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王朝在建立初期多能代表民众的利益,新王朝的统治策略若能使百姓得到实惠,往往能提高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权威,使其统治达到天下归心的效果。但是封建社会的等级特性使得特权阶层不断扩大,腐败势力也不断扩张,从而严重地损害人民的利益,使得王朝的政治权威在统治后期逐渐丧失人民性。  相似文献   

2.
汪俊玲 《传承》2008,(20):12-13
党的政治权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党的政治权威资源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加强,实现人民利益是党的权威的根基。提高执政绩效、协调利益冲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消除党内腐败现象、塑造领导干部良好形象是强化当代党的政治权威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党的政治权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党的政治权威资源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加强,实现人民利益是党的权威的根基.提高执政绩效、协调利益冲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消除党内腐败现象、塑造领导干部良好形象是强化当代党的政治权威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权威主义政治是在传统政体与价值规范瓦解而新的法理型规范体系尚未确定的情况下的重要权威形式,能有效抑制转型时期出现的价值失范和社会冲突,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强调权力的集中是权威主义政治与西方民主政治最大的差异,强调在法制条件下运行是其与集权统治的最大区别。俄罗斯权威主义政治是一个典型形式,经过普京时代的发展,仍然面临重大挑战,向民主政治迈进是其未来发展的趋向。  相似文献   

5.
从"仇教"、"抗官"的双重属性到逐渐趋于"仇教"的单一属性,早期义和团的发展伴随着极端民族情绪的积聚与地方权威的流失。知识精英的背离、统治合法性危机的加深和社会动员乏力,使晚清政府尝试通过激发强烈的民族情绪,来维护王朝权威。但是"民心可恃"背后是政府权威的流失,由民族主义动员起来的基层社会的失控,对原有社会秩序构成巨大威胁。  相似文献   

6.
汪俊玲  高静 《前沿》2007,(9):25-28
党的政治权威的培育、确立和巩固贯穿于党的建设的整个过程,加强党的建设与提高党的政治权威紧密相关。以党的政治权威的历史变迁为研究视角,党由革命到执政历史方位的转变过程中,党的权威资源发生显著变化,党的政治权威经历了形成、确立、异化和转型的发展阶段,显现出向法理型权威转型的趋向。总结党的政治权威变迁的历史启示,党的政治权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权威资源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补充、实现人民利益是党的权威的根基。提高执政绩效、协调利益冲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消除党内腐败现象、塑造领导干部良好形象是强化当代党的政治权威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人民政治是与政党政治相对的标识性范畴,人民政治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政治实践活动,人民是人民政治唯一的价值主体。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不断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创造了丰硕的人民政治理论和实践成果。审思中国共产党践履人民政治的历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政治理论本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人民政治实践要求;勇于自我革命是人民政治根本规定;构建人民政治话语是人民政治重要保障。在人民政治逻辑中,强调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本质上就是强调中国人民在国家中的主人翁地位。党的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就是维护人民权威、人民当家作主制度权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道路,推动人民政治不断发展,是近代以来中国政治摆脱政党政治流弊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在《郑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载文《中央权威的宪政逻辑》认为:政府的权威乃是法律的权威,是宪法的权威,维护政府权威首先要维护中央政府的权威。在民主政体下,人民是政治权力合法性的终极性来源,中央政府的权力最终来自于人民,中央权威也就是人民的权威。  相似文献   

9.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发生着深刻而剧烈的变化,出现了各种矛盾和冲突,使党的政治权威的合法性面临挑战。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并实现政治权威合法性的建构,成为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实现政治稳定的关键。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只有不断努力,消解矛盾和冲突,才能增强政治权威的合法性,营造持久稳定的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10.
杨少英  李海霞 《人民论坛》2012,(11):182-183
历史地看,权威统治在韩国的建立有其必然性和积极意义,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与权威统治的作用力相关,韩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作为一种"过渡政体",它的局限性也渐趋凸显,在韩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权威统治只能阶段性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继奎 《求索》2012,(3):65-67
合法性是对统治权利的承认,其证明过程亦是政治权威的证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承认是其首要条件,而承认所遵循的规范则是其先决条件。本文以此为分析框架,通过比较《论语》与《理想国》认为,德位合一是政治权威合法性的基石,而对德性范畴的不同认知却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不同的钥匙。基于道德的政治权威因其开放促使道德规制权力,基于知识的政治权威因其封闭导致权力宰制知识,这也是柏拉图而非孔子成为极权主义鼻祖的真实原因;而其所共同倡导的政治教化亦是现代社会医治公民政治无能的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12.
《当代广西》2006,(6):46-46
《国家行政学院院报》在发表湖北大学王颖副教授《转型期我国的行政领导权威形态分析》一文中谈到:根据统治与被统治、领导与服从关系的差异,马克斯·韦伯提出了权威的三种形态:一是传统型权威。它依靠人们对古老传统的神圣性以及实施权威者的合法地位的牢固信念,即认为那些行使权威的人拥有地位和权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传统。我国古代“祖宗之法不可  相似文献   

