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球治理的困境与欧盟的反恐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恐怖主义被视为非正式暴力的全球化,暴露出国际秩序在不对称威胁下的脆弱性。“9·11”事件后,国际反恐合作面临机制欠缺、互信危机与行动悖论三大瓶颈,致使全球治理陷入困境。而在区域层面上,欧盟以反恐为契机深化成员国的安全合作,主要通过多边协作加强治理,通过接触化解敌意,通过发展经济切断恐怖主义的根源,形成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反恐模式。  相似文献   

2.
金玲 《当代世界》2015,(3):42-44
<正>巴黎《查理周刊》遭到恐怖袭击之后,欧洲面临自"9·11"事件以来最为严峻的恐怖主义威胁。欧洲国家纷纷加速完善反恐立法,严格反恐措施,包括加强控制圣战嫌疑分子流动、加大对网络的监控力度以及赋予情报机构更广泛权力等举措。欧洲恐怖主义威胁的上升并非偶然,是长期以来欧洲内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外交政策等多重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欧洲目前加强对恐怖主义的控防措施,只能治标,难以治本。采取综合措施,应对恐怖主义滋生的根源,将是欧盟反恐面临的长期任务。  相似文献   

3.
网络恐怖主义与“一带一路”网络安全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晓风 《国际展望》2016,(4):116-132
网络恐怖主义是网络空间与经济社会运行融合和国际恐怖主义演变两大趋势互动的结果,当前网络恐怖主义主要表现为宣扬恐怖理念、招募组织成员、发布恐怖信息、传授恐袭技能等网络支恐活动。对"一带一路"合作而言,网络恐怖主义意味着助推地区恐怖主义势力发展,阻碍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干扰"一带一路"合作社会基础等不利影响。推动反恐和网络安全合作,可以提升"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共同安全方面的吸引力,保障"一带一路"合作项目顺利实施,预防恐怖主义在网络空间滋生和蔓延。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国,中国可以通过区域反恐合作和网络安全合作,建立打击网络恐怖主义的共识,促进应对网络恐怖主义的政策协调和机制合作。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东突"恐怖活动日益频繁,呈现常态化发展趋势。在恐怖活动指数、活动模式、袭击地域、目标和工具等方面,"东突"恐怖主义均呈现明显的常态化特征。这将使得"东突"恐怖主义活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数量上的较高水平,特别是小规模的恐怖袭击活动可能持续增加。这一态势是内外因素勾联、互动的结果,既与境内宗教极端主义思潮的泛滥有关,也受到全球日益复杂的反恐形势的驱动,在很大程度上也与外部势力对其纵容和支持分不开。"东突"恐怖主义威胁在一定时期内的常态化,加上中国自身的脆弱性,提出了建立应对恐怖主义常态化的长效机制的要求。这一长效机制应针对"东突"恐怖主义的复杂成因,实行多管齐下:一方面,需要加强内部治理,对恐怖主义进行综合治理,消除分裂主义与恐怖主义的生存土壤;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反恐合作,挤压"东突"恐怖主义在境外的生存空间。但我们也要警惕掉入"全球圣战运动"陷阱的危险,重蹈美国式反恐的覆辙,要加强在各种双边和多边机制下的合作,特别是与伊斯兰世界和联合国框架下的反恐合作。  相似文献   

5.
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恐怖主义危害上升."9·11"事件一方面使恐怖主义这种非传统安全因素凸显,另一方面美国又以反恐为名强化霸权主义.这不禁发人深思: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究竟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有效地反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  相似文献   

6.
本土恐怖主义正成为一个全球性现象,尽管也有着深刻的外部原因。新疆与内地爆发的多起暴力恐怖事件表明,中国所面临的本土恐怖主义风险和威胁正呈上升态势。"东突"有相当深刻和长期的内生性根源,复杂的外部因素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不仅造成了严重且深远的危害,更加剧了中国应对本土恐怖主义的困难。要有效应对本土恐怖主义,就必须采取综合治理方法,提高反恐预警、预防与应急管理能力,充分动员国际社会、国家、社会与公民等多元行为体的力量,形成全民反恐新格局。  相似文献   

7.
2004年西班牙马德里爆炸案、2005年英国伦敦地铁爆炸案、2010年和2011年俄罗斯莫斯科地铁机场连环爆炸案以及2011年挪威奥斯陆爆炸枪击案等清楚地表明,当代欧洲已成为国际恐怖主义的重灾区。当代欧洲恐怖主义具有伊斯兰主义、种族民族主义和民族分离主义的重要特征。尽管欧洲国家采取系列反恐措施,当代欧洲恐怖主义遭受沉重打击,但由于欧洲恐怖主义根基未除,恐怖主义袭击依然存在,而且有东山再起的可能。欧洲各国要彻底解决恐怖主义袭击问题,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8.
汪军 《法制博览》2015,(7):183+180
为更好应对国内外恐怖主义威胁,我国政府不断推进反恐法治建设以适应日趋严峻的恐怖主义活动形势。通过借鉴俄罗斯反恐法治建设的先进经验,以进一步完善我国反恐立法体系,加快我国反恐法治和专业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正2015年11月的巴黎恐袭事件和2016年3月的布鲁塞尔恐袭事件再次让欧洲乃至全世界陷入恐怖主义的阴影。世界各国反恐力度日益加大,但国际暴恐活动却愈演愈烈,人们不禁要问:全球反恐究竟路在何方?中国从构建和谐世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出发,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
正在欧洲深受难民危机和恐怖主义威胁的大背景下,英国作为欧盟重要国家通过全民公投宣布"脱欧",将严重冲击欧盟的外交与安全政策,也会极大地削弱欧盟应对中东乱局的能力,而英国也无法在日趋复杂的全球反恐形势中独善其身。2016年6月24日,英国通过公投宣布"脱欧"。英国是一个与中东有着深厚传统关系的欧洲国家,英国脱欧,不仅会影响到英国对中东的政  相似文献   

