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3 毫秒
1.
一、阶级斗争与身份政治工人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这个150年的说法是否适应当今世界呢?马克思主义所遭受的最持续批评之一是,当资本主义走向成熟时,工人阶级的重要性和总数都已经减少了。持有该批评观点的人们实际上是指,在发达国家中蓝领产业工人阶级在劳动力整体中所占比例已经减少。但是,从一开始,马克思就不是按照工人的工作类型而是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把工人阶级定义为“只有当他们找到工作的时候才能生存,而且只有当他们的劳动增殖资本的时候才能找到工作”①的阶级。换句话说,工人阶级由那些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卖劳动力的人们所…  相似文献   

2.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首先,列宁发展了商品生产理论和向资本主义转变的理论,特别强调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原初矛盾是生产者的独立性与社会劳动分工之间的矛盾,并指出正是这种矛盾造成了生产者的分化,形成了雇佣工人阶级和资本所有者阶级。其次,列宁阐明了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他指出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阶段是市场向晚期资本主义转变的必然阶段。最后,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特别是对垄断和金融资本特征的揭示在当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按照佩里·安德森的界定,“西方马克思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资本主义先进地区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产物,它是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工人阶级实践之间愈益分离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①这种理论和实践的分离表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故意闭口不谈那些历史唯物主义经典传统最核心的  相似文献   

4.
当代西方生态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流派,虽然提出废除资本主义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拯救地球等激进观点,但其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态危机的批判根本没有走出马克思主义洞察和预示的视野而缺乏新颖性,在寻找实现“生态社会主义”的力量和途径上因找不到依靠的阶层和明晰的道路而存在茫然性,在未来理想社会的构建上因带有浓重的乌托邦色彩和无政府主义倾向而缺乏可操作性。这三个因素导致其前景并不乐观,最终可能会转向生态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工人阶级的人数和比例不断提高,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的基尼系数、相对贫困率和绝对贫困率持续增大,表明日本工人阶级贫困化日益加剧。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视角的考察表明,日本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相结合体制下进行的结构改革,导致了工人阶级贫困化、失业率上升和工会组织作用下降;反过来,日本非正规雇佣劳动者的大量增加,阻碍了生产力的提高,工人阶级的贫困化阻碍了资本扩大再生产,导致日本经济长期萧条。但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相结合的体制下,日本不可能制定真正保护劳动者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这使我们进一步认清了新自由主义服务于资产阶级特殊利益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二战后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传统社会民主主义模式 (凯恩斯主义—社会福利国家 )实行的国家干预下有所缓和。 2 0世纪 80年代后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社会化调节达到资本主义制度所能容忍的极限 ,随着资本积累利润率呈不断下降趋势 ,为了摆脱危机 ,金融资本以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为名 ,加紧了资本对劳动、“中心”对“外围”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并妄图以新帝国主义战争来镇压全球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反抗 ,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围内骤然加剧和深化。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陷入结构性矛盾和危机 ,资本主义必然由于其制度内在逻辑矛盾而走向灭亡 ,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  相似文献   

7.
资本主义制度自诞生以来,就通过疯狂扩张与掠夺来推进资本积累,使资本主义经济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展.在贪婪狂妄的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对利益无止境的追求在激发自身发展活力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产物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中滋长出来.为了摆脱这种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并维持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向好发展,资产阶级不仅对无产阶级无情压榨,而且对生态资源进行大肆掠夺,导致自然生态不堪重负,从而引发许多生态问题.对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以资本主义制度与生态危机的关联等为切入点,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是引发生态危机的根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审视、解读了自然的概念,并站在自然的角度对资本主义进行多维批判,探寻自然生态和谐的道路,体现了对人类和自然的当前境遇与未来发展的关切.  相似文献   

8.
和法国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一样,意大利政治哲学家安东尼奥.内格里(AntonioNegri)也是以重读马克思的著作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的。在马克思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客观法则的强调之外,内格里重新探讨了马克思在社会主体方面的理论贡献,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有着两种主体性的社会体制,其中一个主体(资本)通过强迫劳动和强迫剩余劳动支配另一个主体(工人阶级),工人阶级不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衍生物,而是一种真正对立的主体,它能够通过自己的斗争打破资本的逻辑和资本的统治,建立一种新社会。对工人阶级主体性的探讨是内格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他的这一研究也是跟当代意大利的政治生活紧密相连的,意大利的区域政治和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都为其理论创新提供了现实基础。《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作为内格里的代表作,为我们提供了其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出发点,有助于我们对内格里后来思想发展的认识。这里编发的是《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一书的英文版由吉姆.弗莱明撰写的前言和由三位译者哈里.克利弗、迈克尔.瑞安和毛里齐奥.维亚诺分别撰写的导论部分,希望有助于国内对内格里思想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阶级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当代资本主义最重要的变化之一,是解析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转型、文化变迁、民主发展、政党政治变革等重大变化的理论基础和中心环节。新马克思主义及其关于西方阶级和社会结构的理论在20世纪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大阶段,即二战前的形成时期、二战后的鼎盛时期和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的多元发展时期。这一理论主要讨论了传统的工人阶级、以白领知识劳动者为主体的新中间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内部分化以及知识分子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后,在世界上已经没有强大对手的美国作为新帝国而凌驾于世界之上,“9·11”恐怖袭击事件又改变了美国的全球战略。人们发现,恐怖主义其实并不是危及世界的惟一因素,美国在“反恐”的旗帜下肆意奉行单边主义,使世界依然很不太平。日本学界面对全球化时代的一系列现象,加强了对后资本主义的研究,并重新掀起了一股关注马克思主义的热潮。但人们不是想从马克思那里找到治疗资本主义的“灵丹妙药”,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取代资本主义的一种新选择,当成探讨资本主义之后将出现的新世界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11.
"政治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流派,它通过回顾资本主义历时数百年的演变进程,揭示了其固有的发展逻辑。"政治马克思主义"从民主幻象、政治权力私有化以及政治乌托邦三个维度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了批判。在"政治马克思主义"看来,资本主义的衰退与危机早已被马克思所揭示,虽然经历了从农业资本主义到工业资本主义、再到殖民帝国主义、最后发展为资本帝国主义的转型过程,资本主义扩张和控制世界的手段有所改变,但其追求资本增殖和利润最大化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因此,只有对资本主义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才能消除资本主义给世界带来的危机,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的复兴。  相似文献   