13.
由于法治的不健全和人们对司法信仰的缺失使得涉法信访事件在我国大量存在。涉法信访极大影响司法权威,它使非司法权在事实上凌驾于司法权之上。因此,加强司法权威,遏制涉法信访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实现司法权的人民性和司法活动的便民性,加强司法活动的公平正义,提高司法效率和执行力在遏制涉法信访和提高司法权威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阳信生 《求索》2010,(6):240-242
通过对清末民初湖南政治权威变动状况的考察,可知辛亥革命的发生、发展与政治权威的转换密切相关,传统政治权威的衰落、新式社会权威的崛起是辛亥革命爆发和成功的起点和原因,新式政治权威的地位确立与否又与辛亥革命后政治局势的发展密切相关。封建政治权威逐渐衰落,但其植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土壤,传统政治权威仍然具有极大的政治和社会影响力;新兴政治权威崛起后,但却无足够的实力除旧布新、稳固政局,只好与旧式权威妥协,政治民主化、政治权威合理化、法制化无法实现。这导致了民国政治现代化之路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15.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正确目标。党领导人民制定法律,自己必须带头遵守法律,带头维护法律的权威。党领导政府和人民进行立法和执法,如果党组织自己不带头遵守法律,那么,国家的法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权威。宪法是在党的领导下制定的,体现了党的根本主张。  相似文献   

16.
鹿彦  李玉江  于龙 《前沿》2010,(1):63-66
由制度演进而来的制度权威在学术界逐渐受到重视。制度权威在驾驭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框架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约束和保护着人们的行为。制度权威的经济学内涵可描述为对制度权威这一资源或产权进行有效的配置,从而获取经济利益。将这一概念纳入正规的经济学中,带来一个新的命题——制度权威经济学。  相似文献   

17.
对任何政府来讲,当它在社会上公开提出某种明确的要求时,就渴望实现与本阶级统治地位相一致的一整套理想目标,就需要建立政府权威来帮助实施。领导者素质、政策制定水平和领导行为在政府权威的形成、发展和维护当中作用非常重要。政策制定的科学性,领导者在政策执行方面的领导水平以及组织结构和体制保障政府的关系等都是建设政府权威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预防领导错误和政府权威失去。  相似文献   

18.
邱芝 《青年论坛》2009,(1):9-13
在现代政治学中,权威主义作为一个政治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作为当今世界实际存在的一种政治形态,权威主义实际上是指介乎极权政治与现代民主政治之间的一种过渡型的政治体制,它既有民主的成分,又有对集权的强制。权威主义一般产生于集权专制统治向民主政治过渡的国家,表现出过渡性、合法性、现代性、实用性等特征,它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局面,为向民主政治迈进打下了一定基础。政治发展的逻辑与现实决定着权威政治不会作为常态存续下去,应向民主政治转型。  相似文献   

19.
彭福扬  郭高平 《湖湘论坛》2011,(5):32-34,50
我国在不断推进以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和城镇化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由于认识的局限、价值理念的模糊以及过分强调效率和政绩,一定程度忽视了社会的人文关怀、人民群众价值观念的维护与尊重。化解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以及满足人民日益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然要求在社会同情心回归、社会权威分散、利益公平分配、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各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逻辑、权威与根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逻辑的剖析是当代中国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必要步骤。后发国家公共治理理论的有效适用与政治发展的推动密切勾连。成熟的政治权威与社会权威是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要件。公民参与协商机制是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根基。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之逻辑在于推动政治发展,逻辑核心体现在法治与民主的完善。公共治理理论的有效适用、政治发展的推动、法治与民主的完善、政治权威与社会权威的成熟、公民参与的有序扩大与协商机制的设置逻辑上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