11.
谢玲 《国际展望》2021,(3):135-151,157,158
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恐怖主义活动方式变得更为隐秘。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空间从表网的在线社区与视频分享平台转向暗网黑市交易和暗网论坛。针对暗网节点通信和交易信息高度匿名等特点,相应的反恐工作需要采取新的技术手段,以深度切入恐怖分子用于扩大影响的暗网空间。为此,可以设计和优化专门适用于暗网的聚焦爬虫工具,挖掘恐怖主义活动信息;可以搭建涉恐事件数据模型,分析恐怖组织可能的线下攻击手段;可以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和超链接分析方法,定位暗网内恐怖主义隐蔽社区和危险用户集群。通过准确把握暗网中的匿名恐怖主义活动规律,抓住安全监控与防范的重点、难点,综合施策,以及适时制定和精准实施反恐网络安全策略,能够最大限度遏制暗网恐怖主义的危害,保护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  相似文献   

12.
在“9·11”事件发生后,打击恐怖主义成为各国需要应对的重要问题。在原有基础上,美国和西方国家,俄罗斯与中亚各国,以及恐怖活动较多的东南亚国家,高度重视反恐力量建设,进一步强化本国反恐机制,其基本做法表现出鲜明特点。投入量越来越大 各国反恐投入之大表现在多个方面,从政策层面看,大幅调整安全战略,反恐地位显著提高。提升反恐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保证了反恐力量建设获得稳定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9·11"事件以来,恐怖主义作为非传统安全中最突出和最现实的威胁,其危害不断上升,已成为人类社会将长期面临的诸多全球性问题之一.国际反恐斗争与合作已成为新世纪各国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对未来世界战略格局演变将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美国在反恐旗号下,先后发动了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前者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配合,取得了很大成功;后者却遭到激烈的反对,自身也陷入了泥潭,并引起了恐怖主义的巨大反弹.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非洲大陆热点安全问题爆发烈度和范围有所收缩,但仍面临社会动荡、恐怖主义袭击、族群冲突、粮食供应短缺、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尚待完善等问题。对此,中非在安全合作中,秉持"发展—安全"观,依托特使机制,参加联合国在非维和行动,注重提升非洲自身安全能力建设,创造了安全领域的南南合作新模式,为维护和平与安全做出了建设性贡献。  相似文献   

15.
宋海军 《法制博览》2013,(2):300+299
现在恐怖主义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大问题,各国政府都在想尽办法防范和打击恐怖主义,但仍然有些国家处于焦头烂额状态。为了更有力的打击恐怖组织,政府可以在加强反恐宣传力度、迅捷处理恐怖事件、情报收集和国际合作以及对反恐力量建设加大投入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正>2015年1月7日,法国巴黎爆发震惊全球的《查理周刊》惨案——12人因该刊用漫画形式讽刺穆斯林先知而被两名北非裔移民青年枪杀。事后法国举行了大规模的反恐示威游行。反恐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找出恐怖主义背后的根源——由来已久的移民特别是穆斯林移民对法国社会的融入困难,唯有正视该问题并设法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方能铲除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从根本上杜绝此类行径。移民和移民问题的由来一、移民的由来法国历史上共有三次大规模的移  相似文献   

17.
宋海军 《法制博览》2013,(2):123+122
恐怖主义多是由于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化或畸形发展才产生的。中国对反恐机制的建设还刚刚起步,有很多工作需要加强完善,另外还要注意与其他国家加强合作,提高打击效率,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18.
媒体     
美国《华盛顿季刊》,2006年秋季号弥合大西洋两岸之间的反恐鸿沟美国和欧洲在反恐方面存在利益和能力上的差异,这导致双方在反恐战略一些基本问题上的分歧。首先,美欧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不同。其次,双方实力差距大。再次,双方在内部协调、统一行动的能力上有差别。因此,虽然美国深知争夺人心的民主化战略对反恐  相似文献   

19.
浅析布什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月11日的恐怖袭击对美国的社会、经济、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美国开始了长期复杂的反对世界恐怖主义的斗争。一年来的反恐斗争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但同时也暴露了美国国家利益优先和军事优先的独断专行。2002年6月1日,布什提出了被称之为布什主义的基本框架。9月20日公布的国家安全战略对这个主义作了进一步的阐释。美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强国力和反恐斗争的领导地位是布什主义提出的物资和道义基础,继续推进国际反恐斗争、谋求绝对安全与霸权是布什主义的动力。布什主义认定:美国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来自国际恐怖主义及其支持者“罪恶轴心”,是恐怖主义同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结合;对付这样的敌人继续冷战时期的遏制和威慑已经无济于事,必须采取先发制人的预防性打击,在威胁形成之前将其清除;为了有效打击敌人,美国必须不断加强军事力量,保障国土安全,采取单边行动。布什主义的目标就是建立以美国为霸主的实施美国的模式、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新秩序。  相似文献   

20.
中美两国在中东和中亚地区进行反恐合作既符合本国国内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两国在不存在竞争的领域实现合作、建立互信的重要方式。由于中美两国的政治体制和价值观念不同,两国对恐怖主义的界定存在分歧。但是,中美两国都需要贸易安全、全球经济健康发展、以市场价确保相互之间能源出口,以及与世界其他伙伴国家的能源出口安全运行。高于一切的战略利益能够促使两国在可能的领域开展合作,并且避免出现任何形式的对抗。因此,在现有合作的基础上,加强在情报、外交及海上反恐等方面的合作,将援助转化成反恐的手段。在反恐合作的过程中,两国应始终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寻求更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