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着力推进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工作。最近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改善民生为执政理念,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我国应"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要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2.
"民生"一词广义上被普遍定义为:"把保障和改善中低收入社会成员的生存发展条件作为主线贯穿于生产、分配、消费等经济运行的全过程,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首要价值取向,通过理顺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比价关系,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社会整体经济效率,提升社会总福利水平"。狭义上指:"一定的社会成员的衣食住行基本条件和状况以及基本的生活保障条件和受教育条件如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公共卫生、基础性保障住房等等。"民生问题既是社会问题,又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民生与经济是互  相似文献   

3.
陈宁 《学习月刊》2014,(4):64-64
为更好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恩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主线不放松.始终践行就业优先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科学谋划以服务民生、保障民生.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有序有力有效地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农一师十三团工会坚持"基层为主、职工为上"理念,抓住那些党政所需、社会所求、职工所盼、工会所能的事情,积极建设温馨工会。突出推动落实民生政策。这个团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推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主动督促用人单位依法为职工缴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费,逐步提高保险制度的覆盖面、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5.
民生发展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根本目标,构建适合浙江省情与区域发展实际的"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能够对浙江省民生福利的发展现状作出合理判断,有利于调节政府行为,逐步实现"民生本位"的新经济发展模式,从而为我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本文基于"民生净福利"的科学内涵,创新性地构建了由收入分配、社会安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存环境、教育文化六大系统组成的"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并结合调研数据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和预测性评价,进而提出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民生发展新模式,以推动"十二五"时期浙江民生建设向纵深开展。  相似文献   

6.
程中培  乐章 《求实》2020,(2):65-75,M0005
基本生活需要保障是我国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础。构建基本生活需要标准,关键在于瞄准相对贫困目标、构建福利认证标准和消除社会排斥状态。基于人类需要理论和国外基本需要战略等相关研究,应以民生保障、适度普惠、多维满足和防止伤害等为具体目标,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生活需要标准。这一标准分为最低标准和适当标准两个层次,包括收入、医疗、教育、住房和照料五个维度的货币指标和非货币指标。以"美好生活"为核心的新时代社会政策体系要在全面性与协调性、主动性与精准性、适度性与发展性三个方向着力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要,从消除绝对贫困走向解决相对贫困。  相似文献   

7.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关注民生、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施政方针,民政做为落实党的民生政策的主要部门之一,我们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以"城乡困难群众救助"为主体的社会救助保障体系,逐步走出了一条"多方位、广覆盖、适度救助、适时提标、重制度、重网络建设"的社会救助保障之路,累好地保障了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为全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及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求是》2012,(18):27-29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力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坚持把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放在优先位置,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优抚对象的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我国基本民生保障取得了许  相似文献   

9.
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确保民生特别是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这次会议强调的‘要发挥政府作用保基本’‘要发挥市场供给灵活性优势’令人印象深刻。"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认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发挥政府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也要通过政府引导,撬动市场资源和社会力量,发挥市场供给的灵活性优势,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完善社会建设 增进民生福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培林 《前线》2010,(3):14-16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为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增长提供坚实的支撑,是党的十七大以来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60年来,社会建设取得伟大成就,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迁,人口结构类型实现历史性转变,扶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形成。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更需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进民生福祉,扩大内需,争取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相似文献   

11.
《实践》2013,(2):13
城乡困难群众,向来是社会关注的重点群体。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每年都将社会救助工作纳入为群众办"十件实事"和实施"十项民生工程"确定的目标任务之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社会救助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全区社会救助实现了由传统单一的基本生活救助向制度化、复合型、全方位救助的转变,以城乡低保、农村牧区五保为基础,专项救助为支撑,临  相似文献   

12.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关乎社会公平正义,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体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和政府十分注重社会保障的制度建设,始终坚持把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  相似文献   

13.
《共产党人》2011,(17):2-3
<正>宁夏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总体目标,以服务发展、保障民生为工作主线,把坚定理想信念、端正价值追求、纯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建立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就业和劳动保障是民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和关键。要改善民生,实现省政府提出的八件民生实事,就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分析判断形势,改进方式方法,进一步推进我省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15.
张云峰 《奋斗》2008,(11):22-23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建立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指公共部门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服务,为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基本条件。建立惠及全民的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成为促进社会公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建设极为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固镇县实施民生工程四年多以来,有效解决了群众生活难、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群众的社会满意度和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一是社会保障范围扩大,保障标准提高。实施民生工程以来,累计为农村  相似文献   

17.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统筹协调做好各项工作,实现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兜住民生底线是发展重任,采取有力措施,提高教育、就业、收入、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精准化扶贫水平,才能有效改善民生。民生事务涉及老百姓的基本生活保障,包括教育、医疗、住房、养老以及生活环境等多方面内容,而且投资巨大,比如2012年贵州省完成各类民生支出达2157.04亿元,占全省公共财政支出的78.4%;2013年计划投资550亿元为群众重点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实际投资702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28%。兜住民生底线是发展重任。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说:"要以‘马不停蹄’的步伐改善民生,采取  相似文献   

19.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在其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失业、伤残、死亡、灾害等原因而失去劳动能力或生活遇到障碍时。对其基本生活给予保障的一种社会安全制度。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构成。1978年至1992年是北京市的社会保障事业从恢复到发展的重要阶段。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冀秉峰 《实践》2008,(1):39-39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劳动保障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提出"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的目标要求。报告将劳动保障工作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着力点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用较大篇幅专门论述了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劳动关系、农民工等项工作,既全面、系统,又重点突出,充分体现了劳动保障工作在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清劳动保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正确把握党的十七大对劳动保障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劳动保障事业实现新突破、新跨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