12.
艾伦·伍德认为,"市场依赖"下的竞争、利润最大化和资本积累法则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性逻辑,资本的空间扩张就是资本主义逻辑普遍化的过程。她强调资本空间扩张本身存在悖论,全球资本主义表明资本的空间扩张已达至顶点,也意味着资本主义的系统性矛盾愈发普遍化,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社会主义政治的可能性不是更小了而是更大了。伍德的分析启发人们,要避免被资本主义逻辑所支配,既融入全球经济又不能充当发达国家的"减压阀"与金融投机的牺牲品,合理利用市场"强制"并有效引导资本"冲动",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全球资本主义的现状及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3.
苏东剧变后,世界范围内的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进程遭受极大的挫折。许多西方学者据此宣告,社会主义已经死亡,资本主义取得了最终胜利。右翼学者在高奏资本主义凯歌的同时,着力于从理论上论证为什么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的"自然状态"和"终极状态"。左翼学者则以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制度的崩溃为契机,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的特点和新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对社会主义进行了彻底的反思,通过对现实社会主义的检讨、对新的时代特征和科技发展的分析,对不少约定俗成的观念和范式提出了挑战,在诸多西方左翼学者中,阿里夫.德里克教授是比较突出的一位。最近,本刊特约记者庄俊举就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后殖民问题、后革命、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球化问题,特别就全球化境遇下社会主义的前途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问题专访了美国俄勒冈大学"耐特社会科学讲座教授"、批判性理论和跨国研究中心主任阿里夫.德里克教授。  相似文献   

14.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指在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一股既区别于第二、第三国际观点,也与列宁主义相对立的,并以“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自居,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和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的社会思潮,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对于它的评价,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5.
布伦纳的政治马克思主义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伯特·布伦纳是所谓“政治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一方面,布伦纳的思想对正统马克思主义来说可以说是异端;另一方面,布伦纳的“政治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等基本原理,因而又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衣钵在西方的真正继承者。本文主要围绕布伦纳关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和“战后资本主义现实”问题的研究,对他的政治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一介绍和评析。  相似文献   

16.
普法战争前后,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主要国家先后确立。随着民族范围社会主义政党的建立,各国工人阶级积极开展争取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民主自由、争取普选权的斗争。德国最先于1867年北德意志国会选举中对年满二十五岁以上男子实行了普选权,德国工人当年即把自己的优秀代表奥古斯特·倍倍尔和威廉·李卜克内西送入国会。1869年社会民  相似文献   

17.
主流与反思主义理论之间存在着认识论上的差距,不同的认识论基础通过方法论表现出来,其中作为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制度主义认识论基础的“实证主义”通过行为主义革命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在方法论上的影响最大。结果,在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下,讲究科学方法论的新现实主义只继承了经典现实主义的命题与假定,却丧失了原有的批判性反思功能。同理,新自由制度主义大幅接受新现实主义的基本命题与假定,从而导致了理论的保守化,使之沦为新现实主义的“补修范式”。这样就根深蒂固地阻碍着与反思主义理论的范式间沟通,而范式间对话才是使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恢复”“实证精神”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工人运动发展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基础.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力量的伟大,积极投身到工人中间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组织工作.邓中夏就是深入到工人中最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之一.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之后,李大钊为北京建立共产党小组做了大量的工作,邓中夏就是因为接受李大钊的委派才来到长辛店工人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相似文献   

19.
经济全球化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以来,国际工人运动总体上一直处于低潮。经济全球化构成了国际工人运动陷入低潮的直接原因。随着由新自由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仅在本国内再次激化,而且也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全面展开。实现“一国内工人阶级与其他阶级阶层的联合”和“工人阶级的国际联合”是国际工人运动复兴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萨米尔·阿明作为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提出的一些新观点并不比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更正确、更先进,而且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也存在一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本文从"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中心—外围世界体系与经济全球化""当今时代的主要矛盾""资本主义民主"四个方面比较分析了萨米尔·阿明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观点的差异,进而指出:资本主义并不能与帝国主义画等号;中心—外围格局其实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矛盾是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民主的性质取决于经济基础,因此民主并不是普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