越多的人正游离出农村社会体系和城市社会体系,成为心灵上"漂泊的一代"。本文通过对农村青年身份认同、家乡认同、城市认同和未来归属的分析,提出从经济层面、生活层面和文化心理层面采取措施,积极帮助农村青年消解社会认同焦虑,加快农村青年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3.
昆明纺织厂为解决纺织业““招不进、留不住”,后继无人的问题,从一九八四年起招收了一千六百四十四名合同制工人,占生产第一线职工的百分之四十点六。这个厂根据本行业的合同制工人绝大部分来自农村的特点,对他们的思想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这些合同制工人长期生活在文化落后、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的农村环境,当工人后对城市生活感到既新奇又不适应;对  相似文献   

4.
农村籍青年知识分子是青年群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由于他们在农村社区内度过了一生中至关重要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因此,他们的道德意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以及生活方式等无不打上了农村文化的烙印。通过对这部分青年的考察,我们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经历了农村的基础教育(尤指家庭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后,经过努力拼搏,又经历了城市的中高等教育,使他们面临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冲突,这种冲突以内在和外在两种  相似文献   

5.
<正>农村进城青年的"市民化"已经成为政策界和学术界持续关注多年的议题。本专栏的前两篇文章分别探讨了农民工子女在大学里的社会支持网以及"从大学到工作"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而,从农村来的孩子,考上大学、在城市里找到工作,还只是他们"市民化"漫漫长路上的第一步。工作的岗位如何?是否有体面的收入和有保障的福利?在城市里生活的居住状况如何?社会和经济压力的感受如何?他们又是如何排解压力的?这些都成为本文所要讨论的对象。我们通过农村进城青年与其他青年的对比来更直观地展示他们的工作和生存状态。如果未加  相似文献   

6.
目前,江苏沙洲职业工业学院高起专、专升本成人教育学历班考前辅导课在张家港市永联村举行,共有147位村民和职工报名参加,经过系统学习他们将参加10月初的全国统考,为此村里还给他们减免了部分学费。去年下半年以来,永联村就与众多高校开展合作,提升村民和职工文化层次。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永联村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与城市基本无异,但文明程度、文化层次与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栋材说,因此,我们把大学‘搬’到农村,就是为了便利村民学习,提升全村的文化层次,努力缩小城乡文化差距。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带着中国农村传统文化的基因,在不同的城市中漂泊、穿梭,他们的精神生活状态、文化生活需求,成为当代中国文化丛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关注和重视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力推进农民工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7,(10)
农民工群体是我国存在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随着改革开放的蓬勃发展从农村涌入了城市,承担着建设城市的重要的基础工作,为城市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他们本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然而由于我国传统观念和城乡社会二元的制度结构等原因,他们虽然身在城市,然而并没有真正地融入城市中去,成为城市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本文立足于分析农民工文化生活的现状、融入障碍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9.
大规模的劳动力外迁不仅加速了农村地区的老龄化,也给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利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在安徽省巢湖农村地区进行的"安徽省老年人生活福利状况"的四期追踪调查数据和在广东省深圳市进行的"外来农村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同时面向农村人口流入地和流出地,基于社会性别视角,研究农村劳动力外迁对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福利的影响。研究表明,目前的农村家庭养老表现出传统和变革共存的特征;子女外迁给农村老年父母的生活福利带来双面影响,使得老年人获得的经济支持增加的同时,也造成了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情感支持的减少,加重了老年人照料孙子女的负担,影响了老年人的健康福利;子女在城市外出务工带来了传统孝文化的弱化,但女儿的养老功能得以增强,长期低生育率条件下发生的大规模农村人口流动使得传统依靠儿子养老的家庭养老模式开始发生转变。本文最后探讨了在劳动力外流背景下政府提高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福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过程中的逆城市化回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峰  罗静 《理论导刊》2005,(4):31-32
逆城市化的过程首先表现为个别优秀的城市要素跳出城市,随着高收入人群离开城市,他们会带走一部分最有价值的城市市场,经济活动中心也会随着高收入居住地点的改变进入农村,引导高效资源和劳动力向农村移动。产业、资源、劳动力在农村的结合,将导致农村经济及文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从而使农村有了更多的城市的性质。城市化及其相伴而来的逆城市化最终会造成一种新的城乡一元化社会。  相似文献   

11.
雨晨 《民主》2005,(8):18-19
在伊通满族自治县进行少数民族义务教育调研的两天里,心情颇为沉重。真的很难想像,当城市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每天都在变换面孔时,农村教育却几乎停滞不前。这里的孩子,无论从年龄、智商等哪个方面来说,都和城里的孩子相差无几,但他们受教育的环境和条件,以至于他们今后要走的路却相去甚远。他们当中一部分未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就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 越是贫穷偏远落后的村镇,有知识的人,尤其是大学生越少。这除教学质量、农村环境、交通闭塞等因素影响外,还有农村家教落后的问题。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摇篮,父母一言一行对孩子具有很大的影响,可是家长本身文化程度低,无法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帮助。例如:孩子提问时,家长答不出或做不正确的解答。从孩子出生到入学之前是幼儿期,是增长知识,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进城农民工已经经历了从原生代到新生代的变化,而两代进城农民工的共同点在于:生活在城市的主要是青壮年,而他们所赡养的人口、整个家庭基本上仍留在农村,他们的根仍在农村。这使多数农民工家庭“一分为二”,变成分居于城乡之间的两栖居民和两栖家庭,形成“一家两地、一家两制”模式。这种生活方式和家庭模式,产生许多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4.
石长慧 《青年研究》2012,(4):57-68,95
本文以北京市城中村的流动少年为研究对象,从语言、文化活动和社会关系三个维度考察了他们的文化适应状况。文章发现,在语言和文化活动两个维度上,流动少年与城市少年趋同,并发展出了打零工和学习经营等独特的社会化方式;然而在社会关系维度上,他们却遭遇了和父辈一样的命运,受到城市的排斥和拒绝,被挡在主流群体之外。处于文化同化和社会排斥间的矛盾冲突中,流动少年很可能会体验到社会失范,从而产生越轨和犯罪行为,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  相似文献   

15.
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后,必然受到城市文化的影响。乡村和城市不同的聚居方式不仅规定了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本质差异,同时也决定了城市文化不同于乡村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开放性和流动性强;非人情性社会关系;社区认同和社会参与意识;法律意识;竞争意识。要从多方面保证失地农民的文化适应。  相似文献   

16.
晋江市乡镇企业多数散布在各行政村,具有数量众多、布局分散、结构类型多样、职工构成复杂等特点。为了适应这些特点,晋江市的工会组建工作由城市伸延到农村,把市总工会的部分组织功能通过层级扩张,转移到镇工会、村工会和企业工会;形成以镇工会为主导、村工会为中心、企业工会为基础的“小三级”运行系统。  相似文献   

17.
我国有广大农村和近10亿农 民,因而在城市化过程中, 发展小城镇成为一条必由之路。 城市化不可能一步到位,总有个从初级、中级到高级的发展。过快地发展大中城市,随之带来的生活水平、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城镇管理等问题,所要求支付的成本将大大高于发展小城镇的成本。从成本效益考虑,优先发展小城镇是最佳选择。 ──从农村的人文环境到城市的人文环境,农民有一个逐步过渡、适应的过程。农民往往与大城市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就是因为文化反差大,生活习惯差异大造成的。因而发展小城镇能使农民进城后比较适应人文环境的渐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北京市一所打工子弟学校为个案,运用质的研究方法,从心理层面研究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性问题,具体包括价值观、社会生活适应和学习适应.得出结论流动儿童在城市只能是局部的适应,如何从政策入手,切实解决流动儿童的受教育问题从而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城市适应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经济学家估计,全国目前约有3亿农民正处于从农村走向城市的路途之中,他们越来越是城市建设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记者近期在天津走访一些农民工后发现,他们普遍苦恼于交不着城里朋友,并未真正为城市所接纳……  相似文献   

20.
《团结》2007,(2):15-20
民革中央:关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建议 关于构建系统的农村基层法律服务网络的建议 关于深化医疗保障体系改革的建议 关于切实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建议 关于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